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十论之三:译者的自我修养
大家别误会,我在这里说的是"自我修养"而非"必要修养",仅仅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作为出发点,无心去指导什么,所以接下来的观点,对您不一定具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大可放宽心些,就当是看个热闹好啦。
一、 老实的屁股
这一点我感受最深,所以将它放在最前面。文学翻译并不是单靠兴趣或一时的福至心灵所能完成的(尽管这两点也很重要),一本书动辄十几二十几万字(我译过的字数最多的一册为29.5万字),即便是字数较少的低年龄层读本,好歹也有三五万字(如《棚车少年》),并不像是你兴致来了,发一篇博文,写一条说说那么简单。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天有效的工作时间必须至少保证在六个半小时:早八点至十一点半,下午两点至五点。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有效工作时间,您就别跟我说您是早六点出门晚八点归家的啦,这和您那个时间概念真不一样。说句直白一点的话,一般上班族,平均下来一天能保证三到四小时的有效工作已经算是自制力非常强的了,不信你想想,在您上班的时候,有多少时间用在了刷朋友圈、看新闻、上厕所、抽烟、发呆或者是应付那些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上的?
所谓有效的工作时间,即将每天的工作任务精确到每小时、每刻钟甚至是每五分钟上,也就是说它类似于一个精密的齿轮,一环扣一环,每一个时间单位的工作状态,都会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所以你在整个有效工作时段内,都必须像一条绷紧的弹簧,稍有不慎,便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因此我在翻译时,最忌讳别人打扰,耽搁了一个小时,可能就毁了一个上午,甚至是一天。
书法讲究气韵的连贯,其实翻译同样也是,状态稍有变化,手底下出来的东西就是两种感觉,因此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时,一本书要么不开始,一旦开始,就必须一鼓作气做完。因为只有这样,你的译文当中才能有贯穿始终的"气",是否有着流畅的"气韵",有经验的译者一眼就能看出来。
当然,这种"气韵"并不是你屏住呼吸,鼓鼓小腹就能出来的,在于整个环境的搭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至少得保证安静;而内部环境,则要求你完全沉进所要翻译的内容当中去,搭建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架构,将目标内容在其中充分展开、演练和推导,让自己充分入戏。
而想要做到入戏,则不是两眼干瞪着原文就能完成的。就我个人来说,一本书拿到手里之后,至少要看三遍才能开始动手。真正开始翻译之后,每晚的九到十一点,必须是看书的时间,其目的,是将第二天要翻译的内容全都印到脑海中,即便是抛开原作,也能信手复制上七八成。这么说吧,这一遍看完后,必须做到相应内容的遣词造句基本完成,等到真正开始翻译时,不过就是查查一些生僻的内容而已。
好的译文,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
在官场上,"屁股决定脑袋"是一个地道的贬义词,但在翻译当中,则是你必须奉行的原则之一。你的屁股在何处,脑袋就会在哪里。先保证屁股不出戏,脑袋方才能入戏。因此,非周末不喝酒、不聚会也就成了我的原则之一;而且,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锻炼也是必须进行的项目,哪怕是刮风下雨,变着法儿也得完成。翻译的气场一旦形成,你便只是一个道具,但你并非机器,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份昂扬的斗志,也是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翻译工作当中坚持下去的不二法宝。
二、 几分天赋
文学翻译确实是一个讲究天赋的行业,因为天赋,决定了你看到一个句子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这直接决定了你的格局。
举个例子,比如"lonely"这个词,字面意思为孤单、孤独,但一个有天赋的人会进而想到"孤寂""落寞",甚或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意思虽然大致相同,但境界却是云泥之别。
再比如一个场景描写,在天赋较低的人眼里只会是一个个长长的从句、似是而非的单词,但在有天赋的人眼里看来却全是画面,耳中听来全是声音,在舌根徘徊的是味道,鼻端沁入的味道,指尖触到的是触觉所能带来的感受。
此时,文字不再是文字,是翻译的境界,是乐趣。
另外,天赋也就等同于选择权。翻译不外乎转换,一个目标朝着另外一个目标的转换,也就是用你手里的东西,去换作者的东西。
这就好比是做买卖,面对的是一座金山,你至少得有一座银山,才具有交易的基础。当然,至于怎么换,这里边当然会存在手段和策略的差异,但如果你手头没货,你就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翻译也好比用兵,译者从来都是两线作战(必须同时面对作者和读者),有多少钱粮兵马可用,完全取决于你手头有多少选择权。天下原本就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争,所有的以少胜多,胜的都是智力和天赋,因此少的都不一定少,多的也不一定就多。
