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D 1·31活动好礼长这样!——全球当代艺术“黑皮书”:《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1863年,被法兰西美术学院官方沙龙拒绝的艺术家们,首次组成“落选者沙龙”(Salondes Refusés)展出自己的作品。莫奈《草地上的午餐》,惠斯勒《白衣女孩》,还有方坦-拉图尔、保罗·塞尚,均在此列。

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今天,这些名字都已成为公认的印象派大师。
然而,关于杜尚以及现当代艺术依旧争论不断。
艺术创作和欣赏门槛的提高,与各门学科精深化的发展方向并无二致。
难道听不懂多普勒效应、德雷克方程、弦理论和奇点,是大众或科学家的错吗?

当代艺术的发展早已脱离了扁平的视觉范畴,审美也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判断。
那么如何追赶当代艺术的步伐呢?
或许我们可以在《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中找到答案。

《frieze》杂志|编
严蓓雯 乔修峰 蒋文惠|译
一好阅读(BoundlessBooks)|北岳出版社|2017.9
在《AZ》这本书里,不仅有最真实的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达米安·赫斯特、特雷西·艾敏,而且还有宜家(IKEA)的家具、苹果的界面,更有对战争、废墟、赌博的艺术思考。
著名评论家汪民安先生在为《AZ》所作的《序》中说道:

当代艺术是各种现存艺术体制的剩余物……那些被艺术体制所排斥和否定之物……如果它们无处藏身的话,就把它们收纳到当代艺术中来吧——只要它们愿意赋予自己以艺术的名义。幸好有了当代艺术来包容所有这些疯狂的越轨。
于是,在《D 死亡|斯图尔特·摩根对话达米安·赫斯特》中,我们看到了艺术怪才达米安·赫斯特对当代世界的理解……

摩 根:为什么你想要让一切互搭?
赫斯特:在任何一件单一作品中,其元素是互相协调的。那么,为什么整组作品不行呢?它也承续着那种配置。但是,如果你有两件不搭的作品,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改变这些作品,要么换一个角度去看它们。
……

摩 根:你认为人为什么要结婚?
赫斯特:如果人自己是成对的,就不会要结婚了。不,我收回这句话;成对的结婚了。
……
摩 根:生命意味着活的事物,最近你似乎脑子里都是死去的动物。
赫斯特:好吧,它们跟人差不多。
——节选自《D 死亡|斯图尔特·摩根对话达米安·赫斯特》(P54)
如果说,在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世界非常“怪异”的理解的话,那么,有些我们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事物,其内涵和“本义”同样被我们所忽略了。
比如手机屏幕上经常出现的“菜单按钮”(三条长短相等的横线)。
当我们读到《I 界面|爱丽丝·罗斯索恩:屏幕和设置》一文时,才恍然大悟……

对技术人员来说,这就是“汉堡图标”,尽管说,将最上面和最下面两条线看成是小圆面包的两半,而中间那条线是肉、奶酪和其他所有夹在中间的东西,有点过于夸张。不管这名字有多奇怪,过去一两年来,三条线的图案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上,……就像我们的手提电脑、平板电脑、电话和其他数字屏幕上的所有操作符合一样,汉堡承担了它的当下功能,因为一定得有什么来表示菜单。
——节选自《I 界面|爱丽丝·罗斯索恩:屏幕和设置》(P152)
还有生活中更熟悉的宜家(IKEA)家具。我们每天都能看见它,触摸到它,使用它。但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这些再日常不过的家具,其中竟蕴藏着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理念……

