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院派男演员如何优雅地从美国同行手里“抢”走奥斯卡影帝
第90届奥斯卡奖提名仪式落幕,距离正式颁奖礼虽然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来自英国的加里·奥德曼凭借着在《至暗时刻》里的精彩表演,在前哨奖一路高歌猛进,也由此使得最佳男主角成为本届奥斯卡最没悬念的奖项之一;而他或将因此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来第四位获此奖项的英国演员。

2018年第90届奥斯卡奖提名仪式刚刚(北京时间1月23日晚)落下帷幕,作为业内公认含金量最高的电影奖项,每年的奥斯卡都会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影迷关注,而提名仪式或许是正式颁奖礼之前最大的一场“盛宴”,尽管随着每年奥斯卡前哨奖项的增加而相应减少了奥斯卡奖的悬念程度,但影迷观众却仍乐此不疲、口耳相传,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不仅因为提名名单的公布预示着最终奖项竞争进入明朗化或白热化的阶段,更因为每年的提名名单宣布后,都会意味着某些奖项或个人提名记录的被打破,而这或许也是为每个影迷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这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也出现了不少历史性的数字,但在这其中,有一个看似不太起眼却又十分有趣的数字,在最佳男主角提名一栏中,5位提名者中有3位来自英国,除了实力派老将加里·奥德曼和丹尼尔·戴-刘易斯外,在《逃出绝命镇》中有着不俗表现的英国籍男演员丹尼尔·卡卢亚也首次入围,而这也是新千年来英国演员首次在同一届奥斯卡影帝提名人数中胜过美国本土演员(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曾共有七次出现此种情形,分别是1963、1964、1966、1968、1972、1983、1993),同时,在影帝人选中,来自英国的加里·奥德曼凭借在《至暗时刻》中的精彩演绎毫无疑问成为最大热门,同样来自英国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则紧随其后,无论最终影帝奖杯落入谁手,这都是一次属于英国学院派演员的胜利,而上一次英国男演员在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项争夺中提名数占优的同时捧回影帝奖座的圆满剧情还得追溯到1966年,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一情节很有可能会再次上演。

对于一些不太关注奥斯卡史的影迷来讲,上述数字或许会显得有些陌生,那么接下来就举例一组更新近的数字: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2011年至今),在已经举行的7届奥斯卡中,共有3位英国男演员获得最佳男主角一奖,而这一数字与美国本土演员一致(另有一届获奖者为来自法国的演员让·杜雅尔丹),假如本届英国演员再次拿下该奖,那么新时期英国男演员在与美国本土男演员的“军备竞赛”中将会率先取得4:3的优势;
或许在90年的奥斯卡历史中,这一数据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电影类型、形式、表演风格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好莱坞越来越注意招贤纳士,而由此越来越多的来自英国的男演员在群星云集的好莱坞脱颖而出,夸张一点讲,这群从小接受优质戏剧、电影表演教育并且勤奋努力的英国男演员大有将美国本土演员甩在身后的趋势,就像梅丽尔·斯特里普评价英国演员时所说的那样:“一想起英国演员我就胆战心惊,我们美国演员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群懒鬼,他们个个能把莎士比亚倒背如流”。

正如不少媒体记者们所曾总结的那样,英国演员在奥斯卡表演奖项中表现突出已经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奥斯卡和英国演员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双赢关系,奥斯卡奖项使演员成为闻名全球的国际明星,而演员们反过来以自身的演技证明奥斯卡的确是一个慧眼识珠的一流奖项。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奥斯卡奖虽然是世界性电影奖项,旨在奖励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人,但由于政治或历史等的原因,除外语片奖外的其他奖项的入围影片绝大多数都来自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本土),尽管历史上不少电影人和社会群体、影迷观众都对奥斯卡奖这一先天自带的“歧视性”表示抗议或不满,但一个奖项的传统又岂是轻易能够改变的;还有一项很有趣的数据,在每年奥斯卡提名名单中,英国人所占的比例大约是50%,然而仅就最佳男主角一项来讲,在所有获得过最佳男主角的80位演员中,来自英国的演员一共有17位,仅占总比例的21%左右;曾有美国记者煞有介事地声称:美国曾经帮英国赢了二战,但不应该帮他们赢得“我们的奥斯卡”。由此可见,即使同为英语国家,奥斯卡依然对美国本土电影人有着极为明显的“保护倾向”。
那么,在如此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银幕上翩翩绅士的英国男演员是如何在高手云集的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又是如何在获得万千影迷的青睐,同时将一个又一个奥斯卡影帝奖杯带回大不列颠帝国的?
迷人的英伦绅士男与性感、多变的口音
美国CNBC网站曾在世界各地做过一项关于英国人好感度的调查,其中接近50%的受访者认为礼节是英国人最有魅力的地方,另外有37%的人认为是文化背景等原因。
相信大家都曾被“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为女星调话筒的动图刷屏,英国男人可能是“绅士”一词的最佳代言人,从“老年组”迈克尔·凯恩、伊恩·麦克莱恩,到“中年组”裘德·洛、休·格兰特,再到“青年组”汤姆·希德勒斯顿、埃迪·雷德梅恩等等,几乎每位英国演员给观众留下的都是类似gentle、polite等的种种正面印象,而这种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必然会对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2011年凭借《国王的演讲》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科林·费尔斯可以说是英伦绅士的另一个典型代表,他凭借着高大的身材和俊俏的外貌多次被外媒评为全球最性感男星,他饰演的银幕角色总是透露着帅气迷人的英伦气质,早期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莎翁情史》等确立了“英伦情人”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科林·费尔斯迎来演绎生涯高峰,无论是文艺的角色(如《单身男子》),还是潇洒的特工(如《王牌特工》),几乎都能够生动演绎,并且每一次都能将自己的先天优势发挥到最大,凭借着高大英俊的身材和迷人的英伦口音,再配上一身西服革履,立刻化身万千影迷的大众情人!不仅如此,凭借着在2010年的《单身男子》和2011年的《国王的演讲》中的表演,科林·费尔斯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并凭借后者拿下影帝奖座。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还包括后天的努力与勤奋,这一点会在后面再提到。

