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小姐和梵高的农鞋 | 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

当我们走进这样一幅作品,观赏这幅画的同时,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为什么一个美若天仙却犹如幻影般的女子坐在船头?画中为什么白天还点着蜡烛?这幅画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为什么这个女孩子在春光明媚的时候,脸色显得有些忧郁,为什么在她的船头有一根蜡烛,为什么白天还要点燃蜡烛,为什么在她的船上铺满了美丽的刺绣,为什么她的手拿着那条系住船的铁链子,有点恋恋不舍?
所有这些画面上的动作,画面上布置的东西,其实来自于一个文学典故。这就是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写的长诗《夏洛特小姐》。诗里描绘的夏洛特小姐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少女,她必须生活在阴影当中,她不可以走到阳光底下,而且,她在镜子里看她自己住处的窗外的东西,永远是影子,是幻影,是虚幻的东西,而在她边上有一台永远不会断线的纺机,她不断地在绣自己案前的刺绣,永远重复做这些东西。有一天,她忽然在镜子里看见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亚瑟王的骑士兰斯诺特。兰斯诺特英俊的影子在她镜子里一晃而过,让她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波澜。她突然之间萌发了一种想追随这个自己心仪的男性的愿望,想要跟出去,去看一看。不过,她又非常清楚,如果她走到阳光底下跟随骑士而去的话她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是,她在所不惜,她真的扯断了纺线,走到了阳光下,去追随兰斯诺特。当那条船漂出去的时候,蜡烛渐渐燃尽。这时,她非常明白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要终结,但是,她的内心却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因为这是她生命当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做的事。因此当死亡降临的时候,她的脸上浮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幸福的表情。
这是诗里描绘的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阅读了丁尼生的诗歌,再来看这样幅画,我们就会很感动,感慨这样一个弱女子具有如此的勇气和对自己追求的种坚定和执着。绘画中的很多细节,当它们跟人文历史、文学典故等联系在一块的时候,画面就变得绚烂起来,变得生动起来。原因就在于,它能更加深入地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不少其他的画家也画过《夏洛特小姐》,比如她正在自己的房间里刺绣的情景;她终于毅然决然地扯断永远不会断的纺线,要走到一个新的生命阶段的情景。

不少画作读解起来是需要了解画中和画外的东西的。比如说,现在我们看到梵·高的名作《农鞋》。这幅画看起来好像不需要太深入和复杂的了解过程其实未必。尤其是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一双鞋也许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物件。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非常受青年朋友的喜欢,他叫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写过本书《林中路》。在林中不是说他真的在树林中。因为,在德国有一种哲人在林中思考的传统,林中的路就是思维之路,你可以在林中漫步的时候产生哲学的思想。所谓在林中,就是说在哲学的思考当中。书中有一个章节,写的是艺术作品的起源,里边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散文般的语言描述。它大概的意思是说:冬天,在非常刺骨的寒风的吹拂下,在泥泞的田埂上,走着一个农妇,她的脚上穿的是已经非常旧的一双鞋……
也许,这是哲学家个人的一种理解和表达,可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美术史家,他是曾经被誉为具有苏格拉底式学问的美术史家——梅耶·夏皮罗,当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前几年才过世。他当时读到哲学家的这段优美文字的时候,就产生了个疑问:他怎么就知道这是一个农妇的鞋呢?而据他所知,梵·高的鞋其实有非常特殊的含义,因为,梵·高在年轻的时候,到过荷兰个非常贫困的矿区做牧师,矿工的贫困生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撞击。为了记住自己这一段非常特殊的岁月,在他的行囊当中永远会有一双非常破旧的、曾经走在矿区泥泞道路上的鞋。他把这双鞋作为个人经历的一个见证。所以,这位美术史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纠正意见,说哲学家也许不对,这双鞋根本不是农妇的鞋,而是艺术家自己的鞋。
(——摘自丁宁《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
严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五一国际劳动节(散心0506) (2人喜欢)
- 读《巴黎评论》弗罗斯特访谈的17个印象和对弗罗斯特的一点念头 (1人喜欢)
- 在人群中
- 咳嗽半个多月了(散心0428) (1人喜欢)
- 一个有女人的房间里有什么?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