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安在之一评《黄雀记》
还是很久以前现当代课上老师曾轻轻一句提过而我唯独只截下了三字——《黄雀记》
俗话是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这部小说里的黄雀就是我们的“祖父”吧。每年期待着死去却未曾如愿。
故事与其说是从祖父的孙子保润开始,毋宁说是从祖父开始。祖父要死了,可是毕竟没有死,而他所住的香椿街怕死的老街坊们却纷纷先走一步。于是祖父要去登门吊唁,这一吊唁让祖父大吃一惊,他去了七家,发现七家对于葬礼都敷衍了事,这还不算,更令祖父难以接受的是,某家老人的遗照居然是用他几十年前的工作照翻拍而成,黑白的遗照高高挂着让吊唁者以为是大儿子或者小儿子出了事。总而言之,在祖父看来,四字,不成体统。可是又能怎么办,人死了葬礼的指挥权却不在自己手里,祖父决定退而求其次,那管好自己的遗照吧,所以每年祖父要去照相馆郑重地对照相师傅说,抱歉了您呢,我还没死呢,您受累再拍一次吧。
大概在祖父看来,活着是没有必要了,儿子软弱受儿媳的摆布,儿媳是个刻薄的,孙子又迷迷糊糊的,总之,不孝顺。
在礼与节的社会,祖父是老宅正堂最为僵硬佝偻又最为如泰山般稳。父,甫也,手里是拿着把开山劈道的斧头;祖,一脉血缘的滥觞,祖是几个宗族的共同祖先,五代相迁,血脉稀薄,各自为宗,祖还是那个祖。祖父二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年龄与辈分,更是血缘身份高低的证明。可惜的是,祖父的身份没落了,祖父是那个祖父,祖父又不是那个祖父了,他可以被送进精神病院,儿子儿媳可以随意向街坊解释父亲疯啦,孙子可以随意地将发疯的祖父捆起来,再没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切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请看今日嗦法(串台了)。
祖父疯了,并且祖父必须疯。
终有一天,祖父的魂掉了,不是在一朝一夕,是日积月累中风蚀掉的,在嚓地拍完照后,祖父的脑袋冒出一阵烟,就迷了心了。祖父自己都说,他脑子里是有个气泡的,每年都在变大,等有一天大到爆炸的地步,祖父就死了。私以为,那就是祖父的魂。曾经,是不存在的;记忆,是可以忘的。
因为最为开始,是祖父选择遗忘的。祖父家是大户,是在上海银行有一个保险柜的。这就是罪,在解放后,祖父烧掉了自己父亲和祖父的照片,他是决心一刀两断的。所以祖父四十五岁想要自杀,并非什么偶然,他预谋死,很久了。巧合的是,当祖父的孙子保润出狱后家破人亡时想找一张全家福时,照片上的四人影像唯一完整的就是祖父。时间汨汨而行,所以当祖父被送去精神病院后,他的屋子被清扫出租,他心心念念的、每次拍照把自己打理得整整齐齐才方方然拍的遗照得不到安息之所,首先他的遗照是不会摆在正堂的,说法是老人不值得小辈怀念。屋子里的雕花大床也被出卖。卖雕花大床这一幕很有意思:“祖先的大床一片一片地运往门外。所有的庞然大物被分解后,都是如此琐碎,如此脆弱。祖宗栖居过的木头有祖宗的气味,那气味有点酸,有点苦,带着一点点腥味。抬起一根龙头床柱,仿佛抬起一个威严挺拔的男性先祖,抬起一片雕花床栏,仿佛抬起一个妩媚娴静的女性先祖,保润的手感有时沉重坚硬,有时柔软舒适。祖先们的幽魂从木缝里崩溃四散。”
遗忘祖先的过程,是我们丧失本体的过程。我们人,在混沌之初,就在寻找自己的本体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们首先找到了天,天带来了四季变化带来了风雨雷电;这不够,我们又找到了神,神有着人一样的躯体,但是是不死并且拥有神力的;这还是不够,现代科学发现了神背后的种种漏洞,那么就继续找吧,找到了人的思维,思维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理智又客观,我们不信神,也就不信人死后的能庇佑我们的祖先了;可我们分明有着主观的情感,又找到了自己的心;还不够,于是找到了人的下半身,欲望无限地膨胀,心灵无所依托。与其说孝顺问题,不如说祖父的丢魂过程,就是本体丧失的过程。
时代在变(哪都可以用这个借口),我们失去了太多了,可是如果鞭挞时下亦是不对。
正如朱维铮老师曾说,经学死了,经学史的研究可以开始了。道理也是一样的。地域跨越的便捷让曾是集体无意识的乡愁成为了过去式,城市的兴起让稳定的人口变得流动起来,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本体在哪里。据闻很多大科学家最后“皈依”了一些宗教,这种虚幻的灵魂满足终究是虚幻,机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改变了我们自己,唯机械论在时下,不也是处处可见么。灵魂这种东西,重个21克,主宰了我们整个一生,回想海子、顾城,诗人已经死去,下一个死去的,又会是谁。