也许,这种仪式上的暴力创造了一种自由感,跟IKEA意识形态的全球齐平相关。IKEA目录规定了日常生活的大体框架,但最终永远是你,顾客,将事物组装在一起……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看待IKEA的时候,它提供的不是齐平和全球统一,而正相反——是亲自动手的存在主义个人主义的形式。
——(节选自《家具|丹尼尔·伯恩鲍姆:宜家和形而上学》P118)
2017年9月,一好阅读与世界顶级出版社英国费顿同期推出了《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作为首部面向中文世界的全球当代艺术“黑皮书”,它集合了国际顶尖艺术杂志《frieze》创刊以来最精彩的文章。全书荟萃了继本雅明、罗兰·巴特之后最富洞见的艺评,被Crave Online杂志誉为“每个想要追赶世界艺术脚步的人的绝对必备。”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把作品、故事、评析三大元素熔于一体,以字母顺序(A→Z)编排,用27万字,150余幅高清原图,探讨了当代的59个话题,涉及现当代约700位艺术家、艺评人、作家、艺术学者、策展人。
2017年9月2日下午,《AZ》首场新书发布会在北京798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诗人王家新、艺术家刘韡、艺术家向京、学者汪民安、策展人兼评论家秦思源受邀参加。此次发布会以“从前卫到时代精神”为题,围绕当代艺术与当代生活、当下中国的艺术书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未来等话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 秦思源 ·
当代艺术是重新要让艺术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跟社会的层层面面发生关系,不管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中国也是如此。
· 王家新 ·
艺术家都有介入当代生活的精神,无论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恰恰以这样一种形式抵达到某种在场,恢复了艺术或者是诗歌对我们重新讲话这样一种能力,这样一种功能。
· 向 京 ·
由于我们缺少整个学术机制,缺少艺术写作这样一个板块,真正对这个板块的扶持,我们失去了真正言说、真正发声的一个好机会。
· 汪民安 ·
我们经常讲艺术评论,这块的特点跟学术论文也不一样,是介于媒体和研究之间,既不是纯粹记者的报道,也不是很深的研究,就是有一种评论。这个东西确实是非常需要,每个展览都需要有一些反映,《从A到Z》这本书做了一个标杆。
· 杨 好 ·
书籍也有可能被焚毁,我们的一切也有可能被消亡,但是消亡的同时它有可能在走向一个永生或者是新的开始的状态。
2017年9月24日,《AZ》在魔都上海新开馆的昊美术馆迎来了第二场发布会暨论坛。艺术家徐震、评论家秦思源、评论家姜俊受到一好阅读出版人杨好的邀请,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上,四位学者、艺评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掀起了一股艺术浪潮。

· 徐 震 ·
“当代”不是一个答案,它应该是我们通过自己不断的工作,使得这个环境有一个改变,无数个这样的人参与其中,你自己面对时又不断提出新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流动、动态的关系。
· 秦思源 ·
有一种更大的压力逼迫着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必须完全进入到欧洲的政治问题中,如果你不这么做,好像就是不对的。
· 杨 好 ·
我们看到在艺术家身上,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企业家的心态,他希望自己的品牌是跟商业、生产、工厂有关有联系的品牌,进而延续下去。这是一种品牌的概念,而不仅仅为了艺术家个人艺术生涯的永垂不朽。
· 姜 俊 ·
作为一个艺术写作者,艺术家、评论家、出版人都活在同一个当代中,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就如《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这本书,虽然是在讨论当代艺术,但它是从不同角度讨论“当代”这个问题,比如时尚、经济、战争等主题。
2017年9月,《AZ》在亚马逊刚一上市,3天之内就登上了艺术评论类畅销榜榜首,5天之内就入围了全网书籍畅销榜单TOP500,创下了亚马逊文化艺术类书籍的“奇迹”。
截至9月中旬,先后有26家包括光明日报、新华网、中新网、澎湃新闻、腾讯视频、中国文化报在内的媒体对此“黑皮书”做了跟踪报道,共计39篇文章(纸刊+数字),4次直播。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学者宋振熙在其《让我们跳一跳当代艺术的梅花桩》一文中写道:
从“A”到“Z”的梳理中,拉平的是艺术案例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凸显的是当代艺术的核心活力,即不断蠕动的“问题意识”。……作为一本有意思的书,《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可以做到的是在轻松中解决问题,不需要抓住我们似乎抬不起来的当代砝码,而用“跳梅花桩”的心态让研学者和大众都找到观看当代艺术的方式及角度。

诚如宋振熙所说,我们认为包容了所有“疯狂的越轨”的当代艺术,也并非是“不可理喻”的。用这种“跳梅花桩”的方式进行阅读,甚至可以获得宋振熙在文章末尾所说的:“轻松而舒适”的“连贯性的阅读体验”。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
编者:《frieze》杂志
译者:严蓓雯、乔修峰、蒋文惠
出版方:一好阅读(Boundless Books)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本文转载自 一好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