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出发,我们的征途是宇宙星辰 ——《太空救援》观后感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
——康德
2018年第一份观影礼物来自《太空救援》,这个片子相当出乎我的意料,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商业电影是缺席我们的主流院线的,这也导致对俄罗斯电影的不够了解。这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太空题材片 ,取材自冷战时期前苏联真实的航天事件,既有不逊于《地心引力》的宇宙诗意,又有着太空灾难科幻片的惊险刺激。影片还原了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太空奇迹,两位勇敢幸运极富人格魅力的宇航员在经历了宇宙空间站对接艰难、太空舱冰冻、空间站失火、太阳能充电系统失灵等一系列危机之后,最终完成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修复任务并平安返回地球。
作为一名不太专业的天文爱好者,宇宙的美,对我来说是“大美”和“壮美”,是壮阔,是浩渺,是神秘,是无边无际,是让人心生畏惧,是感慨人类的渺小的同时依然庆幸自己存在的地球是宇宙中的奇迹。
相比好莱坞的太空科幻片,《太空救援》没有《星际迷航》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也没有《星际穿越》中虫洞、星云那样美到窒息的磅礴景象;更没有《地心引力》中阿方索•卡隆极具技术含金量的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运用。
它不是科幻片,它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根据前苏联 “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的事件为背景展开,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和工程师维克托•阿约金和临危受命,搭乘联盟号T-13去茫茫太空中寻找“礼炮7号”的踪迹。
它不以令人赞叹的极致画面冲击感和撕心裂肺的情感作为主要手段,也没有工业爆米花式的快节奏与美式传统主旋律煽情,而是用独属于战斗民族的深沉与写实的方式去逐渐推进,真实而内敛。
从影片开始十分钟,就能感受到俄罗斯特有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静穆的克里姆林宫、灰白色低垂的落地窗帘、空旷灰蒙蒙的大街、寂寞冰冷的湖水、、、、、、一种沉默忧伤下饱含激情的基调贯穿影片的始终。如果你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契科夫那些星光璀璨的文学大师的著作,了解这个民族曾经历几个世纪的苦难和悲怆下深藏着坚韧而高贵的情怀。你就能体会这种感觉。这种基调也为讲述后面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陷入绝境能置死地而后生的英勇无畏最终实现奇迹埋下精神上的伏笔。
在与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失败后,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立即作出判断,在没有得到地面指令的情况下,精准操控,手动对接成功。影片在展示这一宏大场景时所采用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不动声色却又高度惊险且极具沉浸感,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实拍道具,从宇航服到空间站,多数是真正在太空中服役过的设备,还原真实度80%以上,这来自于俄罗斯太空总署的鼎力支持,也显示了俄罗斯电影人严谨的工作态度。
弗拉基米尔和维克托在太空中的对话也为影片增加了有趣活泼的元素。不同于美式的插科打诨,这是独特的俄罗斯式的幽默。
比如:
“蟑螂,第一次在太空上看到。”
“在地球上我就杀死它。”
“但是会很可惜,毕竟现在我们是同胞。”
再比如:
“来一点吧,暖暖身子。”
“现在不是禁酒吗?”
“我们在太空中啊。”
酒从皮囊中挤出,在失重状态下形成晶莹剔透的圆形水滴,飘到嘴边,一口吸下去。
“看看外面有没有警察。”
打开太空舱的窗户,外面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漫天繁星的太空。
还有比这更美的了么、、、、、、
在空间站经历冰冻、化水、失火导致维克托被烧伤后,面对修复无望的结果,地面指挥中心和官僚们准备放弃甚至摧毁空间站。并且由于氧气不足,只能保证一个人返回地球。弗拉基米尔作好了牺牲自己保全战友的准备。影片在叙述时也是一波三折,充满戏剧冲突。先是维克托在吃药时出现幻觉,咆哮着要求接受美国航天飞机的救援返回地球,挣脱弗拉基米尔的怀抱并指责他让大家一起等死。而当维克托清醒过后,他不接受弗拉基米尔的要求独自返回地球。
“如果我一个人回去,如何面对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的眼睛?”