天赋,是纵横恣意的根本,是挥洒自如的豪迈。没有天赋,翻译就是苦,是厄。
三、 几根傲骨
译者不得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傲气源于无知,源于荒诞的欲望,而傲骨则出于自信,发于积累。
有傲气者,大抵会觉得老子的译本天下第一,其他译本皆不入我眼,殊不知翻译原本就是一种动态的交锋--语言在变、文化背景在变、作者在变、译者在变、读者在变--这世上根本就不存最好的译本之说。
这么说吧,一个作者,写了一部著作,呕心沥血,一日出版,无不欣欣然,可回头细看,又有几人不会留言遗憾?不会觉得"哎呀,当时要这么这么着就好啦"?或者,"呀!当时我是怎么想到这个句子的"?也就是说,一个作者对于自己的著作,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兴许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你作为一名译者,所做的解读也不过就是一家、一时之言,又何来最佳之说?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虽然是一句千古流传的车轱辘话,但至少告诫你,不可托大。
更何况,一名成长中的译者,过了一段时间后,回头再看自己之前的译作,大多会发现诸多的不如意,又哪来的自得自满?
再说读者,所谓一千个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用我说破了吧?
而傲骨,代表的则是一份底气:每接到一本书,都必定能做好;每译完一本书,都必定已尽了全力,绝无敷衍、勉强之嫌。
傲气,是一种无知的放任,其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而傲骨,则代表的是一种兢兢业业的进取和一份尽力而为之后的淡然。
此外,有了傲骨,你也就有了拒绝的勇气,有了受之的坦然。
四、 几分练达
此练达既包含文化的练达,也包括为人处世的练达。
文化的练达,实为翻译之根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际,哪种语言弱了,都成不了事,而且还是短板效应。懂外语即可以翻译,其实是天大的误会。懂外语(译出语)仅仅是其中一项技能,中文(译入语)不懂,你如何译入?或者说,你如何译得漂亮?
许多译者一开口就是自己的外语有多厉害,在国外待了多少年,这就好比一个长跑运动员一出场就亮自己的左腿,炫耀它的结实和漂亮,但等到右腿亮相时,却只剩下空空的一截裤管一样。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又会不服气了:我上了那么多年学,自从一会说话说的便是中文,你说我不懂?又错了,你那叫识字,谈不上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素养。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文学,也包括历史、音乐、艺术、地理和艺术。翻译,你以为翻译的是文字,其实译的是你自己,是你的文化和修养。
两种语言的交际,前有作者和他所代表的文化,后有读者和他们所代表的市场,说白了就是在两个鸡蛋上跳舞,一只脚代表一种文化的积累和沉淀,那只脚上的功夫浅了都不行,虽说不会是一地的鸡毛,但至少一地的蛋黄和蛋壳是免不了的,那就叫做出乖丢丑。
此 外,身为图书译者,是不大可能和中介机构扯上什么关系的,都是单兵作战,因此沟通、谈判、议价等等都是必修课,这就要求你在为人处世方面须得有一定程度的练达才好。
练达,并不是世故,也不是虚伪,而是懂进退、明事理,是顺利完成一个能让彼此都感觉舒服的交易过程的保障,既不是虚张声势,也非任人宰割。
在这一过程当中,患得患失是大忌,千万别总觉得一旦接不下这单活儿,下面该怎么办,没有哪一位译者是因为拒绝一份不合适的工作而饿死的。因为,即便是每一份工作都不适合你,也跟你据不拒绝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而是说明你不适合这一行,趁早抽身为是。
文学翻译说高尚也高尚,说现实也现实,个人的建议是从高尚处着眼,从现实处入手,但凡开口就淡理想、情怀的,你赶紧绕着走--因为很简单,你单薄的生活背负不起对方的"高尚"理想,你没必要为任何人的理想买单
一、 老实的屁股
这一点我感受最深,所以将它放在最前面。文学翻译并不是单靠兴趣或一时的福至心灵所能完成的(尽管这两点也很重要),一本书动辄十几二十几万字(我译过的字数最多的一册为29.5万字),即便是字数较少的低年龄层读本,好歹也有三五万字(如《棚车少年》),并不像是你兴致来了,发一篇博文,写一条说说那么简单。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天有效的工作时间必须至少保证在六个半小时:早八点至十一点半,下午两点至五点。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有效工作时间,您就别跟我说您是早六点出门晚八点归家的啦,这和您那个时间概念真不一样。说句直白一点的话,一般上班族,平均下来一天能保证三到四小时的有效工作已经算是自制力非常强的了,不信你想想,在您上班的时候,有多少时间用在了刷朋友圈、看新闻、上厕所、抽烟、发呆或者是应付那些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上的?
