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心”造建筑
建筑设计,于姚仁喜而言,即是一场思辨与修行。
“姚仁喜”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会有点陌生,但是提到“乌镇大剧院”“苏州诚品书店”,大家肯定都有所闻。这两个建筑作品都是出自这位台湾建筑师姚仁喜之手,同时也集中体现出姚仁喜的建筑美学思想。


丨建筑的“自然生起”丨
“自然生起”这四个字让人容易联想到日本禅院里的缩微式园林景观——“枯山水”,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组或者若干组石景,白沙或者绿苔铺地,配置少量的乔灌木,此外别无他物,构成一幅抽象的写意画。其主要艺术形式是岩石,这些在海岸、山间与河流中寻找到的有着不对称轮廓的岩石,被车载至庭院。在摆放它们时,要让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在其所立之地生长出来的。
而姚建筑师的建筑美学思想与“枯山水”背后的设计思想则不谋而合。

他在书中写道:
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建筑只能在地球上的某一点出现,不可能有重复。每一个地点都有它自己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甚至每一座建筑往下去探索,都有极具特色的可能性,我觉得这就是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不一样的地方。建筑是根植于一个地点成长出来、呈现出来的结果。
完工于2013年的乌镇大剧院,揭开了首届乌镇国际戏剧艺术节序幕,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剧院”。如何将一座庞大的剧院置入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姚建筑师的设计则处处体现着建筑的“自然生起”这一核心理念。
乌镇的整体就是自然,它是一个由时间累积起来的成果,包括旧墙、乌瓦、石板,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设计乌镇大剧院的时候是在做一个‘梦境的自然’,因为我们知道乌镇是虚幻的,所以产生了乌镇这种梦境的自然。
而在乌镇,正好有一种“并蒂莲”,就是一个梗开了两朵莲花,寓有吉祥之意。这个意象就演变成姚建筑师设计想法的开端。在他的想象中,一座大剧院应该像是一朵开放于运河水面之上的“并蒂莲”。剧院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在水中。“大剧院的构造变成两个类似椭圆形的量体,一边用平扇的折叠方式呈现,另一边用一片片斜立的弧墙组立起来,中央最高处正好就是舞台。”

“自然生起”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姚建筑师创作的建筑作品中。比如台湾宜兰的兰阳博物馆,仿造山坡石块造型,整体建筑倾斜20度从大地拔出,材料选择上也贴合当地自然环境,自然地融于生态之中,与周边的湿地、石港、大海和谐共寸。又如北京的函谷山庄,建筑师“完全不进行整地,尽可能保留原始植被与一草一木,建筑配置避开大树、大石,有如‘踮着脚走过’此山谷一般。”以及台湾新北的法鼓文理学院,因地制宜,按照原地形去处理,让整体建筑物犹如自大地生长而出的有机体。因而,不追随于时下流行的建筑样式,姚建筑师的作品风格总是独树一帜,且建筑形态各具特色。书中呈现的14个案例,根据其相应的在地文化,建筑造型各不相同,比如显现中国书法行云流水般的流动造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芦苇丛中的现代美术馆”新北市立美术馆、“以光呈现佛陀智慧之语”的水月道场等。


丨建筑的“场所精神”丨
空间是抽象的、理论化的客观存在,场所是有人情、生活化的空间。姚建筑师的创作极力展现“场所精神”,强调建筑创作中以人为主体,建筑是情感的容器,是人能够自在活动的空间,而不是冷冰冰的现代化产物。
我对建筑的想象是镜头式的,我常想象人在空间里面的状态。建筑对我来说不是理论、抽象的东西,而是戏剧的空间,是人类情感的容器。我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空间去支撑、彰显人类日常活动中的故事,特别感兴趣。
姚建筑师将建筑视为一个舞台或剧场的存在,人在其间行动,扮演着带有某个身份的自己。比如,苏州诚品书店内引人注目的连接三层楼的大阶梯,姚建筑师将其看作一个非常好的装置艺术。人走在大阶梯上,类似“走秀”。“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你可以扮演一个初到诚品的观光客,也可以扮演一个坐在台阶上认真看书的读者……自我展现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人的展示。人的活动行为扩充了一座建筑物留给人的想象、审美空间。每个人可以看到这座建筑物在他内心映现出的不同角度,以及每个人对这座建筑物的空间解读和情感共鸣也互不相同。又如台湾彰化高铁站,姚建筑师认为设计感好的车站,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舞台。游子、旅客、归人、流浪者……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这个空间,离别与重逢的戏剧在交替上演。

在书中,姚建筑师写到爱看电影的自己曾被制片人朋友笑称为“未出柜的电影人”,这可能也是他对空间的戏剧感如此感兴趣的原因。但透过《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此书,姚仁喜更像是一位修行建筑之道的禅者。
书的开篇便有这样一句话:“东方文化强调,修持一己之心,才是从事艺术的核心。”每一次建筑设计,于姚建筑师而言,即是一场思辨与修行,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他自始自终保持对建筑事业的高度热情,坚持做“自然生起”的建筑、做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建筑、做有情感共鸣的建筑,以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创作出广受赞誉的建筑作品。
文丨晶晶 图丨《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

建筑大师姚仁喜的建筑美学随笔集。回顾其30多年的创作行旅,精选14件富有代表性、广受赞誉的建筑作品,如乌镇大剧院、苏州诚品、水月道场、“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等,结合其创作过程中的绘制手稿、设计效果图、细节模型及精美建筑实景图、设计说明等,超越建筑的表象,融入人类内在的情感,多维度呈现姚仁喜建筑实践中的心境、语境和意境,反映建筑人的内境与外象。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浦睿文化的豆瓣主页,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