讲真,当我看到这里,热泪盈眶。勿需多言,这是最朴实也最打动人心的话。生与死之间,最难面对的不是死亡,而是生与死的选择中无比的勇气和信任。
影片中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救援环节,弗拉基米尔和维克托孤注一掷,决定直接太空行走到空间站的外围,用一把锤子来砸掉空间站表面被陨石砸弯的传感器保护罩!在漂浮的瑰丽的太空中,在地铁阴影到来之中,两个艰难行走的人类,用力举起锤子,沉闷的敲击声,一声接一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弯掉的传感器保护罩坚硬如故。在休息的间隙,维克托想起了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将出世的孩子。
“如果能见到孩子一面,那刚有多好。”
“见一面怎么够?要见很多很多面。”
这是真正的铁汉柔情,在壮美神秘却也凶险异常的外太空中面对绝境和未知的死亡,唯一的温情就是家人。
在地球阴影就要消失的短暂片刻,在几乎所有人都要放弃时,弗拉基米尔攒起全部的勇气和力量,尽全力一锤接一锤地敲打。当最后一锤重重的砸去,坚硬的金属保护罩应声而落,在那一瞬间,地球阴影同时消失,迎来太阳的光,太阳能电路板重新闪烁着绿色信号,电池开始充电,空间站所有的系统开始重新运转起来。
要知道,那是1985年,航天技术还那么粗糙的年代,两位宇航员是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如此震人的挑战。
这真的是奇迹。
在那一刻,我相信,广袤宇宙中有一种神秘强大的力量一直在默默看着他们,在最后时刻帮助了他们。只是因为,他们捍卫了地球人的尊严。
当影片结束,人们离去,只剩下我一个人坐在空无一人的观影厅里,久久不愿离去。我想起一张著名的照片《暗淡蓝点》,这是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瞬间,在距离地球64亿公里的地方,NASA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从而拍摄下这著名地球照片之一,显示了地球悬浮在太阳系漆黑的背景中。
而美国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因这张照片得到许多感慨,他写下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感动无数太空爱好者。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地球是宇宙的奇迹,也是我们的奇迹。
多庆幸。
所以,不管探索太空多么艰难充满未知,从地球出发,我们的征途是宇宙星辰。
献给所有的太空英雄。
也献给2018年,新年快乐。
——康德
2018年第一份观影礼物来自《太空救援》,这个片子相当出乎我的意料,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商业电影是缺席我们的主流院线的,这也导致对俄罗斯电影的不够了解。这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太空题材片 ,取材自冷战时期前苏联真实的航天事件,既有不逊于《地心引力》的宇宙诗意,又有着太空灾难科幻片的惊险刺激。影片还原了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太空奇迹,两位勇敢幸运极富人格魅力的宇航员在经历了宇宙空间站对接艰难、太空舱冰冻、空间站失火、太阳能充电系统失灵等一系列危机之后,最终完成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修复任务并平安返回地球。
作为一名不太专业的天文爱好者,宇宙的美,对我来说是“大美”和“壮美”,是壮阔,是浩渺,是神秘,是无边无际,是让人心生畏惧,是感慨人类的渺小的同时依然庆幸自己存在的地球是宇宙中的奇迹。
相比好莱坞的太空科幻片,《太空救援》没有《星际迷航》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也没有《星际穿越》中虫洞、星云那样美到窒息的磅礴景象;更没有《地心引力》中阿方索•卡隆极具技术含金量的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运用。
它不是科幻片,它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根据前苏联 “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的事件为背景展开,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和工程师维克托•阿约金和临危受命,搭乘联盟号T-13去茫茫太空中寻找“礼炮7号”的踪迹。
它不以令人赞叹的极致画面冲击感和撕心裂肺的情感作为主要手段,也没有工业爆米花式的快节奏与美式传统主旋律煽情,而是用独属于战斗民族的深沉与写实的方式去逐渐推进,真实而内敛。
从影片开始十分钟,就能感受到俄罗斯特有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静穆的克里姆林宫、灰白色低垂的落地窗帘、空旷灰蒙蒙的大街、寂寞冰冷的湖水、、、、、、一种沉默忧伤下饱含激情的基调贯穿影片的始终。如果你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契科夫那些星光璀璨的文学大师的著作,了解这个民族曾经历几个世纪的苦难和悲怆下深藏着坚韧而高贵的情怀。你就能体会这种感觉。这种基调也为讲述后面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陷入绝境能置死地而后生的英勇无畏最终实现奇迹埋下精神上的伏笔。
在与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失败后,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立即作出判断,在没有得到地面指令的情况下,精准操控,手动对接成功。影片在展示这一宏大场景时所采用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不动声色却又高度惊险且极具沉浸感,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实拍道具,从宇航服到空间站,多数是真正在太空中服役过的设备,还原真实度80%以上,这来自于俄罗斯太空总署的鼎力支持,也显示了俄罗斯电影人严谨的工作态度。
弗拉基米尔和维克托在太空中的对话也为影片增加了有趣活泼的元素。不同于美式的插科打诨,这是独特的俄罗斯式的幽默。
比如:
“蟑螂,第一次在太空上看到。”
“在地球上我就杀死它。”
“但是会很可惜,毕竟现在我们是同胞。”
再比如:
“来一点吧,暖暖身子。”
“现在不是禁酒吗?”
