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赏雪指南
查看话题 >西湖雪
本文写于2013年,原文发表于豆瓣阅读专栏《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重发有修改。
明崇祯五年(1632)的冬天,那时张岱住在西湖。
张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他最著名的《西湖梦寻》是非官方文学中描写西湖的精品,可谓字字珠玑。张岱爱西湖,骨子里是文人气,他的小品集中对西湖景物.典故传承都有较为详尽的笔录,而在这实景与历史之上更书写了作为一个文人对一方山水的痴爱。张岱爱西湖,时而为友,时而与之交融。人在湖畔,一支笔描绘事态百种;人在湖上,一颗心感喟岁月万千。
还是崇祯五年的冬天,西湖落雪了。
飘飘白雪连绵不断的落了三天,风有些冷,居室中的暖炉为如何驱散冬日的湿寒而纠结。冬季里喜雨却寡于飘雪的杭州渐渐一片白芒,窗外的车马少了喧嚣,孩童的嬉闹声也没有了踪迹。一切在银白色的世界里寂静下来。
终于,雪停了。灰暗的天空有气无力的泛着晴光,好似无精打采的人在清晨不愿从睡梦中醒来。但诗人的心却为这放晴而喜悦。雪停了,正是泛舟湖上观雪的好时机,怎可错过?
此时的西湖,天,山,云,水,连绵成一片洁白。雾气锁着湖波,浓浓的看不见远方。着船夫起航,拥炉披衣于舟中,只为领略这天地浩淼,只为感悟这朗朗乾坤。在西湖之上的湖心亭,张岱意外的遇到了一位来自金陵的乘兴之人,相邀饮酒,一番畅饮。他亦分外高兴,“强饮三大白”。待到归去,临别船夫,却得船夫笑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将这一天的相遇写了下来,收录在他的文集《陶庵梦忆》中。便是有名的《湖心亭看雪》。只寥寥数语,写尽湖光,天地,人情。张岱是个爱西湖的痴人。他为西湖写整一本书,他的字里行间,眉间鬓上,脑海心田都浸润了西湖的情丝。有了他这份难舍难分的爱,西湖的风韵气度在苏白文豪之后,以另一种清丽典雅的风姿仪态留在人间。如果说白居易的西湖是熙攘的、繁华的,一如春风里绚烂的富贵风流之地;苏轼的西湖是月明风清的,禅意悠远的红尘里的世外仙源,那么张岱的西湖便是一颗俗世凡尘的赤子之心,纷乱世界的寂寞尘缘。张岱说西湖,回忆的是年少风华,老去萧条。岁月变了,时代换了,那旧时的爱与往日的痴心却依然不改,晶莹剔透的还长留在这一方山山水水之间。
西湖之雪,莹白熠熠,诗心常在。
二零一三年一月初的某一天,西湖又一次落雪了。

杭州的冬季是不常见雪的,即便下了雪,由于气温普遍维持在零度以上,雪落地即化,所以杭州的雪在地面变便成了水。而这一年,杭州接连三日飞雪连天,气温始终在在零度徘徊。只不多时,地面由无色变为浅白。随着雪片变厚,气温降低,不但地面上层层堆积,道路两旁的树木屋顶也全都被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天地间一片洁白。气象专家说,这年一月的杭州气温二十八年来最低,然而这大雪所带来的寒冷不但没有冰封这座魅力的城市,却为这一方水土的百姓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湖滨路依然是游客往来最多的地方,这里地处西湖东段,是三面环山的西湖的唯一入城口,是四季观览湖山的绝佳地理位置,也是通往雪中名景“断桥残雪”的要道。于是,为了欣赏美景,大批游客便冒着大雪赶往西湖了。这是一种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场景。北方的雪常伴有大风,通常情况下,风雪天是不会有人出门观景的。而北方寒冷的气候可以保证地面存雪的时间长度,即使雪停后艳阳高照也不会担心积雪消失。但在杭州却是另一番摸样。由于杭州气温相对北方偏高,雪转为雨或是阳光出现都会使路面上存积的雪迅速融化。而江南的柔和又赋予了杭州雨的轻柔和雪的冰润。你不必担心风霜迷眼,为了赶在最佳时刻赏雪,一定要赶在雪停之前。
世人都说西湖最美是雪湖,本以为不多雪的杭州要看雪湖是件极难的事,然而今年却得享眼福。赶来西湖是落雪的第三天,虽已错过了落雪最盛的时间,但好在气温仍然偏低,湖畔的雪并没有急着消散。人们加快脚步赶往断桥,只有我轻松漫步,悠闲地走在湖滨路上。湖畔的树木花草已全部被覆盖上一层纯洁的白,雪像精致的银线,在树木屋顶上勾勒精美的线条。杭州人爱雪,自有他独特的情趣。在湖滨的树干上一路都可看到用雪制作的各式图案,有人写下I Love You;有人制作一张小女孩的面庞,再用树叶装饰在发髻间;更有人受了树上的小主人松鼠的启发,用雪雕琢了两只雪松鼠,引得无数游人竞相合影留念。湖上的船大部分停靠在岸边,画舫屋顶上的雪触手可及。大人们伸手取下一些,揉成雪团递给小孩子们。孩子们愉快的接过雪团,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像是除夕夜的红包和饺子,笑的合不拢嘴。是那样生动温馨的场面,湖畔的湿冷丝毫留不下使人悲伤的力量。向远处望,浓雾连绵,远山消失了,水与天分不清界限,走到湖滨路的北端方可隐隐的看到断桥的影子,这么近,那么远。