提到英国演员,当然不能不提口音,相信这也是英国演员为全世界影迷所疯狂迷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英伦腔固然迷人,能说一口地道美音的英国人才真正称得上实力派,英国演员在语言模仿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英国口音众多,所以英国演员在学表演时会接受各种口音的培训,不少英国本土演员都能说一口地道的美式口音,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奥斯卡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冠王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他不仅多次在银幕上改掉英国口音饰演美国角色,更是成功饰演了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林肯总统,为了在口音上尽量贴近原型人物,刘易斯做足功课,甚至在导演斯皮尔伯格听到他的口音后都大感吃惊,而刘易斯也凭借在《林肯》中的出色演绎捧得第三座奥斯卡影帝奖杯,这一演出也多次被影迷们将其与梅姨出演英国前首相撒切尔的经历相提并论;除此之外,还有曾在银幕上饰演尼克松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以及扮演过里根的艾伦·瑞克曼等,都是此类英国演员的上佳代表。如此看来,口音对于一个优秀的演员来讲从来都不是问题。

后天的努力和一点点幸运
正如上面曾提到的,梅姨在评价英国演员时说到:“一想起英国演员我就胆战心惊,我们美国演员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群懒鬼,他们个个能把莎士比亚倒背如流”,作为优秀的演员,除了先天优势外,后天的勤勉必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再次回到之前提到的《国王的演讲》,据导演汤姆·霍珀介绍,当时选用科林·费尔斯饰演国王的时候就担心他能不能演好“口吃”,但是没想到他为了练好“口吃”以至于在拍片时太过沉迷于自己的角色,甚至在拍片期间的一次颁奖典礼上讲话磕磕巴巴:
最有意思的是他在口吃方面太投入了,当这个戏拍到大概一半的时候,他竟然停不下来了,他去参加一个颁奖典礼,他说他正要发表演讲,说我接受这个奖项,谢谢,但他却开始磕磕巴巴。

谈到努力与沉迷角色,另外必须提到的一位是,曾凭借《斗士》获得第83届最佳男配角奖的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最为广大影迷熟知的角色,或许还得是拥有低沉嗓音的哥谭英雄布鲁斯·韦恩,一些开始不太了解的影迷可能误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演员,其实贝尔生于英国威尔士,从小跟着父母漂泊居无定所,年少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尔从4000多名小演员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出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太阳帝国》的机会,由此开始显露表演才华。
当然,仅仅凭借幸运是不够的,如今的贝尔,可谓是演员界勤奋、敬业的最佳代名词,夸张点说,这是一个甚至会为了角色“不要命”的演员,最为著名的当然是他为了角色多次增重(减重),想必任何一个观众在看到《机械师》里皮包骨的角色和《美国骗局》里大腹便便的的角色对比时,都会发出不可思议的感叹,而这还是他所饰演的若干角色的缩影,一个演员可以为了一个角色做出多大的改变和牺牲,贝尔即是最佳的答案。