“我们在太空中啊。”
酒从皮囊中挤出,在失重状态下形成晶莹剔透的圆形水滴,飘到嘴边,一口吸下去。
“看看外面有没有警察。”
打开太空舱的窗户,外面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漫天繁星的太空。
还有比这更美的了么、、、、、、
在空间站经历冰冻、化水、失火导致维克托被烧伤后,面对修复无望的结果,地面指挥中心和官僚们准备放弃甚至摧毁空间站。并且由于氧气不足,只能保证一个人返回地球。弗拉基米尔作好了牺牲自己保全战友的准备。影片在叙述时也是一波三折,充满戏剧冲突。先是维克托在吃药时出现幻觉,咆哮着要求接受美国航天飞机的救援返回地球,挣脱弗拉基米尔的怀抱并指责他让大家一起等死。而当维克托清醒过后,他不接受弗拉基米尔的要求独自返回地球。
“如果我一个人回去,如何面对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的眼睛?”
讲真,当我看到这里,热泪盈眶。勿需多言,这是最朴实也最打动人心的话。生与死之间,最难面对的不是死亡,而是生与死的选择中无比的勇气和信任。
影片中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救援环节,弗拉基米尔和维克托孤注一掷,决定直接太空行走到空间站的外围,用一把锤子来砸掉空间站表面被陨石砸弯的传感器保护罩!在漂浮的瑰丽的太空中,在地铁阴影到来之中,两个艰难行走的人类,用力举起锤子,沉闷的敲击声,一声接一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弯掉的传感器保护罩坚硬如故。在休息的间隙,维克托想起了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将出世的孩子。
“如果能见到孩子一面,那刚有多好。”
“见一面怎么够?要见很多很多面。”
这是真正的铁汉柔情,在壮美神秘却也凶险异常的外太空中面对绝境和未知的死亡,唯一的温情就是家人。
在地球阴影就要消失的短暂片刻,在几乎所有人都要放弃时,弗拉基米尔攒起全部的勇气和力量,尽全力一锤接一锤地敲打。当最后一锤重重的砸去,坚硬的金属保护罩应声而落,在那一瞬间,地球阴影同时消失,迎来太阳的光,太阳能电路板重新闪烁着绿色信号,电池开始充电,空间站所有的系统开始重新运转起来。
要知道,那是1985年,航天技术还那么粗糙的年代,两位宇航员是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如此震人的挑战。
这真的是奇迹。
在那一刻,我相信,广袤宇宙中有一种神秘强大的力量一直在默默看着他们,在最后时刻帮助了他们。只是因为,他们捍卫了地球人的尊严。
当影片结束,人们离去,只剩下我一个人坐在空无一人的观影厅里,久久不愿离去。我想起一张著名的照片《暗淡蓝点》,这是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瞬间,在距离地球64亿公里的地方,NASA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从而拍摄下这著名地球照片之一,显示了地球悬浮在太阳系漆黑的背景中。
而美国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因这张照片得到许多感慨,他写下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感动无数太空爱好者。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地球是宇宙的奇迹,也是我们的奇迹。
多庆幸。
所以,不管探索太空多么艰难充满未知,从地球出发,我们的征途是宇宙星辰。
献给所有的太空英雄。
也献给2018年,新年快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