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不是中国人
查看话题 >丈夫是魁瓜
我的丈夫是加拿大魁北克本地人,法语québécois读起来像魁北瓜,简称魁瓜。他们先民最初定居魁省,多以伐木为生,故其它族裔又用“伐木工”回击魁北克人的文化自大。
之前经历过两段婚姻。 第一次丈夫因白血病去世,抛下我们母女俩。当时女儿十岁。第二次经人介绍,因渴望完整家庭,还有性和情的需要,就匆忙走进婚姻。对方比我还功利:他妻子患尿毒症去世,留下一个十一岁儿子,对于自诩为满清皇族后裔的皇孙,怎么也不能自己担当照顾教育儿子的责任,他要为儿子寻找一位免费保姆。而我要一个由丈夫,孩子,妻子组成的所谓完整的家。各取所需,似乎公平。但忽视了一个关键:保姆是合同工,而家是长期工。虽然为保住自己苦心经营的“家”,我追随家里的舵手-前夫,穿越最长的对角线从东北到西南;最后服从命令考雅思技术移民到加拿大,还是没有保住自己的职位,最终十四年的保姆工作合同还是被前夫解除了。
如果女人估值待嫁也和移民一样需要凑够分数:我当时离婚后的自我感觉是:只有回到中国农村的光棍村,嫁给性饥渴的老光棍了。无论我当时真实的客观条件怎样,但一个被婚姻抛弃的女人是没有自信的。我不配享有婚姻,我无能经营好家庭,我不值得男人爱等等凑成了我的loser人生。一次错误的失败婚姻,几乎否定我全部人生。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蠢,正如今后我还会纳闷今天的看不透。
我不敢在中国男人中寻找,前夫的精神钳制仍在影响我:谁会要一个五十岁的大妈呢?
可我又是那样渴望有个伴儿,有个人同我一起变老。于是就在match交友网站注册一个账号,交了三个月的费用,十天后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Dubuc。为了找一个真实可靠的人,我专读一些表达能力极差,不懂语法的自我介绍。这样的人靠谱。他是卡车司机,妻子去世四年。我们现在结婚快五年了。文化冲突在宏观微观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为什么我每年回国必带礼物?为什么我妈不去养老院而折腾子女?小到我随他身后关灯:他要在家,必将楼上楼下,卧室厕所,厨房客厅所有的灯打开,尽管他只用一个灯。
他的理财逻辑是如何能从银行贷款消费,如何延长信用卡还款期限,而不是考虑如何节省开支。他经常不无难过的对我说:Xiao,有一天你躺在病床上就要离开人世了,除了银行里的存款,你什么都没有享受到,该是多么的悲哀啊。
可为了满足我想要的生活:想买就买的新车,想走就走的旅游,我必须时刻生活在还不上贷款的恐惧中,我无法过这种生活。
信用卡公司,银行的债务永远不会影响他的划卡消费频度。想买就买,直到划不过卡为止。
但他也拼命工作以维持他的挥霍:我必须小心翼翼不敢流露任何我想要的东西,否则,他就会不顾支付能力,打着为了我的名义买,买,买。
不知不觉,我们都变了不少:我自己一个人的早餐,也是咖啡和烤面包抹黄油。他一个人在家时的正餐也习惯了米饭。
他简单,爱也简单:就是尽可能在一起不分离。他不懂太近了会乏味,距离产生美。也不明白有人有时需要独处。
因为简单才真实。他不会规定我做妻子的戒律:要支持丈夫的事业,以家庭为中心,维护丈夫的面子等等儒家国粹。因为他不懂中国文化。庆幸他不懂,才平等当人对待我。
我读到许多中国男人侮辱嫁给外国男人的中国女性,穷尽肮脏词语扔不解恨。我胆战心惊,不懂为什么西方男人不诅咒,不在意嫁给东方男人的白人女性呢?我没有问过先生: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会成为问题。
之前经历过两段婚姻。 第一次丈夫因白血病去世,抛下我们母女俩。当时女儿十岁。第二次经人介绍,因渴望完整家庭,还有性和情的需要,就匆忙走进婚姻。对方比我还功利:他妻子患尿毒症去世,留下一个十一岁儿子,对于自诩为满清皇族后裔的皇孙,怎么也不能自己担当照顾教育儿子的责任,他要为儿子寻找一位免费保姆。而我要一个由丈夫,孩子,妻子组成的所谓完整的家。各取所需,似乎公平。但忽视了一个关键:保姆是合同工,而家是长期工。虽然为保住自己苦心经营的“家”,我追随家里的舵手-前夫,穿越最长的对角线从东北到西南;最后服从命令考雅思技术移民到加拿大,还是没有保住自己的职位,最终十四年的保姆工作合同还是被前夫解除了。
如果女人估值待嫁也和移民一样需要凑够分数:我当时离婚后的自我感觉是:只有回到中国农村的光棍村,嫁给性饥渴的老光棍了。无论我当时真实的客观条件怎样,但一个被婚姻抛弃的女人是没有自信的。我不配享有婚姻,我无能经营好家庭,我不值得男人爱等等凑成了我的loser人生。一次错误的失败婚姻,几乎否定我全部人生。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蠢,正如今后我还会纳闷今天的看不透。
我不敢在中国男人中寻找,前夫的精神钳制仍在影响我:谁会要一个五十岁的大妈呢?
可我又是那样渴望有个伴儿,有个人同我一起变老。于是就在match交友网站注册一个账号,交了三个月的费用,十天后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Dubuc。为了找一个真实可靠的人,我专读一些表达能力极差,不懂语法的自我介绍。这样的人靠谱。他是卡车司机,妻子去世四年。我们现在结婚快五年了。文化冲突在宏观微观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为什么我每年回国必带礼物?为什么我妈不去养老院而折腾子女?小到我随他身后关灯:他要在家,必将楼上楼下,卧室厕所,厨房客厅所有的灯打开,尽管他只用一个灯。
他的理财逻辑是如何能从银行贷款消费,如何延长信用卡还款期限,而不是考虑如何节省开支。他经常不无难过的对我说:Xiao,有一天你躺在病床上就要离开人世了,除了银行里的存款,你什么都没有享受到,该是多么的悲哀啊。
可为了满足我想要的生活:想买就买的新车,想走就走的旅游,我必须时刻生活在还不上贷款的恐惧中,我无法过这种生活。
信用卡公司,银行的债务永远不会影响他的划卡消费频度。想买就买,直到划不过卡为止。
但他也拼命工作以维持他的挥霍:我必须小心翼翼不敢流露任何我想要的东西,否则,他就会不顾支付能力,打着为了我的名义买,买,买。
不知不觉,我们都变了不少:我自己一个人的早餐,也是咖啡和烤面包抹黄油。他一个人在家时的正餐也习惯了米饭。
他简单,爱也简单:就是尽可能在一起不分离。他不懂太近了会乏味,距离产生美。也不明白有人有时需要独处。
因为简单才真实。他不会规定我做妻子的戒律:要支持丈夫的事业,以家庭为中心,维护丈夫的面子等等儒家国粹。因为他不懂中国文化。庆幸他不懂,才平等当人对待我。
我读到许多中国男人侮辱嫁给外国男人的中国女性,穷尽肮脏词语扔不解恨。我胆战心惊,不懂为什么西方男人不诅咒,不在意嫁给东方男人的白人女性呢?我没有问过先生: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会成为问题。
-
沧浪之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21 12: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