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19世纪巴黎与21世纪东京的设计双城记?

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孕育了艺术版画与海报设计创新的狂想曲,成就了设计的经典,这场以19世纪末期法国画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和同时期巴黎平面设计的作品为主题的展览——巴黎・平面设计:Lautrec与成为艺术的版画与海报展就在东京上演。andland东京特约编辑今天带你来到东京,一起品味这场19世纪末的巴黎与21世纪初的东京的设计双城记——

寒冬昼暖时分,穿过东京站川流不息的人群,很快就可以看到三菱一号馆美术馆那座鲜艳砖红色的建物。馆外树木郁葱,人声静谧。
三菱一号馆美术馆原型为三菱一号馆,最初建成于1894年,时为日本第一座办公写字楼。1968年因为老化缘故解体,后于2009年再建成为美术馆,2010年正式开馆至今。再建风格最大化还原了初期洋风样式,馆内藏有大量与原建筑物同时代(19世纪末期)的西洋艺术品,其中主要以收藏法国画家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以及法国瑞士画家费利克斯·瓦洛通(Félix Edouard Vallotton)和法国画家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三人的作品为多。本次展览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那个充满审美多样性的年代的魅力。
19世纪末期,正值巴黎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版画正在从原先只是一个复制、传达信息的不起眼技术,成为艺术家们灵感创作的手段。由于石版画、木版画的上色过程更为方便,更能展现出色彩、线描、轮廓的美,于是装饰画、版画、招贴海报渐渐开始被注入设计的生命力。洛特雷克、费利克斯等前卫艺术家们热衷于各具风格的版画创作,或活泼前卫、或优雅古典的版画作品开始进入了收藏爱好者的视线。与此同时,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艺术品从过去只属于富裕阶层室内装饰品的固定观念中跳脱出来,创作起了很多社会大众文化题材的海报招贴。

这幅当时法国画家Louis Carrier-Belleuse(路易·罗伯特·卡里尔-贝鲁斯)的油画作品很形象地表现了当时艺术正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画面中,在认真修理锅具的匠人一旁有一对衣着上品的夫妇正驻足在街边认真观赏当时另一法国画家朱尔斯·谢雷特(Jules Cheret)的招贴海报。这情景就仿佛不是在街边,而是在美术馆里鉴赏画作一般。画中那面贴满招贴画的街墙实际并不存在,那些招贴画则是朱尔斯不同时期的画作集合。朱尔斯年轻时在伦敦学习了最新的石版画印刷技术,1858年,他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幅多色石版印刷海报,1866年在巴黎开设了自己的印刷工作室,多色印刷艺术从而诞生。笔者非常喜欢这幅作品,因为《Mending the Pots》这个取名完全没有提及海报设计,却从日常的细微处来含蓄、间接地表达了当时招贴海报开始流行这一社会现象。

这幅巨幅石版印刷海报因为它鲜艳的色彩、多样活泼的字体和人体姿态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好评,作者洛特雷克也因此一举成名。画中人物是一位当时有名的舞者,洛特雷克运用轻松灵活的线描笔触很好地展现了舞者的柔软身姿。此幅海报还有一点体现了作者的可爱之处,由于设计时尺寸堂而皇之的巨大,当时不得不分为三部分印刷而成。


我特意拍下了三部分粘合的痕迹。

以上这幅被引用在本次展览宣传和门票上的画作,是洛特雷克另一幅著名代表作。他为当时巴黎流行的咖啡馆音乐会做了一系列海报招贴画。画面中前方坐着的黑衣女性单手执扇,正在吟味台上的演唱。一旁的老绅士的神情让人想猜测他正在思考着什么。左上方戴着黑色长手套的是当时著名女歌手Yvette Guilbert,她的标志便是黑色长手套。


