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errorist`s Son》(《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2001年美国911恐袭世人皆知,但其实针对双子塔的恐袭,早在1993年还有过一次,那是发生在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北塔地下停车场,那次恐袭中六人丧生,当中一名是孕妇。两起恐袭的幕后策划人,都是伊斯兰激进分子--埃尔·塞伊得·诺赛尔,同时也是作者扎克·易卜拉欣(Zak Ebrahim)的父亲。
1990年,扎克的父亲枪杀了犹太拉比卡赫纳之后被捕,之后扎克的家庭开始陷入囹圄。母亲艰苦维持着家庭,孩子上学被老师被其他同学歧视甚至是虐待。小扎克的童年是扭曲黑暗的,痛苦的经历全因外界一致认为他的父亲是杀人凶手,即便如此他还是深信父亲。但是,接连的证据表明,父亲还是接下来1993年双子塔北塔爆炸以及2001年911恐袭的策划者,他对父亲失去了希望。也是从911事件之后,全美国人对伊斯兰的仇恨上升到了极点。
1996年,扎克有了继父,渴望父爱的孩子的希望再一次落空,前父是个恐怖分子,而继父却是个围墙内的恐怖分子,常态化的家庭虐待让扎克痛不欲生,家不想回,学校也不想去,思想岌岌可危。但是,终究,扎克没有被生活的洪流冲垮,他站稳了脚,筑起了内心强大的支柱。1999年,母亲与继父离婚,扎克和弟弟开始了马戏团的打工,工作中扎克第一次自由自在地真正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以及外面的人,他重拾了自信,逐渐从以前他人给他灌输的偏见中了解自己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看法。
扎克选择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他的父亲,选择成为一个恐怖分子,而不是一个父亲,选择仇恨,而不是爱。
将一个人变成恐怖分子的第一步,就是将他变成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你只要找到一个脆弱的人--一个已经失去他的信心、他的收入、他的自尊心、他的力量的人,一个感觉被生活羞辱的人,然后将他与世隔绝,向他灌输恐惧与愤怒,便能让他将所有的异己视为无头无脸的攻击目标。
我们熟悉的,伊斯兰教徒“ISIS”信条基于他们的古籍《可兰经》,基督徒“三K党”信条基于古籍《圣经》,他们声称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基于古籍,但是本性中的残忍趋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圣书。这是一种“文化暴力”,选择性地放大具有目的性地诠释文化中的某一面,并用之为直接性或结构性的暴力辩护。
作者用他自身的行动告诉世人,即便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仇恨中成长,即便他人对自己充满偏见,即便世界都不看好你,你还是你自己,依然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甘地说过,世界上有无数的事业值得让我献出生命,但是没有一项事业值得我去夺人性命。的确,不是所有人都像甘地、曼德拉或马丁·路德·金一般满怀道德热忱,不是所有人都能化悲痛为决心,但我们要坚信,同情的力量远胜仇恨,而我们应该努力让这一道理为人所知。
达莉亚‧墨诃(Dalia Mogahed)在TED中呼吁世人面对“穆斯林恐惧”,面对恐惧时,别选择服从或偏见,应当理解、包容、支持,希望更多的人与穆斯林站在一起。她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在911发生后,家庭遭受到了本土居民的袭击,后续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但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站出来呼吁。仇恨发生时,受害的不只是被报复的一方,实施者一样会受到伤害。
希阿荣博堪布在《透过佛法看世界》说过,唯有善能制恶。
恶与善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在恐惧、愤怒、偏见面前,你会选择扬善,还是举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