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琥珀
记得上一次在朋友圈发长文是大学开学前,那个时候一想到从此朝夕相处的朋友已经不是老面孔就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全世界。那时对新生活好奇又怯懦,和现在毕业以后带着心虚的憧憬和带着敬畏的冲闯看待未知的方式很像,只是现在多了一种叫无奈的情绪。我说不出这种无奈源于哪里,可能是对自己目标多次调整和多次失败的力不能及,可能是对影响自己抉择客观条件的无能为力,也可能,仅仅只是由于不愿意承认自己眼高手低吧。
某书中的一段独白我还能背出来:“在此前的人生途中,我总觉得自己将成为别的什么人,似乎总想去某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在那里获取新的人格。迄今为止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成长,在某种意义上类似改头换面。但不管怎样,我是想通过成为另一个自己来将自己从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当中解放出来。我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这样求索不已,并且相信只努力迟早会实现的。然而最终我想我哪也未能抵达,无论如何我只能是我。” ——我就是这样,容易被众口铄金的环境影响,容易被言之凿凿的谬论说服,容易向特立独行的态度低头,每当做了错事遇到困难或是又发现自己什么不愿捅破的缺点时,只想换一个环境重塑自己。而最终,除了身处不一样的情景,我总还是以前的我:热闹的时候总是忘乎所以,冷静的时候又孤僻的可怕。貌似洞悉了很多道理,却依然选择迷糊待事。
2017年结束的时候,我试图像往年一样把日记重新编排,整理出一份像样的年终总结。但手落到键盘,竟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述这一整年从头到尾的丧。我只记得,这一年再也没有人会问我该怎么保持乐观了。其实就算是以前,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从来都不乐观,只是强行豁达而已。毕业以后接触了不少成熟稳重玲珑的人,我叹服于他们的情商,更敬佩他们的理智。我想我永远也学不会怎样与生人交谈时让对方感到如沐春风,在混乱的局中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我总以为时间会教会我这些东西,以至于我还不想去成为这样的人。可是我发现,过去的一年,也就是我凡事选择顺其自然的一年,除了从经历中获取的被动成长,我什么也没有学到,反而,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面,更让我不清楚该怎么去立足和定位自己。毕业到未就业,应该算是人生中很微妙的一段空白。我在这段空白中不时挣扎,不知道是为了追求想象过却没有体验过的又一段新生活还是为了摆脱被太多世故羁绊的痛苦。似乎只要能把自己置于一个新的角落,哪里都行。我所有的作为和企盼,好像都不是为了迎接未来,而是为了离开当下。
当下的生活丰富也充实,可越接触到不同的人,我越发觉得不了解自己,也觉得自己从未被了解。总觉得再熟络的朋友在一起,也只是充斥着默契而非了解。可是很奇怪,我从不念旧梦里却常出现过去的人和事,我从未觉得以前的某段时光比当下更值得好好珍惜但总是止不住要唏嘘曾经感到快乐或难熬的日子。这种矛盾和纠结就好像是我越想为自己贴上一个“洒脱”的标签,内心深处就越在大声叫嚣着我其实做不到。同样的,我逐渐发现很多自以为循着本心去做的事,反而使自己的人格显得复杂。这几年间,我经历了不少次自我封闭和自我放飞的生活状态的循环。这种完全迥异的生活体验的交叠,不停地让我对这个社会和对自己产生着难以调和的认知,也更让我对不同的人格有了更广的理解阈值。于是我承认所有存在都应该被尊重,一切善恶对错只取决于立场。然后我变成了“随和”的样子。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态度,何尝不是为我今后犯蠢埋下自我开脱的伏笔。我能总结出来的以及还没体会到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在慢慢改变我,促成我,最后可能毁灭我也可能成就我。那些所谓成长的喜乐和阵痛,未必让我更加睿智,但无疑教会我如何去判断一件事的动机和结果。判断难免会有对错,但会思辨总是好的。
朋友说过:“我的一些经历从我的性格来看其实是可以预见的。”诚然现在大部分的失落和纠结的情绪往往在我决定做某事的时候就定下基调了。既然当初想过可能会面对,那么就要有处理好内心的能力。处在这样一个任性可以被唤作不懂事,但犯错不再容易被谅解的年纪,面对置于眼前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必须学会和自己的失败和解,恪守底线,然后希望往后的我依然坦率,依然真诚,依然对所有的温暖心存感激,更加努力,更加通达,更加勇敢和懂得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