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难道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吗?——记一场简单的谈话
在最近与过往的很多时候,往往发现自己与做商业的人聊多两句便会退却。有时候,看见身边做创作或抗争的人将自己愈发编织入一张不断收窄的“铁床”,却依然会为这些明明和我隔离的、冷漠的孤独感动。仿佛远远看着它们与我的隔绝、看见这些生灵的沉重,也就反而能看到自己的孤独,并为之温暖。
周末与想做纪录片的朋友聊天,说不如我们拍拍北京的青年作家们吧。心中想到豆瓣的一位作家。豆邮聊了聊,效果却(如我所想)的不好。
和深圳的一位诗人朋友聊。这个圈子很大,人太多了,你究竟想了解谁呢?我其实不知道,也不太敢知道。每一个其实与自己相关起来的对外探索,都格外让自己惧怕。
-
下午,朋友突然向我丢来这样一个问题:
“问你个问题诶,你会觉得 整体来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比现在要好吗?”
牵起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思考。觉得这个对话值得被记录。
我:“诶。。。我好像不擅长作出任何对比?”
友:“没有什么感性的…东西,或者类似想要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的想法吗?”
我:“...我感觉,最近太囿于自己心理或者说人格的缺陷,而对于这些‘我是对的、我要坚持一些价值或特性’,没有什么格外的关注了。”
友:“这是进步吗?”
我:“在中国来说,确实可以说自己在用80、90年代来克服21世纪。但世界范围而言,不过是想要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反对一切主流的框架,无论说资本主义,现代性,科层制,还是任何。”
友:“会希望自己能乐意用一种更当下的方式来达到‘自在地活’吗?”
“诶… 不该忽然这么展开讨论,如果不想回答就不回答( ´▽`)”
我:“没什么,真没什么,只是感觉这些问题与目前我的动向,不在一个轨道里。”
友:“嗯 我感觉到了…”
我:“更当下的方式...没想过呢”
“咋想到这些个呢?”
友:“和咨询师聊到了 她问我为什么不能就此去做商业编剧 …”
(注:朋友自决定重新出国申请本科以来,一直在独立给一些团队做编剧、写一些自己的东西。其商业性及艺术性的成分都并不恰如她所期待的那样,但至少成为了一种承载“行动”的栖身之处。)
我:“我前两天也在想类似问题:为什么我不愿意和做商业咨询的人当朋友,只想去靠近那些搞艺术搞音乐的人。”
“其实这个问题接近于问人们,你为什么有某种价值观。”
友:“但其实我有点粗暴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是如果价值判断确实是一种和性格缺陷、原生家庭关系密切的东西,我也不倾向改变它,而是固守‘这就是我’然后去修补更表层的部分… 但我不知道在实践中 会不会有问题。”
我:“我也在这么想啊。”
“‘不要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这句话难道本身不带有一种性格缺陷吗?”
友:“其实不想降格到‘缺陷’ … 愿意说‘我选择了看起来痛苦和困难的部分’ …但生理限制让我们喜欢社会性 仅仅因为‘开心’而充满活力 … 然后咨询师问我是不是有自虐倾向”
我:“不知道啊 我觉得和非商业的圈子在一起 也可以实现社会性 仅仅是物质方面会有所限制 而且可能对智识的要求更高。不能说一切自我追求都是自虐。”
友:“嗯。更高的智识水准是值得追求的东西。”
天知道我怎么就感动了,我们又怎样共鸣又岔开着。无从总结。
无非某种个人性与社会性、心理问题 v. 社会问题的模糊母题里不精准的一些流思。
-
回到上面的,想拍摄(或成为)怎样的“创作者”的问题。
我以为这个定义会是“以某种方式‘自废武功’又在苦心锻造武功、活在某种其实非常核心的边缘的”创造者们。
如没说一样。
或许也只是因为自己一次一次的以自废武功为荣,像《托尼.厄德曼》里面洗手间里流血的脚一样,拒绝这个由西服与ppt包裹、由罗马尼亚的推土机与德国总部的规范文本开路的,我所熟悉的、整洁的、技术化的成功世界。
是为记。
周末与想做纪录片的朋友聊天,说不如我们拍拍北京的青年作家们吧。心中想到豆瓣的一位作家。豆邮聊了聊,效果却(如我所想)的不好。
和深圳的一位诗人朋友聊。这个圈子很大,人太多了,你究竟想了解谁呢?我其实不知道,也不太敢知道。每一个其实与自己相关起来的对外探索,都格外让自己惧怕。
-
下午,朋友突然向我丢来这样一个问题:
“问你个问题诶,你会觉得 整体来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比现在要好吗?”