愿人类荣光永存。
俗话是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这部小说里的黄雀就是我们的“祖父”吧。每年期待着死去却未曾如愿。
故事与其说是从祖父的孙子保润开始,毋宁说是从祖父开始。祖父要死了,可是毕竟没有死,而他所住的香椿街怕死的老街坊们却纷纷先走一步。于是祖父要去登门吊唁,这一吊唁让祖父大吃一惊,他去了七家,发现七家对于葬礼都敷衍了事,这还不算,更令祖父难以接受的是,某家老人的遗照居然是用他几十年前的工作照翻拍而成,黑白的遗照高高挂着让吊唁者以为是大儿子或者小儿子出了事。总而言之,在祖父看来,四字,不成体统。可是又能怎么办,人死了葬礼的指挥权却不在自己手里,祖父决定退而求其次,那管好自己的遗照吧,所以每年祖父要去照相馆郑重地对照相师傅说,抱歉了您呢,我还没死呢,您受累再拍一次吧。
大概在祖父看来,活着是没有必要了,儿子软弱受儿媳的摆布,儿媳是个刻薄的,孙子又迷迷糊糊的,总之,不孝顺。
在礼与节的社会,祖父是老宅正堂最为僵硬佝偻又最为如泰山般稳。父,甫也,手里是拿着把开山劈道的斧头;祖,一脉血缘的滥觞,祖是几个宗族的共同祖先,五代相迁,血脉稀薄,各自为宗,祖还是那个祖。祖父二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年龄与辈分,更是血缘身份高低的证明。可惜的是,祖父的身份没落了,祖父是那个祖父,祖父又不是那个祖父了,他可以被送进精神病院,儿子儿媳可以随意向街坊解释父亲疯啦,孙子可以随意地将发疯的祖父捆起来,再没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切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请看今日嗦法(串台了)。
祖父疯了,并且祖父必须疯。
终有一天,祖父的魂掉了,不是在一朝一夕,是日积月累中风蚀掉的,在嚓地拍完照后,祖父的脑袋冒出一阵烟,就迷了心了。祖父自己都说,他脑子里是有个气泡的,每年都在变大,等有一天大到爆炸的地步,祖父就死了。私以为,那就是祖父的魂。曾经,是不存在的;记忆,是可以忘的。
因为最为开始,是祖父选择遗忘的。祖父家是大户,是在上海银行有一个保险柜的。这就是罪,在解放后,祖父烧掉了自己父亲和祖父的照片,他是决心一刀两断的。所以祖父四十五岁想要自杀,并非什么偶然,他预谋死,很久了。巧合的是,当祖父的孙子保润出狱后家破人亡时想找一张全家福时,照片上的四人影像唯一完整的就是祖父。时间汨汨而行,所以当祖父被送去精神病院后,他的屋子被清扫出租,他心心念念的、每次拍照把自己打理得整整齐齐才方方然拍的遗照得不到安息之所,首先他的遗照是不会摆在正堂的,说法是老人不值得小辈怀念。屋子里的雕花大床也被出卖。卖雕花大床这一幕很有意思:“祖先的大床一片一片地运往门外。所有的庞然大物被分解后,都是如此琐碎,如此脆弱。祖宗栖居过的木头有祖宗的气味,那气味有点酸,有点苦,带着一点点腥味。抬起一根龙头床柱,仿佛抬起一个威严挺拔的男性先祖,抬起一片雕花床栏,仿佛抬起一个妩媚娴静的女性先祖,保润的手感有时沉重坚硬,有时柔软舒适。祖先们的幽魂从木缝里崩溃四散。”
遗忘祖先的过程,是我们丧失本体的过程。我们人,在混沌之初,就在寻找自己的本体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们首先找到了天,天带来了四季变化带来了风雨雷电;这不够,我们又找到了神,神有着人一样的躯体,但是是不死并且拥有神力的;这还是不够,现代科学发现了神背后的种种漏洞,那么就继续找吧,找到了人的思维,思维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理智又客观,我们不信神,也就不信人死后的能庇佑我们的祖先了;可我们分明有着主观的情感,又找到了自己的心;还不够,于是找到了人的下半身,欲望无限地膨胀,心灵无所依托。与其说孝顺问题,不如说祖父的丢魂过程,就是本体丧失的过程。
时代在变(哪都可以用这个借口),我们失去了太多了,可是如果鞭挞时下亦是不对。
正如朱维铮老师曾说,经学死了,经学史的研究可以开始了。道理也是一样的。地域跨越的便捷让曾是集体无意识的乡愁成为了过去式,城市的兴起让稳定的人口变得流动起来,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本体在哪里。据闻很多大科学家最后“皈依”了一些宗教,这种虚幻的灵魂满足终究是虚幻,机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改变了我们自己,唯机械论在时下,不也是处处可见么。灵魂这种东西,重个21克,主宰了我们整个一生,回想海子、顾城,诗人已经死去,下一个死去的,又会是谁。
愿人类荣光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