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其四凶乎
最近读《楚辞》发现,屈原对鲧似乎有些特殊偏好,其在《离骚》、《天問 》、《惜誦》中多處提到鯀 : 《离骚》: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 《天問》: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 《惜誦》: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在《天問 》中 ,多次提及鯀的事迹 ,分别在《离骚》、《惜誦》中直言,“婞直”是鲧之悲剧的根源。屈原将鯀描述成一個性格剛直,不意趨炎阿附,最終因犯天顔而被遺棄之人。鯀被其表述的這種性格,更像是屈原在描述自己,屈原似乎在用鯀來比擬自己,在諸篇辭文中喋喋不休,好像在对世人訴說 ,“我和鯀一樣,都是因為剛直而招致放逐”。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明確記載,鯀與共工、驩兜、三苗號稱四凶,为舜所诛。然而,在《山海经》中又有这样的记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这里的鲧又是个为解救世民于洪水,而触怒天帝的人间英雄,其形象和《楚辞》里的形象相符,是正面但悲剧性质的。
神话传说中的鲧和正史中的鲧,其形象是如此的反逆,这是为何?《楚辞》和《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一般被认为至少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史记》很明确是西汉中期的作品,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楚辞》和《山海经》应该距离历史的真相,更近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