优良的学院教育
与美国同侪的另一点不同在于,绝大多数优秀的英国演员都在早年接受了良好的学院教育,这一点在知名媒体《卫报》和《娱乐周刊》中都曾提到过,面对美国演员的低迷以及英国演员大举进攻好莱坞并取得耀眼成绩的现实,这两家媒体都将问题的落脚点放在演员早期的教育上:
应该归罪于演技训练的缺失,尤其是戏剧训练的缺失,在20岁出头时,他们在戏剧学校为如何正确发音花费三年时间,美国同龄演员却在为可口可乐之类的广告试镜。
不仅如此,在“能胜任大多数角色的演员”的观众调查中,英国演员也占了绝大部分;简单翻一翻英国演员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曾获得过奥斯卡影帝的演员,毫无例外都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学院训练以及累积了大量的舞台表演经历:刘易斯在18岁时进入布里斯托尔老维克戏剧学校进修三年,并成功获得在布里斯托尔老维克剧院演出的机会,由此累积了舞台表演经验;科林·费尔斯十四岁时就已决定成为一个专业演员,他在完成中学学业后搬到伦敦,在皇家国立剧场的戏服部门打工,随后进入伦敦戏剧中心进行系统学习;埃迪·雷德梅恩曾就读于就读于伊顿公学,后在剑桥大学修读艺术史,并于2003年以二级荣誉的成绩毕业。

今年的奥斯卡影帝大热门加里·奥德曼同样在早期累积了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毕业于英国戏剧学院的他曾多次在伦敦的皇家宫廷剧院上演出,同时也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成员。
而即使是曾遗憾与小金人擦肩而过的英国演员,如曾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与曾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的汤姆·哈迪,也同样有着极为耀眼的学院教育经历:本尼在哈罗求学时就开始参与学校的剧场演出,以反串女性角色为主(哈罗是男校,没有女学生),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去往曼彻斯特大学修读戏剧,大学毕业后于伦敦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取得硕士学位;被粉丝亲切称为“汤老湿”的汤姆·哈迪大学曾念过两间戏剧学校,其中包括曾经培养过皮尔斯·布鲁斯南、科林·费尔斯的伦敦戏剧中心。

除了以上例子,当然还包括诸如伊恩·麦克莱恩、艾伦·瑞克曼这些拥有过“大学教授”、“戏剧学院副主席”等等光荣头衔和职位的英伦老戏骨,在此不再赘述。
香港电影界著名人士林奕华针对英国学院派与美国非学院派演员对比时,也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英国的学院派很强,好比内地的巩俐、汤唯、孙红雷,基本功就比香港演员扎实。所以有句话说,英国出演员,美国出明星。
与英国学院派演员不同的是,出身于美国的本土演员通常早早的就涉足行业,开始在大小剧组跑龙套,其中一些人凭借着姣好的外形相貌能够脱颖而出一炮走红,有天赋的或许能红的更久一些,但是好莱坞毕竟是个名利场,演员毕竟是凭实力吃饭,倘若没有真正的实力仅凭一副好皮囊是无法长久生存下去的(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任何地方都适用),而正是因为英国演员早年所接受的优质戏剧、电影教育,才能让他们在高手如林的好莱坞占得一席之地。《综艺》编辑蒂姆·格雷针对英国演员相比美国本土演员的优势也曾说过一段话:
只要你走进LA任何一家健身房,你能看到10个相当好看的男演员在训练,到了试镜的地方,有20个家伙坐在那里,个个都长着一副好皮囊,要是你真想找出个与众不同的人,那英国人立刻就脱颖而出了,而且这其中还有势利的因素:他不仅有才华,而且还是个英国人。
在这个曾诞生出查理·卓别林等无数大师的国度,似乎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历史上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数量最多的是英国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3次);历史上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最多的也是英国演员,劳伦斯·奥利弗(与斯宾塞·屈塞并列,9次),而回首近几年,在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一项上,英国男演员也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风头迎面赶来,将2018年的小金人收入囊中基本也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老牌实力派演员外,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们或许还会看到汤姆·哈迪、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伊万·麦克格雷格等中生代,埃迪·雷德梅恩、罗伯特·帕丁森、 杰克·奥康奈尔等新生代,以及詹姆斯·麦卡沃伊、尼古拉斯·霍尔特、查理·汉纳姆、汤姆·希德勒斯顿等一批极具天赋和潜力的英国演员贡献越来越好的表演,处于“当打之年”的他们,势必会对好莱坞乃至每年的奥斯卡风向标产生新一轮的冲击,而至于这波冲击何时到来、持续多久,以及好莱坞本土演员们会否“同仇敌忾”以一股更大的浪潮以还击之,则要交给今后的看客们去见证和记录。或许,在日益包罗万象的好莱坞以及兼容并蓄的奥斯卡,今后等待着影迷们的会是越来越多的惊喜。
-
BlurNirva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15 15:20:26
-
莉莉贝特主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28 10:43:52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7 22:07:34
-
颂澜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12 03:09:00
-
Molly_h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2-09 13:00:40
-
雯公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2-03 05:30:58
-
沈在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2-02 03:38:55
-
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1 10:24:37
-
悦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0 22:18:28
-
刘福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0 18:22:04
-
小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0 13:04:15
-
楚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0 12:57:05
-
Is_wa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0 06:56:47
-
微风轻抚追梦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9 23:33:27
-
不会看电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9 22:39:14
-
闪电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9 12:41:28
-
hongy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9 11:54:35
-
落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9 1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