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看完《朗读者》,心情异常的沉重,合上书久久不能入睡。
莫言说:“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叫人欲哭无泪的”。《朗读者》无疑是。
“朗读者”讲述的是一个叫米夏--“我”的少年,在十五岁的那一年结识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并成了秘密情人,性和朗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然而,电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集中营的看守。汉娜隐瞒了自己的经历并在一次争吵之后离开。后来,“我”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的法庭实习就是对汉娜的审判。“我”发现了汉娜不可能是报告签署人的秘密---汉娜是个文盲,却又最终选择了沉黙。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我”在深深的自责和回忆中生活,逃避爱人逃避工作逃避自我。后来的后来,我终于开始给汉娜寄去“我”的朗读,也开始接收汉娜的来信。最后的最后,我逃无可逃的像完成任务一样去见了汉娜。隔天,也是出狱的前一天,汉娜自杀了。“我”在痛苦的回忆中写下这段往事。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汉娜,只是觉得她可悲可怜又可爱。可悲的是她参与了那场战争,可怜的是她生活那个时代的德国,可爱的是她对文化的渴望与灵动。
这两天也在看《菊与刀》。是的,了解一个国家的人和事,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了解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看完《菊与刀》,一下子就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对二战中所犯的罪没有愧疚,因为他压跟就不认为是来对我们进行侵略,而是来对我们进行帮助的。也明白了日本人对待战俘的种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因为在他们眼里,投降是最可耻的行为,战俘就是废物。你想一个在战争中不设战地医院,撤退时直接下令把伤员杀掉的国家,怎么可能会珍惜他国人民的生命。一个“能够轻易在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的民族就是这样的难以理解不可理喻。就像我们不能理解汉娜宁愿承认自己是谋杀了三百个犹太人的凶手,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个文盲一样。这在中国人看来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可德国专家却这样说“在汉娜那个时代,德国人当中几乎没有文盲,汉娜的一生都以自己是文盲为耻,是羞耻心让她做出了一生当中所有的重大选择,她选择离开西门子公司转而为党卫军工作,她选择离开“我”再次逃离电车公司,她选择成为案件主犯而放弃最后抗辩的机会,都是因为她有羞耻心。”或许吧,或许她是对的,至少那时的汉娜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我认为汉娜可悲的原因。
德国人说,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讲:纳粹那段历史对于德国二战以来的三代人的影响,以及德国人自身对于这段历史的读解和传承。社会和法律究竟应该如何处置那些在纳粹时期参与到那些活动当中的人,是否应该像某些国家一样,将所有的罪恶推卸到几个人身上,以期获得整个民族对自身和彼此的原谅。还是应当承认,一个如此之大的罪孽并不是一个小集团能够掀起的,这样的罪恶应该由整个社会里面所有的人共同承担。
很可怜那些参与战争中的普通战士,一方面他们杀人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总觉得战争中的很多人是不正常的,很多行为是无法以正常的思维来理解的。
就像汉娜在纳粹时期扮演的角色,那些朗读的孩子被选中的目的,以及和“我”的关系......
