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独自前行的伯顿
原来伯顿最开始拒绝看自己的电影的原因并不是像后来那样,觉得自己在银幕上矮胖头大,麻坑太多,过于丑陋,而是实在太讨厌自己的演技了。
52年他刚刚拍完好莱坞处女作《断肠花》,在首映之前,导演邀请他和两百多个业内人士去他的私人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最终剪辑版,他逃掉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波澜。
记者问他,他回答说,“这是我职业生涯里的第六部电影。只有第一部是我看完的,第二部我看到一半就不看了,从此以后拒绝观看一切我的电影。因为我看着银幕上的我很不满意,比如,‘这个手势不应该这样做’,‘这句台词不能用这样的语调说’……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我无法重新来过,无法改变一切,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沮丧。”
其实他的临阵脱逃也好,避免了他遭到更大的打击。
在看完《断肠花》之后,这些好莱坞人士陷入了奇怪的安静,并且安静地离开了,谁也没有公开讨论。
后来,其中一名观众和记者讲了缘故,不是伯顿演得不好,而是他应该演得更好。
因为在此之前,伯顿在宴会和派对上的每一次即兴表演,无论是唱歌,朗诵,还是莎剧表演,每一次都折服众生,无与伦比的。在他们看来,伯顿将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因此他们对他的电影抱有极高的期望。
每个业内人士都忍不住疑惑,为什么伯顿如此惊人的舞台魅力,却在电影摄影机面前起不了作用,无法展现在大屏幕上呢?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伯顿一辈子,无论他后来经过了多少大导演的调教,自己也曾经付出过一定的努力,但美国的学院派们似乎还是对他的电影表演异常挑剔。
也许对别人不需要如此严苛,但对他则必须如此,他们认为他始终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潜力,他浪费了他的伟大天赋。
伯顿是如此敏感细腻的人,他的洞察力惊人,那些对他期望过高的人加在他身上的“浪费天赋”这一罪名,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既愤怒,又无奈,继而陷入深深的自卑自憎之中。
如果他是个正常人,他应该在听到批评的声音之后,反复观看研究自己究竟哪里做的不好,下次应该如何改进。就像平面模特要每天对着镜子研究自己什么姿势更美一样。
可是,他完全无法直面银幕上的自己,他就算无意间撞见别人在放他的电影,也会落荒而逃,他的心中对自己该有多么的憎恨呢?
十年后,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看《埃及艳后》?”
他的心情突然沉重起来,无奈地回答,“因为我不想自杀。”
他的心理障碍实在太严重了,外表有多刚强,内里就有多脆弱。
和他合作过的人很多都表示,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因为太聪明,所以他很容易从自己身上发现太多问题。然而他却从来不像泰勒鼓励他的那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他只会逃避,把自己灌个烂醉,或者躲进他的书堆里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觉得,无论是这些业内人士,还是他自己,都在把他往悬崖边上推。
因为他是天才,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就必须也赢在终点,样样做到第一,还必须把第二名甩开很大的距离,否则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奥斯卡评委们始终不给他学院奖,如果排除对他的主观偏见的话,也许是希望他能突破自我,做到更伟大。
可他终究不是那样坚韧的人,事业上的不如意,让他把生活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爱情上。他自我欺骗,认为自己可以在金钱和爱情的抚慰下好好活着。
所以当他身体越来越差,钱越来越难赚,而爱情,虽然一直存在,但他却坚持认为已经不存在了之后,好像支撑他好好活着的动力一下子都没有了。
他最终还是走到了悬崖边上。
配图是72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偷拍,理查德伯顿独自走在黑夜中的街头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