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土菜街”福元西路,最后这家口味老店吃一天也就少一天了





好可惜啊,福元西路这条土菜街即将消失掉了。
在拆得稀巴烂的街道上,只剩下最后一家土菜馆还在坚守着,放眼望去,鷄店的招牌依然那么醒目。


寒风里,拿着小红旗的爹爹,指引着私家车往里面行驶。这样熟悉的动作,一如十年前,这条土菜街,仿佛依然那么喧嚣热闹,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回到十年前,福元西路上第一家土菜馆的诞生——鷄店,让过往行色匆匆的人们停下来,喝碗热汤、吃顿饱饭。


“君采路边花,我尝路边鸡。”这家土菜馆瞬间刮起了一阵清新自然、质朴简单的美食之风,让这条荒无人烟的郊区变成了土菜街,更是带动了周边的餐饮经济。
而师傅们炒出来的“老姜炒鸡”,就要比别个炒的要嫩、要香、要爽口,成为了食客们最经典的下酒、下饭菜。
并且,在短短几年内,福元西路上的土菜馆+农家乐,让老板们赚得盆满钵满,更是开辟了城里人的郊外休闲游。


为了这只郊区的鸡,长沙人个个变成了运动员。
在过去冇得地铁的年代里,他们要转两三趟公交车,或坐在的士里看着“计价器”跳得栾心蒂子痛。
但,一看到排满长队的鷄店,心情就瞬间平衡下来。天呐,这是何等的“好呷精神”啊!



▲2014年的鷄店形象宣传
但,总有些不怀好意之人,一提起“鷄店”,就有了“非份之想”。闯入进来一瞧,噢,原来是个呷鸡的土菜馆喔。
鷄店的老板讲,来他店里的人,只有两种:爱呷鸡的人和好奇的人。并且,后者居多。


▲2014年的鷄店形象宣传
他还讲,做餐饮、起店名,要的就是简单通俗,但一定要让人过目不忘!
“在所有家禽类里,鸡是唯一古人对它做出了较高评论的。鷄店的取名更是来自韩婴《韩诗外传》: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所谓五德精神,人要能做到这个份上也就圆满了。”


▲2014年的鷄店形象宣传
不愧是被评为“中国十大奇葩店名之一的鷄店。”土里土气的土菜馆,居然还来头还不小。
开张的那天,湖南艺术界近100位书法家、画家为此赠字、赠画。店里挂满了以“鷄”为元素的各种字体及水墨画。
其中,一位带着家人朋友在鷄店蹭棚的食客,其身份是公安系统的,在餐桌上呷得格外开心的他,抿着邵阳大对老板讲:“啊也,你这个鷄店里的鸡不是我们打击的对象,是我们保护的对象啦!”竟惹得在桌的食客们哄然大笑。


▲2014年的鷄店形象宣传
人们常说贴近生活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文化。
鷄店俗得接地气,俗得有内涵,不信你看,就连那炒菜的大师傅都能作几首打油诗哩:“鷄店很土,但很干净,菜冇花样,但很地道。虽然赚钱,但赚得不多。”



嗯,真的很久冇找到这么“有味”的店子了。
十年前的鷄店,是最典型的文革风,矮板凳木桌子、土墙斗笠和瓦罐,还有各种红色标语......像是放寒暑假,回乡下爹爹娭毑的家里,场面十分怀旧。


还有食客评价,搞得像国营餐饮店一样的鷄店,让他们这些老口子有了“青春”的感觉。
并且,鷄店又离广电中心近,曾经火遍全国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呜啦啦的一大车子人,擂进来呷炒鸡。就连主持人李锐、吴娈每周都必来打卡。


“头伏鸡,二伏狗,三伏脚鱼红枣肚。”到了起伏的时候,鷄店里的生意更是红火,排队的车辆把整条福元西路都堵塞了,造成了不小的交通困扰。
据端菜的服务员讲,那天的营业额最高纪录,竟做到了147桌。
“进门就是客,上桌锅巴粥。”都讲四方坪的土鸡出名,其实在此之前,福元路这家鷄店,不但是这条街上的第一家土菜馆,更是以鸡为主要食材,在长沙人的餐桌上做出不同的菜品及口味。


“天下第一呷,鷄店鸡炒鸭。”鷄店的厨师就能想出与炒鸡搭配的一切食材,菜单上的老姜炒鸡、小炒鸡杂、吊锅鸡、鸡炒鸭、干锅鸡、钵子鸡.......原汁原味的乡土菜,煎炒炖蒸煮都上,酸甜苦辣咸兼有。
我想,这“土锅土灶土板凳,土屋土料土味道”的鷄店,它的生命力之所以这么旺盛,除了提供给食客新鲜的口味、扎实的份量,更大的优势在于实惠。

十年里,鷄店里的服务员工资翻了好几倍,但青椒炒鸡依然是最初的价格,每份48元。
并且,相比市面上的“窑鸡”、“烤鸡”,以长沙小炒形式呈现的“青椒炒鸡”,无论从卖相还是扣噶都要少了一些粗犷,多了一些精致。
在城市待太久的我们,依然爱鷄店独有的“泥巴气息”。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路过福元西路,还是觉得这些被追过的吃食最有味道。