白雪装点的西湖是一种玲珑剔透的美。春日的多彩,夏日的碧绿和秋日的嫣红此刻都离开了季节的舞台,将时空交给了冬季的素白。傍晚,被锁成一排的小船悠悠的荡漾在澄澈的湖心,天光呈现梦一般的蓝色。被染成白色的亭廊和小桥,在湖水中倒映出清晰的影子,皎洁剔透。世界一分为二,一半如诗似梦,一半似假还真。在微波细浪处,两个迷人的世界巧妙地结合。人们在夜幕降临之前早早的离开了,留下静谧的湖水,难得的博得一年中少有的清闲。西泠没有了满溢着温暖的金色日落,水鸟仍不畏寒冷,在岸边游来游去,这里依然是悠然安逸的所在。雪中的腊梅,努力地吐出鹅黄,随扭曲的枝条垂向湖心,隐隐的散着清香。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零一三年,已经很难有湖心亭看雪了。
为了保护西湖的某些特定区域,减少游人流量。政府已经不再安排公用旅游船只来往湖心亭,只允许乘坐人力小船登上这座人工小岛。但由于人力小船耗资不菲,如今的湖心亭一年四季都鲜有人迹往来。崇祯五年的那场大雪和二零一三年的这场雪有许多相似,又有许多的不同。同样是“大雪三日”,同样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然而岁月变迁,物是人非:西湖少了冷寂,多了温情;少了孤苦,多了欢欣;少了离乱,多了祥和;少了痛饮浊酒的清客,却多了来自五湖四海寻找生活中点滴幸福的普通人。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西湖,她是美人亦是童子,是舞台亦是桃园。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张岱是一个喜欢寻梦的人。他在西湖寻找隐士之梦,风雅之梦,繁华之梦。他的梦里有对故国的追思,对往昔的怀恋,对战乱的无奈和对现实的迷惘。西湖之畔,游人如织,却痴人难觅。但总有如张岱者,爱这里的山川草木,四季风雨,无分贵贱。便也会于某日孤山湖畔,遇清逸俊雅之人,笑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附录:
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多内容关注随笔集《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
#1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01 23:42:16
-
兰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3 21:28:21
-
听钟未眠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02 22:42:58
-
苏州小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27 13:42:10
-
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7:54:50
-
梧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22 09:03:44
-
xsy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1 14:32:32
-
汀洲自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8 21:23:17
-
山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8 20:15:23
-
猪么么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8 18:20:31
-
LM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28 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