牵起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思考。觉得这个对话值得被记录。
我:“诶。。。我好像不擅长作出任何对比?”
友:“没有什么感性的…东西,或者类似想要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的想法吗?”
我:“...我感觉,最近太囿于自己心理或者说人格的缺陷,而对于这些‘我是对的、我要坚持一些价值或特性’,没有什么格外的关注了。”
友:“这是进步吗?”
我:“在中国来说,确实可以说自己在用80、90年代来克服21世纪。但世界范围而言,不过是想要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反对一切主流的框架,无论说资本主义,现代性,科层制,还是任何。”
友:“会希望自己能乐意用一种更当下的方式来达到‘自在地活’吗?”
“诶… 不该忽然这么展开讨论,如果不想回答就不回答( ´▽`)”
我:“没什么,真没什么,只是感觉这些问题与目前我的动向,不在一个轨道里。”
友:“嗯 我感觉到了…”
我:“更当下的方式...没想过呢”
“咋想到这些个呢?”
友:“和咨询师聊到了 她问我为什么不能就此去做商业编剧 …”
(注:朋友自决定重新出国申请本科以来,一直在独立给一些团队做编剧、写一些自己的东西。其商业性及艺术性的成分都并不恰如她所期待的那样,但至少成为了一种承载“行动”的栖身之处。)
我:“我前两天也在想类似问题:为什么我不愿意和做商业咨询的人当朋友,只想去靠近那些搞艺术搞音乐的人。”
“其实这个问题接近于问人们,你为什么有某种价值观。”
友:“但其实我有点粗暴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是如果价值判断确实是一种和性格缺陷、原生家庭关系密切的东西,我也不倾向改变它,而是固守‘这就是我’然后去修补更表层的部分… 但我不知道在实践中 会不会有问题。”
我:“我也在这么想啊。”
“‘不要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这句话难道本身不带有一种性格缺陷吗?”
友:“其实不想降格到‘缺陷’ … 愿意说‘我选择了看起来痛苦和困难的部分’ …但生理限制让我们喜欢社会性 仅仅因为‘开心’而充满活力 … 然后咨询师问我是不是有自虐倾向”
我:“不知道啊 我觉得和非商业的圈子在一起 也可以实现社会性 仅仅是物质方面会有所限制 而且可能对智识的要求更高。不能说一切自我追求都是自虐。”
友:“嗯。更高的智识水准是值得追求的东西。”
天知道我怎么就感动了,我们又怎样共鸣又岔开着。无从总结。
无非某种个人性与社会性、心理问题 v. 社会问题的模糊母题里不精准的一些流思。
-
回到上面的,想拍摄(或成为)怎样的“创作者”的问题。
我以为这个定义会是“以某种方式‘自废武功’又在苦心锻造武功、活在某种其实非常核心的边缘的”创造者们。
如没说一样。
或许也只是因为自己一次一次的以自废武功为荣,像《托尼.厄德曼》里面洗手间里流血的脚一样,拒绝这个由西服与ppt包裹、由罗马尼亚的推土机与德国总部的规范文本开路的,我所熟悉的、整洁的、技术化的成功世界。
是为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