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进行主题阅读? 分享几点主题阅读的妙处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对某个主题相关的书籍进行集中阅读。这个主题视自己的需求而定。如果你想学时间管理,那可以读《小强升职记》、《番茄工作法图解》、《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如果你想研究自己的天赋,可以读《让天赋自由》、《高敏感是种天赋》、《发现你的天赋》等等。
当我对某个事物比较感兴趣的时候,习惯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譬如之前对花艺感兴趣,购买了一系列关于花艺花材的书籍,看完这批书后,对于常见的花材、花艺流派以及花艺师了解得七七八八。最近在研究如何高效地阅读,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也收获颇丰。
我的“阅读”主题书籍包括如下8本: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奥野宣之 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奥野宣之 著
《阅读的力量》 斋藤孝 著
《深阅读》 斋藤孝 著
《高效能阅读》 原尻淳一 著
《实用性阅读指南》 大岩俊之 著
《高倍速阅读法》 保罗·R.席列 著
《我为何阅读:探索读书之深层乐趣》 温迪•雷瑟 著

我重点阅读的是前面6本,经过认真研读后,我发现主题阅读真的好处多多。学生时代曾看过华罗庚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从薄到厚是因为读书要记笔记,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而从厚到薄则是因为仔细研读后,对书中内容融会贯通,掌握了整本书的核心观点和主旨。
我认为这个观点对主题阅读也很适用。确定阅读主题,并进行同主题书籍大量阅读,这是“由薄到厚”,经过大量阅读后,掌握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这是“由厚到薄”。下面就分享下我在进行主题阅读中发现的好处吧。
一、
主题阅读可以对某个主题形成系统深入的认知,全面掌握这个主题的相关情况。
拿我自己来举例,我的阅读主题就是“阅读”(这话有点绕。),读过若干本阅读类的书籍后,我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譬如,为何要阅读?如何高效阅读?怎么牢记书中内容?怎样做读书笔记?如何将书中知识付诸实践等等。除此外,我还收获了一串长长的书单,认识了许多久负盛名的作家。

二、
书里的观点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扩充你对某个问题的认知,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经过自己归纳总结,消化吸收,知识掌握会更深刻。
譬如,在斋藤孝的《深阅读》中提到过“吐槽阅读”,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唱反调,在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加以拷问。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尽量“感情用事”,这样不仅能记住书中内容,还能记住当时的情绪,有助于巩固记忆。——这是“知其然”。
在《使用性阅读指南》中,讲到牢记书的内容时,说可以“带着感情阅读”,并对此进行解释:人类大脑正中间的“海马体”区域,负责接收记忆,而毗邻“海马体”的“扁桃体”则负责处理情绪。当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会刺激“扁桃体”,海马体会认为这个信息很重要,继而将之作为记忆存储起来。——这就是“知其所以然”。
如果你留心,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发现很多可以互相印证的地方,而这正是主题阅读的妙处。

三、
同个主题的书籍对照来读,书中的内容可以互相参考和渗透。有时候这本书中的问题,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答案。这是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记得有位同学写《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评,就是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面提到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破题 ,然后针对人容易遗忘这点,用记笔记、整理笔记和重读笔记来串联起书的逻辑主线。
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实用性阅读指南》提出问题,“为何我们会容易遗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点?”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给出答案:可以通过“一元化”笔记法来解决容易遗忘的问题。
以前大学文学课考试有道题目是,如何阅读文学作品?我当时给出的回答中,有个“对读法”,即将类似的书比对着来读,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譬如读诗词,李清照的词“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可以用柳永的词“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回答。是不是趣味横生?这种乐趣在主题阅读中也会经常邂逅。

四、
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对于同个问题,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见解,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观点, 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譬如在阅读技巧这个话题上,几本阅读类书的作者都提到过要明确读书目的,可以利用目录、小标题、黑体字等快速把握书的主旨。但每个作者又有自己独到的读书方法:斋藤孝在《深阅读》中倡导融于自身经验的“转换阅读”,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阐释了“假设”与“论证”互相追逐的阅读方法,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提出了同时阅读几本书的“并列读书法”,等等。有些读书方法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感慨“原来还可以这样?”除此外,将这些读书方法融会贯通,我还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

五、
通过主题阅读,特别是读到同个作者不同的著作时,或者不同著作中同个大咖的观点时,会对作者或大咖的核心观点、个人风格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进行主题阅读时,在这个领域内比较知名的人物,会在不同的书中反复提到,这样通过不同的侧面,你会对这个人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如果同个作者,写了几本这个领域内的书,会加深你对作者个人风格以及偏好的了解。
譬如,我读的《深阅读》以及《阅读的力量》都是斋藤孝所著,在这两本书中,他都提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可见斋藤孝对他是真爱。另外,在这两本书中,斋藤孝都提到过换挡阅读的读书方法。
又如,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都提到过“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这可以视为奥野宣之个人风格的体现。

六、
在主题阅读过程中,你还会发现有些观点阐释的角度不同,但本质大同小异。洞悉到这点,可以让你的思考更加深刻。
譬如,在《深阅读》中,斋藤孝提到过要“寻找自己的f”,这个f指的是每个人的思考轴心,而在《高效能阅读》中,原尻淳一提出过营造“思考主场”的垂直阅读,这里的思考主场指的是专业或者擅长领域。仔细比较两本书里面的阐释,会发现“自己的f”和“思考的主场”其实有相通的地方。
其实类似的观点早有人提过,台湾“文案天后” 李欣频曾经说过,要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这种身份不是社会框架下的某个公司的title,而是你的专业能力。罗振宇很久之前也提到过,在互联网时代,要学会“U盘化生存”的法则,其实就是修炼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自己像U盘一样,只要有个接口,就能发挥作用。

除以上几点外,通过主题阅读,我还get了很多书单以及作家,可以在后续做拓展阅读。进行深度的主题阅读好处多多,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会有更多发现和惊喜。
甜橙派Gloria
文字爱好者,每天读书&写作1小时践行者
爱好阅读、写作、观影
对新事物永保好奇心,有顽强不灭的少女心
努力让每天过得有新意,升级日常生活版本
微博&微信公众号:Gloria的焕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