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鲜活好看” ——读《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
优秀的历史著作,应当是能够恰切地还原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历史规律的。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感,鲜活好看。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又能得到深邃的启迪。从这个标准上来看,著名历史作家托兰的这本《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佳作,是贴近二战历史的经典之作。
虽然本书的时间界限仅为短短的一百天,写了希特勒第三帝国的覆亡过程,在这一白天里,作者却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这一白天写成了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在厚达600多页的著作中,托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用他的巧手将历史事件编织穿插,用跳跃的视角,如身临其境般,展示出每条战线、每个会议室的秘密场景,时空转换自如。“从解放了的营地,到希特勒的地堡,再到美国兵轰炸莱茵河上的铁路桥”,本书都有所涉猎且不生硬。这些场景,足够画面感,鲜活生动,让读者能够过足瘾,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立体的二战欧洲战场。
作者之所以能够将历史著作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的创作态度和基本原则。作者本身就是二战的亲历者,是“过来人”,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他又热衷于采访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有时会对同一事件采访数百人之多,这就保证了史料的客观性;同时,又因为作者的采访人数多,就保证了对待事物的不同视角,使得历史事件的观点有多样性,可读性就比较强。
正因为作者的这样的创作态度,并且作者一贯秉持“把一切告诉你,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把自己的意见克制在最小范围内”,所以在本书中,希特勒、艾森豪威尔等人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性格,人物更丰满和立体,情节也更扣人心弦,从头到尾都是悬念。每个历史场景都像是特写镜头,让历史自己说话。我们读者,沉浸在托兰的历史画卷中,仿佛自身也参与历史现场,能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并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阅读历史的本意是了解历史,以史为诫,不犯类似的错误,能更好地生活。这个本意与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是契合的。作者托兰认为,“现在做的应该是揭露,而非控诉”,即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还原真相,而不是带着主观情绪和好恶,对历史进行夸张或涂改,这才是鲜活的历史。作者的这种态度,值得学习和发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管怎样说,二战都是人类共同的“伤痕印记”,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在了解真相的基础上,要更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那,更感恩于和平的时代。或许,这才是所有历史著作的终极宿命:用历史的血的教训告诉读者,人心向背最可贵,人间正道是沧桑!
虽然本书的时间界限仅为短短的一百天,写了希特勒第三帝国的覆亡过程,在这一白天里,作者却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这一白天写成了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在厚达600多页的著作中,托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用他的巧手将历史事件编织穿插,用跳跃的视角,如身临其境般,展示出每条战线、每个会议室的秘密场景,时空转换自如。“从解放了的营地,到希特勒的地堡,再到美国兵轰炸莱茵河上的铁路桥”,本书都有所涉猎且不生硬。这些场景,足够画面感,鲜活生动,让读者能够过足瘾,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立体的二战欧洲战场。
作者之所以能够将历史著作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的创作态度和基本原则。作者本身就是二战的亲历者,是“过来人”,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他又热衷于采访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有时会对同一事件采访数百人之多,这就保证了史料的客观性;同时,又因为作者的采访人数多,就保证了对待事物的不同视角,使得历史事件的观点有多样性,可读性就比较强。
正因为作者的这样的创作态度,并且作者一贯秉持“把一切告诉你,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把自己的意见克制在最小范围内”,所以在本书中,希特勒、艾森豪威尔等人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性格,人物更丰满和立体,情节也更扣人心弦,从头到尾都是悬念。每个历史场景都像是特写镜头,让历史自己说话。我们读者,沉浸在托兰的历史画卷中,仿佛自身也参与历史现场,能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并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阅读历史的本意是了解历史,以史为诫,不犯类似的错误,能更好地生活。这个本意与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是契合的。作者托兰认为,“现在做的应该是揭露,而非控诉”,即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还原真相,而不是带着主观情绪和好恶,对历史进行夸张或涂改,这才是鲜活的历史。作者的这种态度,值得学习和发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管怎样说,二战都是人类共同的“伤痕印记”,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在了解真相的基础上,要更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那,更感恩于和平的时代。或许,这才是所有历史著作的终极宿命:用历史的血的教训告诉读者,人心向背最可贵,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