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读书
在我看来,旅行与读书,是一种缘分,一种遇见。
灵魂与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在出行之前,我有看詹志宏老师的《旅行与读书》,感觉他是腹有诗书,躬行天下。而于我,旅行与书,是一种遇见。
我爱住有书架的青旅,那有我永远猜不到的书,它可能体现老板的品味,也可能为了满足客人的口味。除了有一些共同的旅游类书,每个青旅的书架都个性十足。让我印象深刻,想起来好笑的,是镇江小山楼的书架,那里的书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居然有人把教材,考试资料之类的寄了过来,难道是让人出门在外也逃不过考试魔咒么?让我不明觉厉的是宁波的一家青旅,摆着满满的外文书;叹为观止的是青岛的960,两家分店,各有满满一房间书,人文,历史,绘画,木工,茶艺……分门别类,足以开个书屋。
而我就在这些青旅的书架上,邂逅了一些或触动我心绪,或引起我好奇的书。
(出行路线及时间见文末)
宁波与《安妮日记》
虽然这是一本初中必读,但之前我只闻其名(看一本书其实也需要一种契机,时机未到,只能放书架积灰。)。之所以在众多书中挑了它,大概是忆苦思甜?看她遭遇如此困境竟还是热爱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享受当下呢?看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安妮一家不逃到中国呢?
后来,在上海逛犹太难民纪念馆,竟巧合的解开了疑惑。
上海地铁与《小说课》
公共交通上的电视节目是观察一个城市的窗口。我长期生活过的城市——杭州,公交上大致放3类节目,便民资讯,搞笑视频,祛痘广告。真正让我见识到公交电视文化传播功能的是在绍兴,公交车上放的居然是国内外明星演唱会视频,整个车厢飘荡着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勾引着我去看了一遍《保镖》。绍兴不愧是名人辈出,底蕴丰厚的城市。
上海,当时地铁里正好在放何婕的《看书》栏目,推荐的是毕飞宇的《小说课》。
邂逅一个好的节目以及一本好书。

田子坊《余生皆假期》
田子坊的一个书吧,这本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离职只是短暂的休息,突然有人告诉你“余生皆假期”,就像是,解放了!书是塑封的,我拍了封面,后来找来电子书看,与我想的不是一回事,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名骗”?

《出人头地100招》
看到成功学,让我想到了欢乐颂里让小蚯蚓走火入魔的“邪书”,随手翻开看了目录,这不是一本靠书名卖的书,很有料。
胡立阳「出人头地八大法则」
法则一不要只听周遭朋友的话,一般的建议只会让你成为平凡人
法则二不要只知道用功读书,更重要的是要读对书
法则三不要只知道「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对工作」
法则四不要只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否则你永远只看到一半的世界
法则五不要只是默默期待等升迁,要勇于创造自我推荐的场合与机会
法则六不要以为机会是只留给准备好的人,它会留给主动向它叩门的人
法则七不要以为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是你必须站对地方接
法则八不要只会正面思考,要逆向思考,不正常的人才能出人头地
这八大法则,是作者从求学、求职、工作、理财的曲折过程中,萃取而出的胜出关键,送给希望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众多政治、文化名人都曾在上海留下足迹,像宋庆龄,孙中山,蒋介石,鲁迅,张爱玲等。走近他们走过的路,住过的房子,就好像走入了那段历史。
无锡与《生活的艺术》
那段时间,我正困惑着旅行的意义。正好书中有林语堂先生谈“旅行的享受”,他认为“三种虚假旅行,求心胸必进,为了谈资,定了游览程序”。对照自身,我疑似属于第一种,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他主张真正的旅行动机,以求忘其身之所在,忘却一切。这句话对我的借鉴意义“旅行就是把束缚你的外壳去掉,想着就算丢人也没事。”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胸中的一副别才,眉下的一副别眼。 ——林语堂
蓬莱阁与《悟空传》
住烟台蓬莱阁附近的青旅,随手翻阅一本久闻其名的《悟空传》,有一句摘录如下:
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正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
我因为没有功成名就,只能自我安慰,这是最有价值的时刻。

如果把所有的书都放在一个书店里,你可能忽略了他,随手翻开的一页,就这样俘获了你的心。
持续更新中...
出行路线,从杭州出发,经过:
宁波 6.12-6.14
上海 6.19-6.24
无锡 6.25-6.27
镇江 6.28-6.30
扬州 7.1-7.8
南京 7.9-7.12(中间家里有事,回家呆了一段时间)
上海 7.21-7.24
青岛 7.25-8.4
烟台 8.5-8.10
威海 8.11-8.23
淄博 8.24-8.29
济南 8.30-9.1
泰安 9.2-9.4
曲阜 9.5
天津 9.6
北京 9.7-9.9
海拉尔—满洲里 9.10-9.14
哈尔滨 9.15-9.24
山海关 9.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