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牵肠挂肚之念
诚邀每一位看到文章的朋友加入我们的念念大军,分享您的私人旅行味觉经验,如果愿意,您可以写下你的旅行味道故事,邮寄您的旅行味觉经验到我们的收发站niannianpuzi@163.com,让我们在这里交换分享。在这里,各种有关旅行美味的经验将会相遇和流转。渴望与您相见,我们希望可以将更多的念念分发散布,让你的念念之味成为更多人的“念念”。

腊月初一,我们的小店【念念】开业,同步上架了第一款产品【彝家吃不过瘾腌排骨】。卖的是我的家乡风味,我们彝族村子里祖祖辈辈流传的吃法。

说起河底腌排骨,在我们安宁草铺镇是响当当的美食。
就像我爸说的,吃过的人都是找着找着来吃,每年一到腊月,不少外村人就摸进我们村里,就为蹭一这顿煮腌排骨。对我这样的本土人来说,腌排骨更是称得上是人生挚爱了。

每年都是砸着嘴巴围观着排骨入坛,老人一旁指点江山,小孩一旁先抹点作料尝尝。亲戚朋友全舍不得送。腊月入坛,半个月的期待,一家人都巴巴地等着,回家必有一问:“排骨可以吃了吗?”
出不了正月就尽见坛底,好吃东西哪能忍得了慢慢吃啊。配上几样开春小菜,一上桌就是一顿饭的头牌菜。年年吃,年年都吃不过瘾。

我就是这么长大的,盼一年吃一月,没想过有一天要把这份私家菜分享给别人,并且卖起腌排骨来。就像我奶奶说的:“多大一个腌排骨啊,有什么稀奇的?”
确实,对于我们来说,腌一罐排骨和腌一罐腌菜没什么区别,都是看天吃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该做的日常事。比起那些以特产著称的东西,这不过就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
只是现在我改变了这种看法,确确实实意识到它是稀奇的。

2005年,大概就是正月的时候,我家来了一个客人,我管他叫高叔叔。对此我已经不太有印象了,只是后来说起他,总有一个关于“茅司(厕所的土话)”和“卫生间“的段子。当年这个贸然拜访的客人是从易门县的六街徒步旅行到我们的邻村王家滩,路过我们村子时计划借用一下厕所,于是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向老乡询问卫生间,老乡打趣回:“我们没有卫生间,只有茅司。”用今天的话说,当时的高叔已然是一脸懵逼了。这个不认得茅司只认得卫生间的客人,让大家乐翻了天,于是邀请他一起吃饭。也正是在那顿饭上,高叔吃到了我们的腌排骨。

高叔后来跟我说:“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排骨肉,从此就想着了。那段徒步旅行走了写什么早就忘记了,唯独那碗腌排骨,年年都想。”在后来的每一年中,高叔都会在腊月时拜托我家帮他腌好一罐腌排骨,他也成了我家年猪饭的常客。直到2010年,他结束了云南的鲜花精油生意,搬回北京,这份腌排骨之交才告一段落。
今年9月,高叔叔从北京打来电话,拜托一定要在腊月时帮他腌一份,寄过去北京。“实在太想吃了,念念不忘啊。”从不曾想,对我们来说如此日常的家常味道,因为一段旅行的偶遇,竟然成了另一个人牵肠挂肚思念的味道,从此念念不忘。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念念】。
我由高叔叔的故事想到了更多自己的故事:虎跳峡山顶上的纳西族村子里,不休边幅的烤肉,西宁老街上牦牛酸奶,越南海船上粗肥如拇指的蟹肉,腾冲野湖边上一个冷清的农家乐里等待了一小时的铜锅洋芋饭和烤鱼,洱海边村口大树下当地村民卖的萝卜丝拌卤猪头肉……

那些曾经在旅行途中偶遇的美味,吃了一次没能带走的的遗憾,提起来还想再吃一次的愿望,念念不忘的味道真真切切地存在每个人的味蕾记忆里。
它们不是著名的土特产,无法在当今便捷的电商平台上触手而得,也不是标准化的工业品,无法快速复制规模生产。它们是旅行路上的私人味觉经验和记忆:某个村庄里老乡的家常手艺,某处密林里多年生长的野菜,某个街道上当地人习以为常早餐……它们是一个地方的日常美味,是在一个城市一个村庄经历着世世代代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检验的食物,人们习以为常却赖以生存的味道,因为一次旅行的遇见,成为了某个旅行者念念不忘的特别美味。

