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也有边界,需分清你我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接纳他,爱他,但并不是没有边界的。
有时候分清你我,是给孩子尊重他人也被他人尊重的感觉,让他懂得做一个独立、自尊、有能力的人。
1、是爸妈的,就是孩子的?
姐姐家两个孩子抢手机,还互相告状,指责对方,争抱妈妈大腿希望妈妈为自己撑腰,大有不狠狠打压对方不以为快之意。
这场面相当混乱,且细思极恐。一旦处理不好,两个都要埋怨妈妈偏心或不公平。唯有从根儿上解决。
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小姨肯妈出场了。
“停!”以大欺小抢过手机。
“这手机是你们的吗?你们花了多少钱买的呀?上面有你们的电话号码吗?你上学老师让带手机吗?你拿手机联系业务联系老板了吗?”姨妈来者不善。
刚才斗成乌眼鸡的两个孩子懵圈了。
小的说,“是我们妈妈的。”
“对呀,是妈妈的,可你们抢得妈妈都没法回个电话给同事,你们想玩手机,可以啊,谁问妈妈借了?借多久?借了干啥说清楚了吗?不说清楚直接拿了就玩还不还,那是强盗所为,不是讲道理的好孩子的做法。去图书馆借书能这样直接抢么?”
大的立刻说,“我要手机做网络作业。”
“请那跟妈妈说好借的时间。”
弟弟说,“不行!那我就没法看小猪佩奇和玩游戏了。”
“你都看了一天了。如果来姨妈家只是为了看手机,那不如回自己家看喽。谁说只有手机里有好玩的?我们家好玩的东西还多着呢。我们一起玩点其他游戏。”
小的说,“那先捉迷藏,再玩商店游戏,再画画……”。创意多得不得了。大人还可以发明创造许多家庭游戏和户外游戏,这些多好玩,手机哪里比得上。
好了,即便是父母子女,也不是完全不分你我的。肯妈出手,帮老姐解决了长久以来关于手机的“楚汉相争”。
肯2岁的时候也曾迷恋手机,看得眼睛发红还要看,经常不由自主眨眼睛。为了护眼,我和肯爸减少了在家玩手机的时间,并跟肯讲了道理:
手机是爸爸妈妈的工作生活工具,不是你见到想要就要的;
玩手机坏眼睛,想戴眼镜就继续经常玩;
一直玩手机就没有故事听,浪费了讲故事时间。
从此以后,戒了手机瘾。除了外出跟小伙伴凑着看看手机,长途旅行无聊时看看动画,手机基本上没有成为我们和肯之间的第三者。当时我们并没有让他立刻改正这个不良习惯,而是给他时间逐渐调整。家长越是不慌乱不焦虑,越是相信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越是容易实现自觉。
他的班主任曾问我,你们两口子在家经常玩手机么?我老老实实回答,我们也会玩,但不会整天抱着手机玩,更多是陪他。而且手机对肯已经没有很大吸引力了,因为他已经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事儿了,画画,下棋,看书,搭积木,它们比手机和电视更好玩。
2、去别人的地盘高喊“我的”
小孩子信奉的是第一眼物权法。不管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官邸,都自来熟得跟自己家一样。去姐姐家做客,看见玩具就玩,还不让姐姐碰一指头“我的,我的!”其实不是他们自私,实在是因为“我的”范围边界模糊,以致于过度扩大了。等姐姐先说出“这是我家”、搬出逐客令,小孩子又要倍感尴尬和委屈了。或者明知自己理亏,却“道德绑架”姐姐:“姐姐你要懂得分享的,你必须给我玩这个玩具!”
肯妈赶紧假装夸张:“啊?这是谁的家啊,我怎么不记得我给你买这些玩具了?你玩玩具前,有没有跟姐姐申请呢?”
肯反应过来,危机就解除了:“姐姐,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或者我们一起玩好么?”
但如果已经玩开了正在兴头上,即便不是自己的玩具,也可以跟对方补个申请,得到许可后继续玩;或者“适度陈情”,请求对方让自己再玩一段时间。这些具体的做法,需要孩子自己去和谐沟通、良性争取。
在游乐场,孩子也是“第一眼法”。争来抢去,都以为自己在伸张正义、维护自己的权利,一言不合还大打出手。有的还故意霸住玩具不让别人玩。
肯妈一看到肯有争抢的苗头,就会提醒 “这是公众场合,玩具是大家的,你们应该想个办法好好玩,而不是争来抢去谁都玩不了”。肯说,哥哥,要么一起玩,要么我们排队。
后来,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扯皮上,只要有人正在玩,肯每次都自觉排队,排得心甘情愿(确实啊,真想玩就值得等待),还要提醒别人排队;轮到自己玩,还会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现在是我玩的时间,你要排队哦,你不要乱动我的东西”。
有些小朋友一听排队,就自动放弃了或者先玩别的项目了;有些小朋友就很心甘情愿,也不张牙舞爪捣乱别人。所以说,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最怕的是,有些家长也“心甘情愿”化身为“不够懂事的孩子”,积极投身护犊事业,无时不刻毫无边界感和秩序感,爱孩子爱到“大爱无疆”,这就真的尴尬了。
有时候分清你我,是给孩子尊重他人也被他人尊重的感觉,让他懂得做一个独立、自尊、有能力的人。
1、是爸妈的,就是孩子的?
