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年看700本书?先学会《快速阅读术》
这是本名副其实的书,任何想要提高阅读速度的人都应该先读读这本书。
作者是日本的印南顿史,他是著名的书评人,每个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还非常受读者欢迎。每年累计读书700本。他的阅读速度是不是很厉害?
不过他本人之前读书也很慢,读一页书大约需要五分钟,甚至会达到十分钟。是什么让他能每年读700书?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总结在这本《快速阅读术》里了。
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他提出的读书理念:流水式阅读。
这跟我们从小受到的仔细读书的教育完全相反。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读书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即便是仔细阅读,记不住的内容还是会遗忘。而流水式阅读给你留下的触动并不比仔细阅读要少。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百分之百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百分之一的收获。
他提倡要像听音乐一般读书。这也是让我大有触动的。
没有人会在听音乐的时候强求自己记住音乐一段和旋律,只是单纯的享受去欣赏。我们习惯了学校那种阅读理解式的教育方式。每读一篇文章,我们就要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仔细阅读的习惯,读书总是要一字一句,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当中。正是由于这样的束缚,读书被我们认为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流水式阅读,可以让读书像听音乐一般简单快乐。
作者首先从观念上解决了我们不爱读书、读书慢的弊端,然后他又介绍了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巧,如何养成每个月阅读20本书的习惯。
把读书融入日常生活。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很少人这么做。作者教了几个很实用的技巧。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一,是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把读书当作吃饭,吃饭有规律,读书也可以养成规律,在每天同一个时间段读书,养成一种仪式感,比如每天早上醒了之后,先拿起床头的书阅读十分钟再起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书籍,作者也做了区分。首先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倏尔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男士没有必要读的书,另外一种是无法快速阅读的书,第三种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比如小说、随笔等内容具有较强故事性的书,还有漫画和绘本,属于无法快速阅读的书。除此之外的书籍,比如商业类的书籍,都属于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这样的书独立章节比较多,你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都能有所收获。
作者还纠正了一个固有的观念,他倡导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读书就跟吃饭一样,即便再好吃的东西,连续吃十天也会腻。读一本书的时间超过十天以上,你就会感觉到厌倦。所以要尽可能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而且集中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发现一下子把一本书读完,在脑海当中留下的内容反而更多。
作者还解决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你读完书以后会忘记呢?在这里作者把读书比喻成吸气,把写作比喻成呼气。只吸气,不呼气,自然非常痛苦。作者倡导不仅要读也要写,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三个一行”技巧。
一行采集:在阅读的时候,遇到精彩处,摘抄下来,以一行为限。
一行精华:整本书读完后,从上述的一行采集中挑选出最打动自己的那一句,成为精华。
一行评论:对上述的一行精华,做出自己的感悟和评论,完成知识转换输出的过程。
作者把读书比作探宝,上述的方式就是找到书中宝藏的最佳方式。试想一下,当我们去无人居住的荒岛上寻找宝石,你会寻遍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吗?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做这样的无用功,而是会利用各种线索,通过最便捷途径找到宝藏,阅读也是一样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找到那些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有所收获就可以。
这样的阅读方式,让你翻开书就觉得很快乐。
想要快速阅读,作者还支了一招,要学会看小标题,如果你发现这个小标题看完之后觉得没有用,没有必要阅读,或者是不想读,那么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跳过去。因为对于那些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跳过不必阅读的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整体理解。
我们的大脑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自动补全遗漏的片段,在读到A→C的顺序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推断中间是B。就像我们看一只长颈鹿,分为头、身、四肢三个部分,假如我们把躯干遮住,只看头跟四肢,我们也能判断出这是一只长颈鹿。
这样既能理解主要内容,又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当我们养成了流水式阅读的习惯,使用一行采集一行评论的阅读方法,一周读完六本书绝非难事。
不得不说,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读完的。他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为什么读书慢?为什么不爱读?为什么读完记不住?完全颠覆了我对阅读的固有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提供了一整套可行的方案。从观念到技巧,彻底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不说了,我要读书去了。每周六本书,轻松走起~
作者是日本的印南顿史,他是著名的书评人,每个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还非常受读者欢迎。每年累计读书700本。他的阅读速度是不是很厉害?
