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们,才叫过年!】春节情感营销大战,谁戳中泪点?谁又是戏精本精?
临近年关,似乎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歇业待机坐等年假的好时光。只有食品行业,反而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最紧张、最要冲销量的春节销售黄金档!终端跑门店、搞堆头、做促销,品牌主也不闲着,广告大片、营销创意、新口号、新包装,轮番上阵。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了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广告主们又是如何在春节前期,挖空心思怒刷存在感的呢?
01
首先一位,就是春节营销老司机,老奶奶不扶就扶你的百事可乐了。百事“把乐到回家”为主题的新春微电影,自2011年起就一直延续到今,可以说是春节情感营销的开山鼻祖了。所以我们都说,百事的广告一出,就知道要过年了!
今年,百事这一则《霹雳爸妈》的微电影,创意脑洞也开的很大,可以堪称一部曲折离奇、波荡起伏的“大电影”了!
有着音乐梦的王嘉尔,在年夜饭上,与当厨子的老爸邓超产生了冲突。然后在“百事春节限量版精灵”周冬雨的带领下,穿越回到过去,看到年轻时的爸爸原来是霹雳舞舞王,跳舞就是梦想,梦想也想过坚持!只不过后来,梦想就变成了老婆和孩子!
这部微电影相比以往,都显得既欢乐又戳泪点。比如年老邋遢抡大勺的厨子爸爸,年轻的时候简直又酷又拽又浪荡,和张一山那一段尬舞也是经典再现。

比如放荡不羁的霹雳爸爸得知女友怀孕时,说出“我的梦想,就是你和孩子”时的温情。

不过就是这样的对比,才能体现“家”的意义吧!为了我们所爱的人,为了亲人的幸福,我们就是可以去改变自己啊!音乐重要、舞蹈重要、梦想重要,可是它们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为了获得幸福,把“乐”带回家吗?

显而易见,作为舶来品的百事可乐,对中国的春节营销显得越来越驾轻就熟,并且每次都能成功地引起一波广泛的话题讨论。
2018年是梦想与亲情的冲突和统一!

2017年是儿时记忆的经典重温,把播出整12年、陪伴我们长大的《家有儿女》原班人马重新聚首,《17 把乐带回家》!

2016年猴年推出的《猴王世家》,把六小龄童请来,把我们的“美猴王情怀”、“猴王精神”狠狠地营销了一把!

能把当年的所有流量明星、话题人物都聚集起来给你拜年,固然是财大气粗的百事微电影营销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不过无法忽略的是,在这些微电影、广告中,它捕捉到了这些朴实又真挚的情感细节,表达出了我们每一个国人心中“亲情、家人、欢欢乐乐回家过年”的热情企盼,也做到了对我们传统经典文化满怀敬意的重新演绎。
这样就够了,对重情重义重传承的国人来说,恰逢春节这么一个满满节日氛围、特别容易情感泛滥的日子来说,它足以打动我们,让我们对品牌印象深刻,并产生好感和亲近。
02
其实除了可口可乐,还有很多品牌在坚持春节情感营销的道路上,也做的相当不错,这要说的就是德芙了!
因为每年的情人节总是与春节相近,而象征小情小爱的德芙巧克力,在近2年也一直尝试转换视角,把产品定位从情侣表达爱意,扩大到亲情、家人“年年得福”的情感表达。
在德芙的春节微电影中,大概都是讲述子女逐渐长大,与父母由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最后又回归到家人与爱的情节,当然德芙就是始终作为见证者与陪伴者的那一个。
2018年马思纯版
2017年的“国民闺女”关晓彤与妈妈,2018年的“金马影后”马思纯和爸爸,表现地都相当感人(2017年的感觉更有耐心和诚意)。
2017年关晓彤版
之所以能够戳中我们,大概是因为这正是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小时候的爸妈就是天,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长大了去到真正的世界,挑战、梦想、成就、财富,精彩而充实...足以让我们忘记身后苍老又落寞的父母。我们反而成了父母的世界。