Yvette Guilbert和她的标志黑手套。


1893年,洛特雷克通过《妇人帽子屋》系列中三幅作品的制作过程详细了解了版画的制作,其中是否加入线描,是否加入文字,是否只保留填色及前后的比较。

这幅作品很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版画工房的情景。画面中印刷工师傅和一位女歌手在工房内制作石版印刷,这位女性歌手就是洛特雷克的灵感缪斯。
洛特雷克喜欢以巴黎近代的都市生活为题材作画。他出生于贵族家庭,由于少年时期两次意外受伤加上父母近亲通婚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使他腿部没有发育完全,身高仅150公分。这对他成年后造成很大心理影响,以致于只能通过夜生活得到慰藉,因此他的作品多以妓女和夜生活为题材,表现出那个时代绘画题材由高尚至低俗,由高端到大众化的特点。因为在此前,美术品只是富裕阶级用于室内装饰鉴赏的一个产物。
以下是本次展览中一些洛特雷克的其他作品——


洛特雷克为当时巴黎蒙马特区传奇歌手兼友人Aristide Bruant制作了数幅海报作品。上面第二幅为他为Aristide Bruant出演酒馆舞台表演节目而制作的宣传招贴。画面用色大胆鲜艳明快,主人公表情严肃,气势威武。稍加注意会发现左后方还有人物身处阴影中,从其形态动作和上方三个光亮点提示来看应是舞台幕后的灯光师。明暗对比十分自然又有魅力感,是可以使人一眼记住的经典作品。另外,画面人物嘴部的描绘方式,衣裳的简单线描和大面积平涂的色块,也被认为深受了东洋美术风格的影响。


鲜艳的颜色和纸张的不断契合,使得石版画技术不断更新,迅速成为了19世纪末期制作版画的标志技法之一。除此技法之外,也有艺术家仍在默默热衷于使用古老朴素的木版画创作佳作。
此幅作品出自于法国画家Jean-Emile Laboureur,现保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铅笔原稿、版木以及版画制成品都被完好地保留至今,使今天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木版画的制作原理。版画上黑色着色部分的版木相对未着色部分的版木凸出,从涂墨上色的方法不禁令人想起小时候用橡皮做过的简易印章。

以上是本次展览中笔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作者Félix Vallotton(费利克斯·瓦洛通)出生于瑞士洛桑,17岁时来到巴黎开始艺术生涯。费利克斯独具风格、喜欢绘制平涂色块、不带立体感的作品。不论是他制作的木版画还是油画,画面中几乎都看不到传统西洋美术的阴影渐变或是立体感。这或许和他也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有关。画面中,小朋友们圆圆的小脑袋围簇着成一团,被包围在中间的,可能是他们的老师。虽然我们不知道画中具体发生了何事,但从作品名字就可以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不过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对小朋友们可爱模样的喜爱。生动活泼的画面,完全打破了之前版画技术带给人呆板沉静的印象。




1898年,费利克斯制作了版画《隐私》系列(Intimités)。作者的个人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不带任何装饰性的画面,只通过平整的黑和白块面的关系,丰富简洁地表现了男女在室内或亲密或紧张的关系。


费利克斯于1882年移居巴黎,1890年加入纳比画派。和传统的印象派风格完全相反,受到浮世绘影响,费利克斯热衷于强调写实物体,将线条运用于画面构成。作品《公园的黄昏》中体现了该画派的特征,单纯平涂的画面描写,与作者后来的版画风格等同。横长幅的画面中,黄昏中的公园、绿色植物、远近的人群、小孩......日常的美都被描绘其中。这也是笔者本次展览中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版画最初只是单纯运用于信息传达,在19世纪末的短短几年中却被艺术家们不断更新创作,被广泛应用于杂志插画、剧场演出的宣传广告中,成为巴黎前卫艺术家们长期创作和交流的媒介。在19世纪末最后15年(1890-1905)被称为法国版画的黄金时代,版画变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一员,熠熠生辉。

此次三菱一号馆美术馆和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合作举办的展览,共计展出了约170件作品。
原先我对版画并不熟知,只因为曾在学校插画教授授课时,看到过洛特雷克那幅经典的黑衣女性执扇看剧的作品,觉得女子黑色块面勾勒的身形独具魅力,当时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促成了前去看展的契机。看完展后深深感到任何一种艺术、一件作品都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当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更能重新认真地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愿意在闲暇的时间前去美术馆,在暗暗的灯光下驻足于一件件作品前,安静地欣赏它们的原因吧!
海外特约作者:JUUNE 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本文版权归 andland-与空间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李在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2 23: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