无论如何,德国人民在反思,可日本呢,在狡辩。一个意识不到自己错的人是可怕,一个意识不到自己错的国家又该是多么的可怕。
小说从始至终都渗透着“我”对汉娜的念念不忘。她不懂这个世界、也完全忘却了这个世界的纷扰,仿佛置身世外的精灵,紧紧的抓住“我”的目光。即使她的记忆不再如影随形,那些美丽的剪影,却从不消散。就像每一个男孩一样,心底都留藏着初恋纯澈美好的印象。但也只是记忆中的美好,现实难堪的再见却无情的打碎了这美好。
汉娜出狱的前天,当“我”冷淡的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眼中有种充满希望的闪烁的光亮消失”的时候,一切的美好都不复存在。不知道是不是那一刻让汉娜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世界。
真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虽然有点排斥开始对性的描写,但是作为一部典型的德国严肃文学,我深爱《朗读者》的那份庄重。
莫言说:“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叫人欲哭无泪的”。《朗读者》无疑是。
“朗读者”讲述的是一个叫米夏--“我”的少年,在十五岁的那一年结识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并成了秘密情人,性和朗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然而,电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集中营的看守。汉娜隐瞒了自己的经历并在一次争吵之后离开。后来,“我”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的法庭实习就是对汉娜的审判。“我”发现了汉娜不可能是报告签署人的秘密---汉娜是个文盲,却又最终选择了沉黙。汉娜被判终身监禁。“我”在深深的自责和回忆中生活,逃避爱人逃避工作逃避自我。后来的后来,我终于开始给汉娜寄去“我”的朗读,也开始接收汉娜的来信。最后的最后,我逃无可逃的像完成任务一样去见了汉娜。隔天,也是出狱的前一天,汉娜自杀了。“我”在痛苦的回忆中写下这段往事。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汉娜,只是觉得她可悲可怜又可爱。可悲的是她参与了那场战争,可怜的是她生活那个时代的德国,可爱的是她对文化的渴望与灵动。
这两天也在看《菊与刀》。是的,了解一个国家的人和事,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了解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看完《菊与刀》,一下子就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对二战中所犯的罪没有愧疚,因为他压跟就不认为是来对我们进行侵略,而是来对我们进行帮助的。也明白了日本人对待战俘的种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因为在他们眼里,投降是最可耻的行为,战俘就是废物。你想一个在战争中不设战地医院,撤退时直接下令把伤员杀掉的国家,怎么可能会珍惜他国人民的生命。一个“能够轻易在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的民族就是这样的难以理解不可理喻。就像我们不能理解汉娜宁愿承认自己是谋杀了三百个犹太人的凶手,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个文盲一样。这在中国人看来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可德国专家却这样说“在汉娜那个时代,德国人当中几乎没有文盲,汉娜的一生都以自己是文盲为耻,是羞耻心让她做出了一生当中所有的重大选择,她选择离开西门子公司转而为党卫军工作,她选择离开“我”再次逃离电车公司,她选择成为案件主犯而放弃最后抗辩的机会,都是因为她有羞耻心。”或许吧,或许她是对的,至少那时的汉娜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我认为汉娜可悲的原因。
德国人说,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讲:纳粹那段历史对于德国二战以来的三代人的影响,以及德国人自身对于这段历史的读解和传承。社会和法律究竟应该如何处置那些在纳粹时期参与到那些活动当中的人,是否应该像某些国家一样,将所有的罪恶推卸到几个人身上,以期获得整个民族对自身和彼此的原谅。还是应当承认,一个如此之大的罪孽并不是一个小集团能够掀起的,这样的罪恶应该由整个社会里面所有的人共同承担。
很可怜那些参与战争中的普通战士,一方面他们杀人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总觉得战争中的很多人是不正常的,很多行为是无法以正常的思维来理解的。
就像汉娜在纳粹时期扮演的角色,那些朗读的孩子被选中的目的,以及和“我”的关系......
无论如何,德国人民在反思,可日本呢,在狡辩。一个意识不到自己错的人是可怕,一个意识不到自己错的国家又该是多么的可怕。
小说从始至终都渗透着“我”对汉娜的念念不忘。她不懂这个世界、也完全忘却了这个世界的纷扰,仿佛置身世外的精灵,紧紧的抓住“我”的目光。即使她的记忆不再如影随形,那些美丽的剪影,却从不消散。就像每一个男孩一样,心底都留藏着初恋纯澈美好的印象。但也只是记忆中的美好,现实难堪的再见却无情的打碎了这美好。
汉娜出狱的前天,当“我”冷淡的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眼中有种充满希望的闪烁的光亮消失”的时候,一切的美好都不复存在。不知道是不是那一刻让汉娜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世界。
真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虽然有点排斥开始对性的描写,但是作为一部典型的德国严肃文学,我深爱《朗读者》的那份庄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