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能——象与骑象人
一些书是是火光,读完之后,眼前忽的一亮。比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文字隽永、蕴含哲理、耐读,和自己的人身体验结合起来,反复思索,得出一些感悟,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竖起一座灯塔,在迷茫、曲折的时候抬头望一眼,就有了劲儿。
但是,千里路,还得一步一步走。芒鞋不如车马,游泳不如坐船。我们还需要一些实用的书,让精进之路变得更加容易。人生如逆旅,坚持奋进已实属不易,实在不必有意给自己制造困难,用这种方式锻炼意志。卫蓝作品《反本能》从进化论和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学习、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克服惰性,增强实力,拥抱无限的可能。
一、象与骑象人
为什么要反本能呢?
因为人类有一些跟不上进化的本能。
物种在原有旧脑的基础上引进形成了精细的新脑系统。但是旧脑作为基础更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的行为。因此,人们的偏好和选择不免受自身生物性的影响。
但演化的大方向却有反本能的特点。比如,及时享乐是生物的本能。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更愿意为了长远的利益而克制自己享乐的本能。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本能的人,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克制难吗?
难。
比如,明明知道玩儿手机游戏带来的收益(即时乐趣)远远不如投入的成本(时间)多,仍然忍不住一遍一遍的玩儿。又比如,永远完不成的新年计划。
法律上有一个概念,叫“理性谨慎人”(reasonable prudent person),是一种理想,一种标准,是优秀公民应当具备的品徳的化身。理性谨慎人是一种理想状态(先不评价这样的人可爱与否);人的行为和选择往往也是理性和感性博弈的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感性和理性是人类大脑内部两个相互关联却又各自独立的运作系统。感性属于天性、本能,负责产生情绪和知觉,能够感知痛苦和快乐;理性则负责观察和反思。
负责理性的大脑区域(前脑)比负责感性的大脑区域(边缘系统)出现的完,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更大。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anathan Haidt)在其著作《象与骑象人》中将感性比作大象,理性比作骑象人。骑象人更高瞻远瞩,喜欢做计划;大象喜欢享乐,要让计划得到执行,需要大象的配合。骑象人对象发号施令,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骑象人有时候也会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作出情绪化的决策。
想想看,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骑象人和一只任性、淘气的大象。骑象人不但要充满智慧,而且要不懈努力,才能拥有高超的技巧,让这个随时可能大发脾气、挣脱缰绳的大象变得越来越通人性。骑象人也要学会照顾大象,给大象食物和水,让它成长,和它友善相处。

欢迎关注阅读公众号——遇见抹茶。 在世间行走,顺着树干爬,沿途看风景,饿了就吃树上的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