姐姐家两个孩子抢手机,还互相告状,指责对方,争抱妈妈大腿希望妈妈为自己撑腰,大有不狠狠打压对方不以为快之意。
这场面相当混乱,且细思极恐。一旦处理不好,两个都要埋怨妈妈偏心或不公平。唯有从根儿上解决。
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小姨肯妈出场了。
“停!”以大欺小抢过手机。
“这手机是你们的吗?你们花了多少钱买的呀?上面有你们的电话号码吗?你上学老师让带手机吗?你拿手机联系业务联系老板了吗?”姨妈来者不善。
刚才斗成乌眼鸡的两个孩子懵圈了。
小的说,“是我们妈妈的。”
“对呀,是妈妈的,可你们抢得妈妈都没法回个电话给同事,你们想玩手机,可以啊,谁问妈妈借了?借多久?借了干啥说清楚了吗?不说清楚直接拿了就玩还不还,那是强盗所为,不是讲道理的好孩子的做法。去图书馆借书能这样直接抢么?”
大的立刻说,“我要手机做网络作业。”
“请那跟妈妈说好借的时间。”
弟弟说,“不行!那我就没法看小猪佩奇和玩游戏了。”
“你都看了一天了。如果来姨妈家只是为了看手机,那不如回自己家看喽。谁说只有手机里有好玩的?我们家好玩的东西还多着呢。我们一起玩点其他游戏。”
小的说,“那先捉迷藏,再玩商店游戏,再画画……”。创意多得不得了。大人还可以发明创造许多家庭游戏和户外游戏,这些多好玩,手机哪里比得上。
好了,即便是父母子女,也不是完全不分你我的。肯妈出手,帮老姐解决了长久以来关于手机的“楚汉相争”。
肯2岁的时候也曾迷恋手机,看得眼睛发红还要看,经常不由自主眨眼睛。为了护眼,我和肯爸减少了在家玩手机的时间,并跟肯讲了道理:
手机是爸爸妈妈的工作生活工具,不是你见到想要就要的;
玩手机坏眼睛,想戴眼镜就继续经常玩;
一直玩手机就没有故事听,浪费了讲故事时间。
从此以后,戒了手机瘾。除了外出跟小伙伴凑着看看手机,长途旅行无聊时看看动画,手机基本上没有成为我们和肯之间的第三者。当时我们并没有让他立刻改正这个不良习惯,而是给他时间逐渐调整。家长越是不慌乱不焦虑,越是相信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越是容易实现自觉。
他的班主任曾问我,你们两口子在家经常玩手机么?我老老实实回答,我们也会玩,但不会整天抱着手机玩,更多是陪他。而且手机对肯已经没有很大吸引力了,因为他已经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事儿了,画画,下棋,看书,搭积木,它们比手机和电视更好玩。
2、去别人的地盘高喊“我的”
小孩子信奉的是第一眼物权法。不管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官邸,都自来熟得跟自己家一样。去姐姐家做客,看见玩具就玩,还不让姐姐碰一指头“我的,我的!”其实不是他们自私,实在是因为“我的”范围边界模糊,以致于过度扩大了。等姐姐先说出“这是我家”、搬出逐客令,小孩子又要倍感尴尬和委屈了。或者明知自己理亏,却“道德绑架”姐姐:“姐姐你要懂得分享的,你必须给我玩这个玩具!”
肯妈赶紧假装夸张:“啊?这是谁的家啊,我怎么不记得我给你买这些玩具了?你玩玩具前,有没有跟姐姐申请呢?”
肯反应过来,危机就解除了:“姐姐,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或者我们一起玩好么?”
但如果已经玩开了正在兴头上,即便不是自己的玩具,也可以跟对方补个申请,得到许可后继续玩;或者“适度陈情”,请求对方让自己再玩一段时间。这些具体的做法,需要孩子自己去和谐沟通、良性争取。
在游乐场,孩子也是“第一眼法”。争来抢去,都以为自己在伸张正义、维护自己的权利,一言不合还大打出手。有的还故意霸住玩具不让别人玩。
肯妈一看到肯有争抢的苗头,就会提醒 “这是公众场合,玩具是大家的,你们应该想个办法好好玩,而不是争来抢去谁都玩不了”。肯说,哥哥,要么一起玩,要么我们排队。
后来,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扯皮上,只要有人正在玩,肯每次都自觉排队,排得心甘情愿(确实啊,真想玩就值得等待),还要提醒别人排队;轮到自己玩,还会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现在是我玩的时间,你要排队哦,你不要乱动我的东西”。
有些小朋友一听排队,就自动放弃了或者先玩别的项目了;有些小朋友就很心甘情愿,也不张牙舞爪捣乱别人。所以说,孩子都是教出来的。最怕的是,有些家长也“心甘情愿”化身为“不够懂事的孩子”,积极投身护犊事业,无时不刻毫无边界感和秩序感,爱孩子爱到“大爱无疆”,这就真的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