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一)
母亲死了,默尔索去奔丧。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到他的内心,“他”成了“我”,以确保我们相信他说的一切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但书中的其他人,包括养老院的老人,为他定罪的法官,看到的只是“他”,和他冷漠孤僻,开枪杀人的事实。这两件事情顺理成章地存在因果关系,因为他冷漠,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所以像他这样的人,会开枪杀人,且在第一枪之后残忍地再补四枪。他被正义判处了死刑,但细想,杀死他的应该是刺眼的阳光,闷热的天气,旅途的劳顿和昏昏欲睡的大脑,当然他这样说没有人会相信。 “我”最常说的两句话是——“随便吧,如果你愿意这么做”,“都行”。结婚,交朋友,对他来说好像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结婚需要一个仪式,交朋友也是,但过程要简短得多。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没有结交雷蒙这么一个倒霉朋友,也许就不会去那个该死的海滩,更不会开枪杀了和“我”无冤无仇的阿拉伯人。雷蒙也许会懊悔让我陷入这个“局”,但在审判的法庭上,他的所思所想已经不重要了。来审判“我”,剖析“我”的是和整件事情没有任何关系的局外人,“我”要做的仅仅是“最好少说话”。死亡是必然的结局,不管是活三十年还是七十年,区别只在于“我”的死亡是别人强加于“我”的。“我”确实应该为杀人的事实付出代价,但不是动机。但在法官那里,“我”的动机比事实更加可怕,且和弑父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我”信仰一下上帝,在法庭上表演痛哭流涕,刑罚也许会减轻,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信仰的是自己的内心。 母亲死了,“我”究竟够不够悲伤?这个问题可以替换成那个老人爱不爱那只狗。没有人可以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因此,为了不让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误解,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符合这个世界约定俗成的规范——悲伤要哭,哭得撕心裂肺,食不下咽,带着可怜又憔悴的面容。但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第一滴眼泪是真诚的感动,第二滴眼泪被第一滴眼泪感动,就成了媚俗。有人的悲伤来得快,且不由自主地溢出表面,但悲伤的面貌有很多,痛哭流涕只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一种。默尔索的悲伤是一觉醒来,坐在窗户边看人来人往。夜幕降临,第二天还是要上班,生活还是老样子。当然,我作为读者,也是一个局外人,仅仅用我看到的事实来判断这是他悲伤的方式,对他来说也许还不是。他甚至不懂自己内心从哪一刻开始算作悲伤,别人就更没有这样的资格去评判。有人说他冷漠,但是如果“我”的感情是真的,以“我”的冷眼看到的世人,谁的眼泪不虚假?好在默尔索没有这样说,他很聪明,因为对那些哭泣的人来说,默尔索未尝不是一个局外人? “局”对我来说,是人类微妙复杂的内心,人类只有任其感受流经身体时,才能对它参透一二。局中的本人尚且如此,旁人就更不能妄加揣测,这是没有意义的。不能评判心,那要评什么?只有已经发生事实,但是多方看到的事实组合起来也并不是一个人的全貌。局中的“我”被建议“最好不要说话”,然后被代言,被推向死亡的命运。倘若“我”被允许说话,诚实的“我”又该说些什么?只是验证着局外人的推理,并更快地走向死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