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茫

1
那个瘦小的少年坐在我对面,一直沉默着,目光投向车窗外面流逝的风景。
他穿一件灰色的短袖T恤,两只瘦削的手臂悬在空中,像枣树的枝。尖下巴上面有一双又黑又浓的大眼睛。偶尔与我目光相遇,他便下意识的低下头去,然后把目光重新投向窗外。
他是从贵定车站上车的。
那个时候已经过了下午四点。火车中午一点十一分准时开出,黄昏的时候到达贵阳,然后继续北上,预计在凌晨四点二十到达重庆。
车厢里空着大半的位置。过了遵义之后,这一节区间就只剩我们两人。
少年给我递烟。我和他走到车厢的连接处。少年一边吸烟,一边给我讲他的家事。
他家在贵定乡下,父母是种田的农民。本来有两个哥哥,前几年都死了。大哥很早外出打工。但是并没有什么正经的工作。少年说,他是“混社会”的。二十三岁那年,他死在东莞的街头,身上有十几处刀伤,其中有一刀刺穿了他的肺叶。他的父亲借了一笔钱,独自一人去了东莞,回来时捧着一盒小小的骨灰。
二哥是前两年死的。那时二哥刚毕业,在深圳开挖掘机,在一次作业中,挖机翻到了沟里。送到医院,已经晚了。老板赔偿了十八万,把事情了断。年迈的父亲又一次孤身去了广东,把他的孩子领回家乡。
“现在,我们家所有的负担都压在我身上了。”少年说着,又点起一支烟。
他十七岁,在重庆念大专一年级,学建筑。这次回家是因为父亲骑摩托摔断了腿,已经花了八万医药费,还未痊愈。
他说他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继续念书,还是退学打工,为家里分担债务。
那时我也还太年轻,看着他迷茫而愁苦的脸,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倒是挺信任我。他说你们大学毕业的,一定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吧。
我苦笑一下。很想告诉他,其实我和他一样迷茫,不确定自己真的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未来也没有把握。
谁的青春不迷茫呢?
2
那个少年是我很多年前一次独自旅行时遇到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忘不了他的那双黑眼睛,彷徨又失落的眼神。
也许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原本以为忘掉的东西吧。也看到了那些面对命运,曾经同样茫然失落的朋友们的影子。
记得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跟同学朋友彻夜喝酒长谈的次数也多起来。那时候的情绪是要激烈一些的,除了对学校生活的不舍,还有对未来不确定的烦躁不安。
毕业后辗转几个城市,终于还是没能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开始四处游荡。
有一年,遇到一个女孩。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去哪里,便在那座偏远陌生的小城里玩公交车流浪的把戏:坐上一辆公交车,坐到终点站,然后换到下一辆公交车。后来我们一起去旅行。
她大概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女孩子了。念哲学,英语和德语都说的很好,看完一本两三百页的小说只需要一个下午的光景。
她酷爱喝酒。喝完酒之后会哭。看着她既悲伤又无助的样子,我也很绝望。“你到底想要什么?”我问她。她说她要是知道,就不会在这里了。
那时她二十一岁,还在念大三,却觉得自己什么都看透了。有一次,她说,我们面前看似有无数条路可走,其实我们无路可走。
后来我们分开。临走之前她送我一本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可以说是相当应景了。
其实我们不是无路可走。只是我们不知道这条路走下去,会通往哪里。就好像在森林里有许多小路,其实都可以往前走去,每条路都有独特的风景。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勇气走下去罢了。

3
即便是那些后来看上去坚强无畏的人,也曾有过迷茫的阶段啊。
最近重看了一遍《摩托日记》。这部电影是由切·格瓦拉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当时,23岁的埃内斯托·格瓦拉还不是古巴革命领袖。他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不确定自己真的想要干什么的年轻人。
埃内斯托·格瓦拉家境优渥,他的父亲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的家族已在阿根廷生活了12代,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家族。那时格瓦拉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就在他眼看即将毕业,顺利踏上仕途时,他决定休学一年,跟一位好友漫游南美洲。
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一辆1939年产的摩托车。这辆破车年久失修,刹车不灵,漏油,发动机运转时发出“卡拉卡拉”的噪音。这辆摩托车在旅途开始一段时间后彻底报废了。
年轻的格瓦拉和他的伙伴历经艰难和危险,最终横穿了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
正是在这段旅途中,格瓦拉见识了“真实的世界”。他们一路跟现实世界当中的人们打交道,还在秘鲁的一家麻风病村做了几个月义工。他看到拉丁美洲真正的贫穷与苦难,他看到独裁政府怎样压迫印第安原住民和贫苦的人们,他看到共产主义者为了理想而失去生命。
这次旅程也彻底改变了年轻的切·格瓦拉。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
“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4
你看,后来成为第三世界革命领袖的人物,不也经历过这样寻找自己的旅程么。
我也想到欧内斯特·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写的一些话。那时海明威是个初出茅庐的作家,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蜗居在一间没有暖气的套间里。他们的生活过得清贫困苦,房间里能闻到楼下马拉粪车的气味,冬天为了避寒,常常要到廉价而温暖的咖啡馆里写作。
斯泰因小姐是海明威在文学上的导师——哦,不,说是帮助者可能更恰当一些。不可否认,她对海明威提出了很多真诚的建议。
有一次,斯泰因小姐去修车。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斯泰因小姐对修车工提出了抗议。那个在修理行工作的小伙曾在部队里服过役,他被老板狠狠的训了一顿,老板对他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们都是这样的人,”随后,斯泰因小姐把老板的训话转到了海明威的头上,她说,“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你们对什么都不尊重,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噢,可海明威心底却想,谁有资格称别人是迷惘的一代呢?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让一些事情给搞得迷惘了,历来如此,今后也将如此。
我想他说的是对的。

5
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是我珍爱的一部电影。
故事很简单,也很平淡,讲述的是从风柜来的几个乡下少年,到高雄去混日子的一段经历。
跟候导的大部分作品一样,没有很多的戏剧冲突。感人之处却是那些少年人无所事事的时光。漫无目的的游荡,玩撞球,打架,看白戏,他们从风柜来,却不知道往哪里去。青春时光大把用来晃荡,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现在回头来看这部三十多年前的台湾电影,倒像是这些年中国社会剧变中的某个侧影。
时代在变。年轻人离开故乡,到大城市讨生活,遭遇种种的不适和彷徨。影片里反复出现的《鹿港小镇》,也正是罗大佑对一代人的情绪记忆。
我喜欢《风柜来的人》,是因为它让我明白:青春总是迷茫且彷徨的,又伤感又迷人,令人怀念。
青春的残酷和美好,都是因为你拥有大把时光,却不得不把它们花掉。时间是留不住的。你必须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决定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度过你的人生。
当我明白迷茫才是青春的常态,我就不再为它而感到绝望了。而且,正是这段迷茫的时期,才让我们有决心去弄清楚自己是谁,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在哪里。
我再也不会见到那个火车少年了,我也再没有见过那个女孩。但我知道他们最终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然后勇敢的、头也不回的走了下去。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摩的书房(yangmo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