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去年年底读完阿兰·德波顿的《爱的进化论》,一直想写一篇,因为这本书很大地影响了我的爱情观。刚好最近老听张韶涵的《亲爱的,那不是爱情》,就以歌名为题,无所谓与文章主题是否吻合了。
龙应台在《终于嫁给了王子》一文中,写自己给孩子读睡前故事,读到“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一生”时,有一种“吃甜食突然咬到沙子一样”的感觉,因为“这样的童话,无非在告诉两岁的小女生、小男生:女孩子最重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所谓王子,就是一个漂亮的男生,有钱,有国王爸爸,大家都要向他行礼。”在这个时代,“即使是灰姑娘,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取得幸福”。
好像有点偏离主题,是要讨论女权主义的节奏。没关系,索性再扯一段别的。
在《魔戒》的故事结束时,依旧存在着几十万的半兽人,他们中有一部分是无辜的,阿拉贡称王后怎么处置他们,是放任他们生存还是率兵绞杀,托尔金并没有给出回答。多年之后,《权力的游戏》第四季中出现了龙母在解放奴隶后逐渐面临统治危机的情节,这一情节的设计着实出色,也展现了马丁与托尔金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一情节,马丁开始直面托尔金在《魔戒》中没有或是回避的问题。“之后怎样”?
在小说、电影、电视剧中,故事常常在最美好的地方结束,如童话故事中的经典结尾: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开篇。只是这个开篇有时候受到了人们太多的关注,而忽略了接下来的情节。尤其是爱情。对此,德波顿如此描述“在众多的爱情故事里,在主角们攻克最初的道道碍障之后,说书人即搁笔收山,仅为之安排模糊的美满未来——或者,索性取其姓名。显然,我们所言及的爱,只是爱的开篇。”
先问一个问题,爱情是什么?每个人的头脑中都能冒出一些优美的诗句,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与此相比,古希腊人的爱情哲学显得更为健康:爱情首先是一种对对方优点的钦佩感,是一种迎面邂逅美德时的激动。
“为什么”,也就是爱情目的,爱情的目的存在于彼此的施加与受教,让自己与对方对美德产生更强烈的向往。或者通俗点讲,“成为更好的自己”。好的爱情永远处于动态之中而不会陷入静止,真诚的爱人不会满足于止步不前,这违反了爱情的目的,放任自己的懦弱与懒惰背叛爱情。
“怎么做”?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打破对爱情的诸多幻想,这并不简单,因为首先要背离的就是催生爱情的浪漫,浪漫主义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期许无限提升,却没有提供如何维持爱情的有效方法,它不谈论爱情的实际,总是将爱情与生活抽离,甚至使两者对立。浪漫主义把爱进行了最大程度地本能化,恋人应该出自本能地彼此理解、关心。这催生了一种很危险的完美主义:对方集所有角色于一身,soulmate、爱人、私人司机、私人厨师、私人保姆、私人理财顾问……一种更为病态的想法随之诞生:另一半不仅是自己情感生活的中心,也需要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或好或坏的事情负责。细想一下这要求极为过分,极为不公,但这却是浪漫主义所要求的爱情,它激发着人们的失望和不满,为爱情埋下祸根。
对此,作者提出“爱,不是一腔热忱,而是一种技能”。爱上一个人并不难,只需要一时的心动,但感情的维系却并不容易,需要一生的修炼。爱是一种技能,在爱的时候,不该仅仅出于本能与浪漫,应该更务实,更健康,非本能。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结尾,Celine对Jesse说“我觉得我正好相反,我认为当我了解一个人的一切时,我会真正地爱上他。他分发线的方式,那天他要穿哪件衬衫,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他要讲的故事,我确信那就是我真正坠入情网的时候”。
如果你真正了解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必定会对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正常人产生怀疑。只要相处的时间够长,就会发现对方身上那些令人抓狂的问题,那些令人怀疑最初的爱、忍不住嘲弄最初的迷恋的问题。
没有哪一种一致能够保证永恒,也没有哪一种志趣相投能够能够抵消深入了解之后的失望。没有人会喜欢妥协与束缚,但只有在束缚使得一个人难以脱身而不得不做出妥协时,某方面的成熟才会诞生。
失望是爱情的试金石。失望之后是否能够继续爱下去决定了爱是走向终结,还是从此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太了解彼此,所以越来越难以戒掉。
《爱在午夜降临前》中,希腊小哥问爷爷是否与奶奶是灵魂伴侣?爷爷如此回答:这听上去很吸引人,但事实上你奶奶更加理性,她把自己照顾地很好,并要求我也这么做,我们留有足够多的余地能够通过妥协达到一致。
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完美的爱情,那只是幻想出来的幻想,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足够好”的爱情。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应变成一个人。不必为了和谐,时刻要求对方保持通情达理,我们需要有肚量承认,我们会失控,会不可理喻,不是方方面面都志趣相投,在有些方面其实并不般配。我们需要意识到,不完美的自己需要与不完美的对方,共同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为了对方改变自己。
正如作者所言:“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