好的旅行者一定是好得觅食者和探味者,当我们置身旅行中,对感官的调动是最活跃的时刻,此时我们比平常更为敏锐,像是一个狩猎者,打开自己的触角和好奇心。凭借着嗅觉与味觉觅食的过程也一定能够遇见美丽的风土人情,反之亦然。赏心悦目之地不会是琳琅满目的超市,不会是机器林立的厂房,不会是井井有条的流水线作业,珍馐美味亦然不会存在于那样的地方。

旅行者的向往之地:极美的自然环境,某座幽深的原始森林,某个与世隔绝的古老村落,某处人烟清美的市井,正是盛产朴素野味和地道特色的地方。因此,越是人迹罕至越是与众不同越是深入当地越是追寻原始的旅行,越能够发现珍稀而平凡的美食。这种发现既是顺理成章的,又是令人惊喜的,也是经得起检验的,值得让人信任的。而这些私藏的念念之食,如果能够分享出来,我们又该增多了多少的口福,这是一个值得去挖掘的丰富角度。我们自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聪明且价值无穷的做法。
于是,我决定做一个食物铺。
但我不是吃货。吃货都太花心。据我的观察,我发现所有自封为吃货的人大都会同时爱着很多种不同的食物,他们自己时刻都是这样表示。吃货所以叫吃货,标榜的是好吃和精于吃,背后是吃得多见得多,喜欢吃的也多。因为多,所以他们对于食物的情感是平均分配的。世界上但凡分散的情感都必不够浓烈。我不是这样,我很挑食。
所以,我的店的东西,也不卖给吃货。我的东西,卖给挑食者。则我的店怎么选东西呢?哈哈,简单来说,就一条,凭感觉。怎么判断真爱?忘不了,念念不忘已是对食物本身最大的褒奖。我们不卖什么奇珍异食,就卖那些不同旅行者在旅行途中遇到的念念不忘的味道,正经地说我们是一个“私人旅行味觉经验收发站”。

可能和很多宣扬美味的人相比起来我实在太糙,因为我对食物没有什么敬畏。在我看来食物就是拿来吃的,我不喜欢吃一个东西的时候除了好吃的味道之外还要连同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一起进入我胃里。因此,我的店卖的东西,就是拿给人吃,不是拿给人供奉。这里不宣扬拜物教。
如果说宣扬的话,那我们宣扬的是拜味教。我所信奉的,是食物平民主义。人类最健康的进食方式是什么?就是全然放松状态下的进食。焚香沐浴,正襟危坐,那是开会,不是进食。我的店里卖的东西,比较鼓励的食用姿势是,没洗脚,蜷在沙发上,东西搁茶几上,啥也不就,就是好吃得不得。

其次,我这店里的东西,不是什么匠人的手艺。
匠人的东西啊,吃着总让人感觉很有压力,仿佛你说它不好吃倒是你自己不懂吃。我不喜欢在这样的感觉下吃东西。我喜欢邻居张大妈送酱菜来,给到你手上一定加一句,也不知道好不好吃,好吃我再带些给你。就是这样,我们尊重的是每个味蕾的个体感受。舌头不会撒谎,口味无法取悦,好吃与难吃,只需要吃。

最后,念念的寻觅仅限于云南。
因为我们生于云南,位于云南,所以暂且从云南开始,以便于扎实地去考察,扎实地去发现。而云南也是孕育念念之食的沃土,野味与小吃共同繁盛,每年都有无数的旅行者在这里留下难忘的故事。引用舒国治的话:“文明愈是新颖,愈是未必有利于吃,讲求划一、讲求效率收成,则吃必然遭到简化”,在云南的土地上这样的审美更容易得到满足,幽闭的山川之下有更多的原生与古老,丰富的民族之间有更多原始与传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无穷的值得念念的美味。

以上,就是我的【念念】。
想说的实在很多,就在今后,靠一款款美味一一道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