这样的主题,其实与今年口碑与票房俱佳的一部迪士尼电影《寻梦环球记》(英文名 《Coco》),瞄准的都是相似的痛点。那就是,亲情与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国内国外,无论是春节与否。真正能够做到如此普世、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一招鲜,吃遍天”的,也唯有于此了。
这些广告、情感营销告诉我们,年轻时的躁动啊、青春啊、梦想啊,幼稚又固执的坚持啊,最终在“爱”面前,统统都要妥协。巧合的是,这也是岁月会告诉我们的真理。或者说,这也是靠情感维系的人类,骨子里就深深烙印的认知和赞同。
那么,碰到这样的营销,还有办法不举手投降,乖乖上交我们的钱袋和忠诚吗?
03
百事和德芙,可以说是舶来品进入中国,对中国的春节文化、亲情理念能够入乡随俗并甘之如饴的典范代表了,当然也有很多品牌,如可口可乐、雀巢、宝洁等,也做的相当出色。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土生土长的民族企业、国民品牌了!如伊利、蒙牛、王老吉、加多宝、六个核桃、旺旺等,对于一年一度的春节营销,它们当然也不会放过。只不过数过来这么多品牌,却没有一个能牢记脑海,一看到就能回忆起感动或欢乐的镜头,是不是有点失落和尴尬?
标准式、流线操作式的搬上整齐的产品,然后洁净的画面、团聚的全家就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这是我们的广告。
或者,粗暴洗脑式地灌输口号,你上火要这样,你用脑要那样,你要过吉祥年,你要招财进宝,你全家要旺旺...这是我们的传播语。看不到耐心和诚意,没有真实地、生活化地情感体现和传达,品牌只是充当一个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蛮不讲理地鼓动着你“快来买我吧”。
这些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广告主们,或是对着电脑盲目自嗨的营销人们,何妨“下来”看看,到最广阔的人民群众中去,看到他们的呐喊,他们的困惑,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所坚持的荣耀。真正为人民发声,也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戴啊!
除了那些假大空的营销,另外一个颇为流行的思路,近来也被很多品牌主拿来借鉴。
如最近脉动出的“差不多”新年瓶:

再如,旺旺雪饼变方,仙贝变圆的改变:

这些和新品同步推出的新年营销广告,无不联合暴走动漫、嘻哈音乐等时下流行的表演形式,采取一种更贴合年轻人表达习惯、更网络化、更幽默调侃的语言,来讨好消费者,并试图在年轻人春节回家面对催婚生育、亲戚审问和各种“甜蜜的烦恼”这类场景下,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老品牌迎合潮流、不断创新的精神首先还是值得欣喜和肯定。不过很难想象,我能用你瓶子上的戏谑文案,来回怼老家那些满脸热切的七大姑八大姨;我能因为你变方了变圆了,就抹去穿不穿秋裤、养不养猫狗的认知鸿沟。

我们很难界定,这样的营销思路,是因为本土品牌对国情更前卫、更先进的洞察,还是想摆脱老套的亲情束缚,引得一小批受众狂欢?
不过肯定的是,相比这种隔靴搔痒、图有形式,最多一笑了之的品牌印象,我宁愿选择和百事一起“把乐带回家”,姑且把自我放下,去跟固执又慈爱的父母和解,去向伟大的亲情投降!就如《寻梦环球记》所说:“nothing is important than family.”

潮流容易让人追赶,也容易让人转头就忘。昨天流行“freestyle”,今天流行“打call”,明天又流行“be real”......一味跟风网络热词、新鲜话题的品牌主,就像无根的蒲公英一样,风向一变,就被吹散了!不妨我们也多寻找和思考一下,什么是自己能为之坚定的“根”,而什么又是经久不衰、百用不厌的营销命题?其他,不过形式而已。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