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与深度沟通
我们这一辈和父母少有朋友式相处,要么是父母殚精竭虑,无暇理会孩子,关系疏远;要么是父母的关怀无微不至,对孩子的未来满是担忧。过了这么些年,孩子长大了,却经常发现,自己对父母真的是不甚了解。
毕业两三年,终于从交完房租变月光族升级为有了点闲钱送给马云的月底才变月光族,提前一个月设了闹钟提醒父母生日,临了遭遇了不知送什么的尴尬事件,最后一句问候,父母均各自表达了内心的激动和欣慰,深感惭愧。今日被同学问及,恍然,原来不止我一人如此。我们长大后,父母都拥有了自己的生活,日常所需他们自己购买,方方面面的周到,都由他们自行打理。心意是一回事,希望礼物合适“对口”,不让他们抒发“浪费钱”的情怀才是上策。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广告人,我对父母需求的洞察,最后止步于多些联系和关心,而每每聊天也都在琐碎的唠叨中匆忙结束,代沟,是确然存在的。
上周末去苏州,游到寒山寺,因母亲18年是本命年,本就有为她请佛的意愿, 所以也就忍受了销售半天的忽悠。迫于价格压力,心中有些惶惶,便向父亲寻求支持。一看界面,wifi在线,很好!消息发出,片刻便得到回复,但语气分明是母亲的:“我信的是天主教,怎么能戴佛呢?”
我与同行的同事大笑不止,小时候家里挂过圣母像,今年外公去世时也依据天主教习俗念过经,这些都被我忘到九霄云外,我本是无神论者,只因生日是观音出家日,加上佛教最为普遍,所以对其更为亲近,佛饰等物不过希望寄托,偶尔起点心理暗示作用,图个吉利,被母亲这么一说方才懂得,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只不过极少显露罢了。我所看到的,都是他们将注意力全权放于我身上的时候,我没看到的,是他们从不同时代走过经历的风霜雨雪,多出近三十年的独到见解,还有不同于年轻人的沉稳执着,包括母亲偷偷登父亲的QQ一事,包括她的微信签名:“人要活得真实,做人,做事要地道才能得人心”,这和我印象中的母亲完全不同。
有时,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三观格格不入,我们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这让我停止走近他们,让我觉得,代沟使我们无法深度沟通。可最近的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改观,也许只是需要多一点耐心和观察,换一种方式去交流,找一些合适的话题去切入,就能更了解他们,走回他们的世界。
最后还是那句话,想想极其容易,做做就有阻碍了。我相信这是一个契机,一个褪去过度自我标签、让父母真正开心起来的契机。我不能再是那个遇事总看着父母先扛和父母吵架总被叫回自己房间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