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和我一样不会做梦的你
今天想聊一件俗气的在今天近乎不合时宜的事情,这种不合时宜大概在于当你鼓足勇气想跟别人聊一聊时却总是发现有些羞于启齿,而我不是想说一些别的什么事情,只是想谈谈梦想这个词。 我不知道在我们这样的年纪梦想到底意味着什么,理想主义也好像一直不是一件太被人推崇的事。就像在长大以后选专业找工作时,几乎很少有人会问你到底喜欢什么,只是会说一些前景光明、工作稳定、薪资尚可、福利丰厚之类的话,这些话听来确实是顺耳的、让人难以拒绝的,因为现实好像一直是残酷激烈的,而似乎只有安稳二字,才能让你的后半生衣食无虞,安乐无忧。我对于这样的观点从来都是理解的,因为活着不易,生存不易,生活更不易。 活着是一种生命的清醒状态,比如很多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只是简单的活着,生命里的欢欣坎坷都已一一度过,剩下的岁月除了回忆,便只是缓慢的、日复一日的延续生命、等待终结,这是一种简单幸福的状态,就像人生命中最初的婴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只是好好吃饭,好好长大,仅此而已。而生存便是艰难的了,是个人摆脱依赖独自在这个世界立足时最首要的事情,人一开始的生存是为了自己,而后便是为了家庭、为了他人,这是一种带有功利性的状态,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这个层面上,很多事情是无暇被顾及的,比如自我,比如内心世界。这个世界上的生存从来都是相似的,而生活却是千姿百态,清贫或者奢侈,安定或者动荡,宁静或者喧嚣,幸福或者苦难,大多都只在于选择,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界,这似乎是那些徘徊在温饱线、居无定所、身无所依的人暂时没有精力去考虑的事,也是大多数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去感到庆幸并且感恩的事。 但是生而为人要做的事,除了感恩生命的偏爱,还有太多太多。只是这种太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便带有一种盲目并且庸碌的色彩。清代王夫之曾有这样一言,与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不谋而合——“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候,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而这种状态,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或者学习中,最为常见,以前我认为生活中最可怕的一种状态是无知,现在却认为是麻木。心怀期待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哪怕并不是此刻一定要做什么,那种驱使你去体会、去向往的力量也会内在为身体与心灵的原动力,让你能够不至在现实的纷扰中迷失自我,蒙蔽心灵。 想起小的时候写作文,给出一个“梦想”的题目总是最让我犯难的,就算翻遍作文书,也没有让我满意的内容,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老师、当医生、当警察,而我什么都不喜欢呢。又想起我爸前几天说他们小时候的梦想,一提起来总是当科学家之类的,现在的小孩却是当明星。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想法总归是不同的,但我的那种迷惑,现在还有,只不过是换了客体而已。 后来我才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除小学老师以外的工作,比如律师、公务员、银行经理、超市店长、大学老师……这些人有条不紊的为世界构建起一套完美而又条理的程序,使它良好运作,有序运行。而也是后来,我才知道了世界上也有很多很多听起来有趣好玩的职业,比如修剪花草的园丁、训练海豚的驯兽师、表演奇迹的魔术师,还有水手、运动员、歌唱家,等等等等。甚至包括躲在自动售货机里发饮料零食的人、躲在自助取款机里数钱的人、躲在冰激凌机里挤冰激凌的人……虽然这些都是笑话,但至少我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不止一种可能性,尽管同时又在不停地丧失着可能性。 所以即便如此,活到22岁的我,仍然不知道未来到底要做什么,虽然比小时候的自己略微清晰一些,但我依然不会做梦。又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主义已经早早的死了,我听过很多人眼中的十年后的自己,大都谨慎稳妥,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儿女嬉闹,或者猫狗双全。而那些平日在酒杯前所许下的豪言壮语,比如环游世界,比如南极探险,比如公路旅行,比如森林湖边的一座小房子,比如西藏丽江的一间小酒肆,全都看起来如此遥远并且不切实际。但是事实好像又并不是如此,那些我们梦想的听起来并不可能的生活,好像同时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发生在我们貌似熟识的某个人身上。 我不是很喜欢大冰,却很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请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过的生活。”对于那些迷失在生活中的人,这是怎样一种激励,可是有的时候,就连相信也需要勇气。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为何迷茫,为何即便忙碌仍然空虚,我也不知道为何那些相信世界已经很美好的人,也是不快乐最多的人,这个世界有时候好像就是这样,你思考的越多,却好像又因此活的最痛苦。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普遍缺乏信仰的年代,而中国尤甚,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信仰是什么,大概是钱吧。但社会也并不仅仅如此,就连我们国家如今也不再执着于GDP了,这让我很欣慰。 可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究竟该如何心怀希望的过好这一生,究竟该认识自己,还是该探索世界。以前的我们不会做梦,甚至不敢做梦,一是因为国民性的内敛,二是因为胆怯,似乎只有在稳稳当当的现实里安身立命,才是最上乘的选择,可是这些选择,到底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还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选择,甚至悲哀的是,哪怕现在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去做梦,我们也失去了主动选择的能力。也许在当下的处境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对我们来说愈加重要,哪怕有些问题穷尽一生都难以获得答案,但探索和疑问的过程却是极其有意义的。热爱其实是一种相当可贵的品质,因为它会促使人前行,促使人发问,而热爱背后的认真、专注,也是必不可少的两种东西。 所以一直很欣赏这样一种人,他们专注、敏感、单纯、温柔,对事物充满耐心,待人也极为恳切。以前我觉得人活在世上总要追求些什么,所以颇为急躁,也总是焦虑,总觉得年轻人的生活就该像陀螺,一刻不停的忙碌与充实才是真理,而哪怕现在的我也是如此,总是不能很安心的感受当下,觉得这些事情是人到老年以后才该做的事。可是静下心来细想,我又在着急什么呢,有时候即使思考也不得而知,但我依然还是觉得,想清楚自己所喜好的并且情愿为之努力一生的事情太重要了,然后便是心定,内心平静才不至于慌乱,才不至于荒谬,才不至于因太过执着于实现一种看不清的自我,反而陷入一种我执。 一直也喜欢跟老年人和小孩相处,觉得简单,没有压力,一种是勘破世事的冷淡,觉得什么新鲜事都不稀奇,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另一种是无处不在的好奇,用一种处处是惊喜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总是乐此不疲,时光也颇为缓慢。但是我也喜欢青年人的活力,觉得总是能被感染、带动,有时甚至是热血沸腾的,这是年轻的力量,容易令人感动的力量。 网上关注一位作家,总是隔段时间强迫自己接触人群、接触生活,比如站在菜市场里观看人生百态,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是一种真实,而空虚也是与现实脱节之后的一种常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容易沉迷于现实的狂欢,也容易陷入虚拟的孤独,但是扎根于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耽于空虚的幻想与追逐所爱一样重要。 最后,借用余光中在《写给未来的你》中的一段话。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 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理想会使人出众。”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