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生长——宜兰
2018年1月24日 最后一次远行 是宜兰 和叶子还有孟轩一起。 另外很幸运的在台北火车站遇上 梦珣。

因为取自半面山意向的兰阳博物馆知道宜兰 因为叶子的热爱认识黄声远 寻着黄声远的在地实践 了解这座匍匐在冲积扇平原上的县城 从礁溪的生活学习馆 到兰阳博物馆 从田中央事务所 到樟子园文化园 再到罗东文化工厂 两天的行程 很多令人惊喜的偶遇
果然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第一站 —— 礁溪生活学习馆 从名字上来说,就有蛮有意思,生活与学习,社区重要的属性集中在这一座公共建筑里。

事先从google map 上看到建筑的照片,必然是云里雾里的,歪斜的柱子与顶板,横纵穿插,树木的枝干从内部伸展而出, 藤本植物爬满建筑的表皮,你看不到他的全貌,整座建筑野性而自由,仿佛一只会呼吸的怪物。 一路带着怀疑和好奇走近它。沿着建筑主要的动线穿堂而过,建筑的中心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那时男生和女生正在那里跳舞。

几个体块镶嵌在楼层间作为办公室。栏杆,窗格, 甚至没有统一的方向,看起来像是哪里缺少就随意的添补。上楼的通道被铁门封锁,于是只能环绕一周到达负一层,到达下沉的庭院。公路一侧的入口迎着对面的国小,而小区一侧的入口的红砖铺地从建筑延伸到街道,想象自己是国小的学生,大概会喜欢每天穿过这栋建筑去上学, 人们就在这里相遇。


这正是我很喜欢它的地方,不是傲然的孤立,四面八方都想着衔接着周遭的土地。 偶遇 —— 开放的城堡与县政府 听到政府大楼你会想到什么呢? 高墙大院,威严肃穆 ,重兵把守 ……

县政府大概突破了我对政府大楼的刻板印象
从场地的一侧走入所以最先看到的不是主入口,而是建筑群的一个角落 , 抬头可以看到红砖墙体错落 ,层层退台,掩映在丛林中。 一条弯曲的小径延伸入建筑下方。 这条小径把人带到建筑一侧的庭院,三层挑高的柱廊空间让人想起中古世纪欧洲的教堂,穿过柱廊来到建筑的中庭,氛围突然地热闹起来,宜兰中小学的艺术作品在中厅展出,中庭一侧是大楼的正门,另一侧的走廊将建筑内的各个功能空间串联起来,沿着它继续走,经过一片池塘,漏窗,园门 ,廊桥,古木 ,古典的园林画卷在眼前展开,走廊上开了一座座小窗,窗台又可坐下,每一个都是有趣的取景框,又一次想起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

政府大楼的开放给教育交流和市民的休闲提供了好去处,就像在这里闲逛的我,中途遇到了喃喃自语衣着破烂的流浪汉。流浪汉出现在政府大楼在某些地方可能被视为一种嘲讽,在这里却一切自然而然。

其实,除了开放的县政府,我路过了起码三四座校园都是开放的,很多是通过绿篱或高差划分内外空间。

路过县政府附近的一个校园,远远的看过去一些统一着装的小孩追逐打闹, 没有围墙,一个路人就可以对校园活动尽收眼底,但我可能是习惯了内地中学校园的高墙大院,眺望了很久才意识到那里应该是他们的操场,很有趣,校园周围就是农田与住宅,这座城市允许他们在天地万物间自由的生长。 偶遇 —— 田中央 与 山栖 从县政府出来,前往田中央事务所,四周景色更迭,从草原到别墅区再到农田,也不过是两三公里的脚程,看着院落或独栋楼房零星的散落在水田之间,天空不再晴朗转向灰蓝色,沿着田间柏油路徒步,两侧是划分齐整的水田,天色倒映其中,除了偶尔院子里会传出大狗的狂吠,四周静谧,可以清晰的听到渠道中水流的汩汩流动,像是走在静止的时空中。

转过一个弯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脉,视线越过一片水田,定焦在不远处的两栋别墅上,就在他们其中之一了, 果然是 田中央。 层叠的坡屋顶,建筑周围栽了一排灌木。还是很容易分辨哪栋属于黄。 看到它,想起大二时候的一个自己的别墅设计 山栖 , 一心想着做些在地的有机的形态,只是现在觉得我那时的作品确实形式感过强,生硬幼稚。

黄老师家的狗太凶,最后也没进去,隔着搭在水圳上的石板,穿过院子看到玻璃后面堆满图纸的办公桌,灯光下一些忙碌工作的身影。 对宜兰 是羡慕 是向往 后来跟妈妈打电话讲宜兰,结果她生气的跟我说 你觉得哪里都好 就是家里不好 可是我喜欢这里 就是因为 他教给我 如何去爱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 并且让别人也可以看到它的别致与光彩 写到这里我其实也很想家 家乡地处黄河入海口 四季分明 24节气在这里总是会有更鲜明的对照 七九河开 一夜之间温度跨过零点 在早晨出门仔细的话会看到 露水开始在冬青木上凝霜 回家的公路穿过一片槐林 四月份槐花的香气四溢 妈妈说那时候开车经过她一定要把车窗全都打开 九月的知了很下饭 所以这时候我妈最忙 要兼顾抓虫大业 和 小菜园的丰收 十月的红海滩和高粱地都很鲜艳 目送出海的的渔船穿过芦苇荡 从黄河口到渤海湾 红砖砌筑的盐场延伸到一望无际的远方 风力发电机散落在广阔的平原上 还有那些打油机 一起一落不停转 大家叫他们磕头机 小时候觉得他们的脑袋真像奥特曼

多少年没有从年初到年尾 完整的经历过仙河镇的四季 记忆会自动筛选 所以倾向于只回忆那些美好的事务 可是我每次回家 又觉得它越发死气沉沉 集市远远没有小时候热闹,各种零售业在凋零 化工厂的污染在继续 每次路过它刺鼻的味道会从车窗的缝隙中钻进来 但我还在继续的往前走,总觉得会离开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勇气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