真的是“土得掉渣”啊!冇得任何形象可言的“青椒炒鸡”,盛在甄钵里,在酒精炉上滋滋做响。
现宰的跑山鸡,砍成小块,与茶油、老姜、青辣椒一炒即成。
但,唯一的不同就是,师傅在快出锅之前,会喷一点酒糟水,只因这样炒出来的鸡肉,青黄间色,油亮生香。


青椒的辣劲与清香,在酒糟水的滋润下,穿过鸡肉直入鸡骨,每一坨都已透味,香辣嫩鲜。
老板自己熏的土猪肉,是选用了上好的猪五花,一层肥膘一层瘦肉,切得大小均匀,与水磨年糕一同翻炒。
腊肉的香气渗入年糕里,年糕里裹着腊肉的油香,一荤一素,咸香爽口,让人忍不住扒饭两大碗。


油滴滴的扣肉端上桌,忽闻年味的到来。我们像翻身贫农一样,对这落口消融的虎皮扣肉,想大声歌唱。
夹起一块扣肉,合着米饭,大口大口地扒着,这样的寒冬,我不忌惮肥肉。


再来一碗米饭,将这酸菜、肉汤用来拌饭,我想,这样的吃法,才是长沙人饭碗生活里最快乐的时刻。
最后,喝一碗黄花菜粉丝汤,热汤下肚,嚼出响声的黄花菜为这顿美味划下了一个美满的落幕。
嗯,好久都没有吃过这么多饭了,胀得“蒙”子一样的我,傻坐在椅子上,动弹不得。

嗯,扎根在福元西路近十年的鷄店,总给人一种吃食记忆深处的“乡情”,每一道土菜都那么简单有味,让人在餐桌上有了咀嚼的快感。


据说,已经下雪的长沙,这些城内的朋友总喜欢隔三差五地起棚,呼朋唤友来鷄店呷吊锅。
腊肉挂在脑壳上,吊锅煮得喷喷香,围炉吃喝,只觉得太温暖了,有一种回到家过年的感觉。


当初,老板将湘西吊锅文化引进鷄店,完全出于个人情结。年轻的他,喜欢山山水水,经常前往湘西的大山里写生画画。
于是,寄宿在当地的农户家,每每吃饭,就是一口吊锅一只鸡,围炉而坐,呷得浑身发烫发热,大呼过瘾。

而湘西的冬天是漫长的,遇见大雪封山,这种以泥巴土围成灶的吊锅,让人团团而坐,伸出筷子在吊锅里烫涮各种食材。
呷到过瘾时,再滋几口酒,和朋友扯扯谈,你就会发现时间会慢下来,满屋里只剩下满足的赞叹声和柴火噼里啪啦的响声。


“当初,为了做这个吊锅菜,我们特意去湘西老山里收购老吊锅和老吊杆。这种以泥巴土围成灶的吊锅,取暖去寒,呷一个冬天都不得上火。”
吊锅鸡,吊锅羊,吊三腊等等,一热滚三鲜,越煮越好呷,围着柴火堆吃喝的男女,一脸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郊区的饭菜如此可口朴实,不会善于表达的男性给身边心爱的她,递上了一只鸡腿,看她呷得津津有味,而手里还烤着水磨糍粑。
也许,来到这里吃喝,就连爱情也变得简单起来,他想用糍粑的糯,黏住她的嘴巴;他想用撒在糍粑上的白糖,融化她的心。



2016年年底,全面升级后的鷄店,将更多的湖南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并扩展到了1000多平米。
店门外拓建了一口池塘,夏天总开满了荷花,晓得“享福”的老口子,除了来这里呷饭,最喜欢坐在靠池塘边的露天坪里,扯谈打牌,消耗一下午的时光。


院子里还开垦了几菜地,应季的蔬菜瓜果,沾着泥巴的清新气息,散发出浓厚的乡土味。
折飞机、挤油渣、打陀螺....细时候与小伙伴玩耍的那种游戏以水墨画形式挂满店里,进入包厢,墙壁上挂着有趣的长沙童谣,是来自浏阳河画院院长、非遗文学《长沙童谣》国画、漫画系列作品集著作人蔡颖强老师的作品。在鷄店,你能找到一切与童年有关的美好时光。


这样的装饰,让性急的长沙人变得安静下来,不急于催菜呷饭,而是到处走走看看,拍照留念。
有外地食客讲,鷄店虽土,但这里充满了乡间田野的“诗情画意”。
我想,当初鷄店的诞生是出于一种“玩”的心态,而如今是玩出了自己的风格与个性,玩出了对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


可惜的是2017年中旬,福元西路因城市建设,正大面积的拆迁,在这里扎根数年的土菜馆一一被迁走,这条热闹的街正慢慢被人遗忘。
好舍不得啊!也许就一个转身,坚守在此近十年的鷄店也不堪一击,只留下一堆废墟与尘埃了。

后记
鷄店,这家充溢着人间烟火味道的土菜馆,守候了长沙人的胃口近十年。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作为一个好呷鬼,我们就想呷像鷄店这样真真正正的本地美食。
花哨式的美味佳肴,早已被食客淘汰掉了。在城市待太久的我们,虽不能时时刻刻回到故乡的山山水水或野外郊区踏青。
于是,我们只能将这份对大自然的美好寄托,交付给了自己的舌头,希望味蕾能在田野里欢乐地撒个野。
而面对福元西路的拆迁,我希望鷄店能留下来,能给城市里的我们,留一处郊区“桃花源”的念想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