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朋友可见
豆瓣日记有个功能叫权限设置,在日记下方,里面有三个选项:所有人可见、仅朋友可见、仅自己可见,类似朋友圈的分组可见功能,但又稍有些不同,或者可以说是很大的不同。
不像朋友圈,豆瓣日记的仅朋友可见是会显示在豆瓣广播中的,相当于普通日记的摘要部分,下方会显示:该日记仅朋友可见,等你点进去查看全文的时候会提示你,你还不是作者的朋友还是什么,我不记得了。总之意思大概就是,你是个外人,至少在这件事上你是个外人,并且我要让你知道这个事实。豆瓣这个功能真是要逆天。
假如我勾选了仅朋友可见,除了不想日记内容被屏蔽的人知道,更重要的是不能让被屏蔽者知道这次屏蔽的存在。这一点朋友圈做的相当成功,我想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模仿、迎合了发文者的心理,其实是细思极恐。总之朋友圈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邪恶的存在。朋友圈又是如此流行和大众,大概也因为邪恶的东西总是更迷人。
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社交的真相,也印证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实在无比正确。假如没有分组可见这样的功能,大概发朋友圈的概率会减少一些,取而代之其他的方式。总之很多沟通都通过点赞和评论实现了,也非坏事,毕竟基于现实,多数人的关系建立在距离之上,或者受到距离的约束。
而当距离不再存在的时候,这种关系会瓦解,还是回归一种真实。我希望是后者,但这也不由我控制。多数事情都是相互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想起毕业之前龙哥打电话问我工作的情况,顺便问起大师姐。我不清楚就如实回他,龙哥说怎么不问问你大师姐,我告诉他,平常大师姐跟我们就走的不近,她的圈子在隔壁,这种事得相互有心吧,我单方面热情有什么用。龙哥也明白实情,笑着说,你说的也对啊。这一想,大概也有半年没有跟龙哥联系过了,上次从群里得知订了婚,大概今年也要结婚了吧。
十月,大师姐来上海出差,异地相逢反倒是亲切了很多。他乡遇故知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线上交流大概也如他乡遇故知,虚拟化的故知。这样一来反倒不求真实了,也少了一些苛刻的条件。
不像朋友圈,豆瓣日记的仅朋友可见是会显示在豆瓣广播中的,相当于普通日记的摘要部分,下方会显示:该日记仅朋友可见,等你点进去查看全文的时候会提示你,你还不是作者的朋友还是什么,我不记得了。总之意思大概就是,你是个外人,至少在这件事上你是个外人,并且我要让你知道这个事实。豆瓣这个功能真是要逆天。
假如我勾选了仅朋友可见,除了不想日记内容被屏蔽的人知道,更重要的是不能让被屏蔽者知道这次屏蔽的存在。这一点朋友圈做的相当成功,我想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模仿、迎合了发文者的心理,其实是细思极恐。总之朋友圈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邪恶的存在。朋友圈又是如此流行和大众,大概也因为邪恶的东西总是更迷人。
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社交的真相,也印证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实在无比正确。假如没有分组可见这样的功能,大概发朋友圈的概率会减少一些,取而代之其他的方式。总之很多沟通都通过点赞和评论实现了,也非坏事,毕竟基于现实,多数人的关系建立在距离之上,或者受到距离的约束。
而当距离不再存在的时候,这种关系会瓦解,还是回归一种真实。我希望是后者,但这也不由我控制。多数事情都是相互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想起毕业之前龙哥打电话问我工作的情况,顺便问起大师姐。我不清楚就如实回他,龙哥说怎么不问问你大师姐,我告诉他,平常大师姐跟我们就走的不近,她的圈子在隔壁,这种事得相互有心吧,我单方面热情有什么用。龙哥也明白实情,笑着说,你说的也对啊。这一想,大概也有半年没有跟龙哥联系过了,上次从群里得知订了婚,大概今年也要结婚了吧。
十月,大师姐来上海出差,异地相逢反倒是亲切了很多。他乡遇故知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线上交流大概也如他乡遇故知,虚拟化的故知。这样一来反倒不求真实了,也少了一些苛刻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