老人的审美观太Low?这是你的错!
前阵子《我带的孩子和婆婆带的孩子》的对比照横空出世,之后的N版晋阶不断升华,最终引发了各种对老一辈人“谜”之审美吐槽的全民狂欢…… 由粉白白变黑灿灿

天冷了,花棉袄秒变村娃

夏天炎热,裤子不穿更凉快

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受如此关注,原因很简单:它讲的是“隔代审美”的分歧。更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交给长辈带之后,不光是穿着,就连行为习惯,也都和自己带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一不小心就成了舞王!

这绝技简直要称霸全宇宙! 通过你画风突变的自家娃,再仔细审视长辈们的周边, 你发现了--

不会陌生的国民花床单 大朵的牡丹是标配 图片来自微博搞笑排行榜

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总是悬挂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山水壮丽的电视背影墙

充满宫廷风与复古情调的豪华大吊灯

国民花床单、水晶五彩吊灯、闪闪亮亮的表情包、红红火火的中国结、热热闹闹的广场舞、自我发明的锻炼操……这些中老年的同款爱好,也是你爸你妈的至爱。 “谜”之审美从何而来? 时尚之都也曾泡在单调的蓝色里

你别以为这是加了蓝色的滤镜,这一群仿佛被丢进染缸里漂染的蓝色着装之下的就是我们的父母。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这就是当年中国时尚之都的上海!你可能会好奇:难道那时只流行蓝色?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时的中国还在计划经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着装的布料还要凭票供应,能有衣服穿就不错了,哪还有选择的权利! 审美的文化宣传形成了从众的习惯

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年代,加上长期在体制内的工作经验,从众审美意识的形成再正常不过。艳丽而高饱和度的颜色以及口号式的标语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审美。 到了70年代末,文革结束,人们开始开始注意流行与时尚,衬衫假领就是聪明的上海人,面对匮乏的物资生活,发明的搭配神器,外套里特地露出一截白衬衫的领子,别提有多时髦了。

在那个年代,你不仅可以看到满街风靡的碎花裙,还可以看到每家必备的牡丹花床单,显而易见,这是长期压抑之后的心理补偿。加之之前浓墨重彩式的文化宣传的审美启蒙,使他们对高饱和色彩(俗艳)一直保持偏爱的态度。 80年代,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在街头盛行;90年代,大哥大,踩脚裤堪称潮流……再后来,我们长大了,长辈们走过了他们的黄金年代,而我们也到了结婚生子的阶段了。


于此同时,他们开始退休,步出工作岗位。他们放弃了老年的自由生活,带起了孩子。也是从这时起,他们开始向我们展示出”谜”之审美。 除了他们特有年代的铬印外,年纪渐大、视力下降,反应变慢等原因,让“谜”之审美不止雷同还很俗艳。而处处奉行的“实用主义”原则,让物质匮乏年代养成的惜物习惯,在这个时候发挥的淋漓尽致。于是,你看到了家中出现了各类防尘罩,但凡你能想到的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婚纱元素的装饰将空调装扮成了一个壮硕的新娘

钢琴加上小花布外罩,让你见识一下中国特色的英伦风

冰箱侧面可作收纳的布兜防尘罩,里面可以放开瓶器、水电费帐单 当我们去抱怨这些防尘罩不好看,多此一举之时,是不是该想一想,那些原本该落在上面的灰尘到哪去了?在嫌弃将自己的孩子穿得跟棉墩一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发现,孩子的感冒的次数比以前少多了…… 多元化的审美无所谓优劣 老一辈对服饰推崇流行,现今的年轻人却讨厌撞衫

老一辈喜欢的喜庆,现今年轻人却爱好极简

老一辈喜欢的从众,现今年轻人最爱强调不同

现今是一个崇尚个性和多元化的年代,对美的述求有不尽相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的发愁的不是温饱而是选择。 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喜好。因而,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群体都有专属自己的审美,无所谓优劣,做到自知、自信、自得才是属于自己的最佳答案。虽然爷爷奶奶呈现在你眼中的老土,却透露了应该欣赏的积极、乐观、实用的态度,年轻人虽然潮,但请你在与老人们的审美冲突面前,保有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分歧,因为,终有一天你也将老去。 你需要懂得的是,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在与老人和谐共处之外,怎样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审美”从小开始

有网友说她家娃5个月坐飞机,碰到大帅哥就笑,碰到漂亮空姐就缠着求抱抱;2岁半的孩子就懂得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了,递给不喜欢的颜色,就会知道拒绝。这种幼年时的审美,开始只停留在表象上,但是假以时日,这种审美就会涉及到生活的取舍和人生方向的选择。

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审美观时,却能从大人们身上接收到“审美”的讯息,而这些在无形中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祖孙两代人,可以温情相系,但你不可以要求孩子以老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与风景都看透的心境相比,孩子的世界才刚刚开始。 老人可以照顾孩子,但在教育上,永远不可以缺席的是父母。审美的培养需要父母创造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从点滴开始认知,从无到有。 学会和大师对话

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这种现场的学习,远比课堂知识来得更为生动和直接。所以,让孩子学会和大师对话的审美培养,可以让孩子的形象和抽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发,使他们看问题更全面,也能更好地提高创造性和想象力。 ps.美的欣赏是共通的, 老人也不能缺席 引导他们一起带着孩子在寓教于乐中, 加深彼此的互动话题 真正开启审美基础教育的大门 一起旅行看美丽风景


在杭州,80后小夫妻在儿子辛巴出生后,既不买学区房,也不报学前班,却带着孩子环游世界去了。一家三口,在辛巴3岁的时候,用185天,途经12个国家去北极,看北极熊。5岁的时候,用146天,纵穿南美洲,去南极看企鹅……

他们的行为,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法做到。但你可以有计划地出门旅行,带孩子用双眼真切去感受,打开眼界。审美在感观的触动下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拥有一颗富足的心灵。 去过卢浮宫的人都知道,用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画举个例子,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样的。


实际上这幅画,是这样的:

对,看他们的眼神,就知道这幅画对面就是有名的《蒙娜丽莎》,透过巨大画幅给人的厚重时光沉淀的历史触感,以及现场体验带来的精神和感观的震撼,根本不是书本、ipad或者手机屏幕能够带来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大地,不是这两年流行的说法么 PS.带着孩子旅行的时候, 别忘记了老人,在他们整天陪 着娃限定了自由的时候,也希望 有更开阔的眼界,所以也请 带上他们一起去看风景, 陪伴在娃身边的 一定是想要打开眼界的家人。

本文插画师/毛毛 其它配图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