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什么
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福斯特《带风景的房间》
布洛克《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姚鼐《复鲁絜非书
司空图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剑桥艺术史》
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一、伊斯特惕克(美学)
中国古典绘画:散点透视三远法
美学史(历史)
美学基本问题(逻辑体系)
美学现象到本质
1,作为生活现象的美学 伟大的艺术家宙克西斯就曾要求,如若描绘海伦的美,必须要集希腊美女美之总和,因此,海伦的美决非个别的美,而是普遍的美和绝对的美。所以我们看到,希腊雕塑中女神的美总是那样高贵而完满,神圣而不可企及。温克尔曼把希腊雕塑的美学风格精辟地描述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米洛的维纳斯使是这种理想的美典范。
既然海伦的美不是具体个别的美,而是一种集诸美 女之大成的理想美,那么今天用科学的语言来说,正是一种平均状态或常模。
美学的风景其实不必非要到美术馆和音乐厅里才能看见,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周遭环境里。如果你多一点美学知识修养,那就会更加自觉地体验和反省这些生活现象了。
2.作为学科知识的美学
18世纪中叶的德国,因为那个时刻对美学来说,可谓是一个关键时期。1735年,一位年轻而又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鲍姆加通写了本题为《诗的哲学沉思录》的书,在这本书里,鲍姆加通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想法,那就是古典哲学一古脑儿地只关心瑾性和可理解的事物,几乎完全忽略了感性和可感知的事物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分支—“感学”—的大设想。照他的看法,“感性学”就是“诗的学”,它涉及的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埋解的事物”。“一股诗的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有关感性表象的完善表现的科学,”随着鲍姆加通的 这一想法日趋成熟,他于1750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美学》
鲍姆加通的贡献表画上只是为美学命名,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哲学是由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大组成部分构成的,但是,这个格局的完善则是有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完成的。康德这位哲学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创新者,在相当程度上聚承了鲍姆加通的遗产。他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三大任务:第是自然秩序的论证,第二是道德秩序的论证,第三是前两者协调关系的论证。这就构成了他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二大批判聚焦于人的三种基本心智能力和判断原则:纯粹理性是关于人的思想及其认识原则的,实践理性測是有关人的意志及其道德原则的,而判断力却和人的情感及其情感原则关系密切。
风景二 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中国古典美学)宗白华
两个转向
由采白华先生提出的。他发现,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美,一日“芙蓉出水”的美,一口“禁彩楼金”的美。如果说魏晋以前两者势均力敌的话,魏晋以后出现了深刻的“转向”,“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走到了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境界。那就是认为‘初发美善比之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两个“转向”也许本无关联,不过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它们都发生在魏晋时期。一个是崇尚神似韵味而轻视形似写真,一个是从崇尚“初发芙蓉”而不再留恋“错彩镂金”,两者均以魏晋为分野。难怪美学史上通常说魏晋是中国艺术自觉的时代。也许我们可以认为,重写意而轻写实,重“初发芙蓉”而轻“错彩镂金”,两者合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形态,进而缔造和完善了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
南北文化与儒道互补
出发芙蓉(玉)与错彩镂金
三、优美与崇高
中国艺术重表现,西方重再现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在阿诺德看来,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些面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面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后来,很多人顺着这个思路来探讨西方文明的源起,并把这一二元对立的格局吏加具体化了。美国当代哲学家巴雷特就指出希腊人缩造了四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来人则创立了四方人的道德和信仰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两者是相轴相成、对立补充的。
希伯来精神为理性的西方注入了信仰的虔诚,克服了享乐主义的放纵和悲观主义的虚无,培育出西方人直面生命悲剧的乐观勇气和直面人性罪恶的谦卑忏悔。希腊精神为信仰的西方注入了理性的清醒和普世精神,克服了犹太教的反智主义的愚味和魔法主义的迷信,也克服犹太教狭隘的民族主义,从而成就了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启示和真理、普世道义与民族特性之间的竞争与平衡、贯通与圆融
论美 赫拉克利特: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柏拉图: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亚里士多德: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温克尔受:美颇有些像从泉中汲出来的最纯净的水,它愈是无味,愈是有益于健康,因为这意味着它排除了任何杂质。康德:美是道德观念的象征。雨果: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 论岽高
朝吉弩斯: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伯克:崇高是引起惊羡的,它总是在一些巨大的可怕的事物上面见出。康德:我们欣然地把它们称为崇高,那是因为它们把我们灵魂的力量提升到那样一种高度,远远地翅过了庸俗的平凡,并在我们内心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力量。鲁斯金:崇高是在伟大的感情上产生的效果……这伟大,无论是物质的、空间的、力重的、品德的或者美的。布莱德利:任何以崇高来打动我们的东西,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印象,而且更多的是一非常的、甚至令人震撼的伟大。李斯托威尔:崇高存在于精神上或物质上令人震撼的宏伟里面没有灵魂的高尚伟大,最高黄的艺术作品和自然都必定会永远暗淡无光。
阴柔与阳刚之美
四、杜尚的质疑
从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过渡,艺术问题逐渐突现出来。现代美学有三个转向,转向艺术,转向人的独创性,转向人类境况。
杜尚《喷泉》
艾布拉姆斯艺术活动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五、这不是一只烟斗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形象的叛逆》《双重之谜》
库尔贝《给学生的公开信》
六、诗可以怨(钱钟书)
书艺之道/情感与艺术/情感与形式
范希文《对床夜语》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情感的艺术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表现与表现主义
七、有意味的形式
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
八、时亦越法有所纵
九、看蒙娜丽莎看 1.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年版。 2.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年版 3.巴特:《S/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帕克:《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十、能兴者谓之豪杰(王夫之)
超越日常生活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马斯洛 高峰体验
-
用户6043233753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7 16: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