不过他本人之前读书也很慢,读一页书大约需要五分钟,甚至会达到十分钟。是什么让他能每年读700书?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总结在这本《快速阅读术》里了。
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他提出的读书理念:流水式阅读。
这跟我们从小受到的仔细读书的教育完全相反。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读书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即便是仔细阅读,记不住的内容还是会遗忘。而流水式阅读给你留下的触动并不比仔细阅读要少。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百分之百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百分之一的收获。
他提倡要像听音乐一般读书。这也是让我大有触动的。
没有人会在听音乐的时候强求自己记住音乐一段和旋律,只是单纯的享受去欣赏。我们习惯了学校那种阅读理解式的教育方式。每读一篇文章,我们就要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仔细阅读的习惯,读书总是要一字一句,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当中。正是由于这样的束缚,读书被我们认为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流水式阅读,可以让读书像听音乐一般简单快乐。
作者首先从观念上解决了我们不爱读书、读书慢的弊端,然后他又介绍了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巧,如何养成每个月阅读20本书的习惯。
把读书融入日常生活。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很少人这么做。作者教了几个很实用的技巧。
养成阅读习惯的步骤一,是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把读书当作吃饭,吃饭有规律,读书也可以养成规律,在每天同一个时间段读书,养成一种仪式感,比如每天早上醒了之后,先拿起床头的书阅读十分钟再起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书籍,作者也做了区分。首先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倏尔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男士没有必要读的书,另外一种是无法快速阅读的书,第三种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比如小说、随笔等内容具有较强故事性的书,还有漫画和绘本,属于无法快速阅读的书。除此之外的书籍,比如商业类的书籍,都属于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这样的书独立章节比较多,你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都能有所收获。
作者还纠正了一个固有的观念,他倡导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读书就跟吃饭一样,即便再好吃的东西,连续吃十天也会腻。读一本书的时间超过十天以上,你就会感觉到厌倦。所以要尽可能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而且集中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发现一下子把一本书读完,在脑海当中留下的内容反而更多。
作者还解决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你读完书以后会忘记呢?在这里作者把读书比喻成吸气,把写作比喻成呼气。只吸气,不呼气,自然非常痛苦。作者倡导不仅要读也要写,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三个一行”技巧。
一行采集:在阅读的时候,遇到精彩处,摘抄下来,以一行为限。
一行精华:整本书读完后,从上述的一行采集中挑选出最打动自己的那一句,成为精华。
一行评论:对上述的一行精华,做出自己的感悟和评论,完成知识转换输出的过程。
作者把读书比作探宝,上述的方式就是找到书中宝藏的最佳方式。试想一下,当我们去无人居住的荒岛上寻找宝石,你会寻遍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吗?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做这样的无用功,而是会利用各种线索,通过最便捷途径找到宝藏,阅读也是一样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找到那些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有所收获就可以。
这样的阅读方式,让你翻开书就觉得很快乐。
想要快速阅读,作者还支了一招,要学会看小标题,如果你发现这个小标题看完之后觉得没有用,没有必要阅读,或者是不想读,那么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跳过去。因为对于那些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跳过不必阅读的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整体理解。
我们的大脑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自动补全遗漏的片段,在读到A→C的顺序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推断中间是B。就像我们看一只长颈鹿,分为头、身、四肢三个部分,假如我们把躯干遮住,只看头跟四肢,我们也能判断出这是一只长颈鹿。
这样既能理解主要内容,又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当我们养成了流水式阅读的习惯,使用一行采集一行评论的阅读方法,一周读完六本书绝非难事。
不得不说,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读完的。他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为什么读书慢?为什么不爱读?为什么读完记不住?完全颠覆了我对阅读的固有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提供了一整套可行的方案。从观念到技巧,彻底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不说了,我要读书去了。每周六本书,轻松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