所谓有效的工作时间,即将每天的工作任务精确到每小时、每刻钟甚至是每五分钟上,也就是说它类似于一个精密的齿轮,一环扣一环,每一个时间单位的工作状态,都会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所以你在整个有效工作时段内,都必须像一条绷紧的弹簧,稍有不慎,便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因此我在翻译时,最忌讳别人打扰,耽搁了一个小时,可能就毁了一个上午,甚至是一天。
书法讲究气韵的连贯,其实翻译同样也是,状态稍有变化,手底下出来的东西就是两种感觉,因此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时,一本书要么不开始,一旦开始,就必须一鼓作气做完。因为只有这样,你的译文当中才能有贯穿始终的"气",是否有着流畅的"气韵",有经验的译者一眼就能看出来。
当然,这种"气韵"并不是你屏住呼吸,鼓鼓小腹就能出来的,在于整个环境的搭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至少得保证安静;而内部环境,则要求你完全沉进所要翻译的内容当中去,搭建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架构,将目标内容在其中充分展开、演练和推导,让自己充分入戏。
而想要做到入戏,则不是两眼干瞪着原文就能完成的。就我个人来说,一本书拿到手里之后,至少要看三遍才能开始动手。真正开始翻译之后,每晚的九到十一点,必须是看书的时间,其目的,是将第二天要翻译的内容全都印到脑海中,即便是抛开原作,也能信手复制上七八成。这么说吧,这一遍看完后,必须做到相应内容的遣词造句基本完成,等到真正开始翻译时,不过就是查查一些生僻的内容而已。
好的译文,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
在官场上,"屁股决定脑袋"是一个地道的贬义词,但在翻译当中,则是你必须奉行的原则之一。你的屁股在何处,脑袋就会在哪里。先保证屁股不出戏,脑袋方才能入戏。因此,非周末不喝酒、不聚会也就成了我的原则之一;而且,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锻炼也是必须进行的项目,哪怕是刮风下雨,变着法儿也得完成。翻译的气场一旦形成,你便只是一个道具,但你并非机器,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份昂扬的斗志,也是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翻译工作当中坚持下去的不二法宝。
二、 几分天赋
文学翻译确实是一个讲究天赋的行业,因为天赋,决定了你看到一个句子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这直接决定了你的格局。
举个例子,比如"lonely"这个词,字面意思为孤单、孤独,但一个有天赋的人会进而想到"孤寂""落寞",甚或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意思虽然大致相同,但境界却是云泥之别。
再比如一个场景描写,在天赋较低的人眼里只会是一个个长长的从句、似是而非的单词,但在有天赋的人眼里看来却全是画面,耳中听来全是声音,在舌根徘徊的是味道,鼻端沁入的味道,指尖触到的是触觉所能带来的感受。
此时,文字不再是文字,是翻译的境界,是乐趣。
另外,天赋也就等同于选择权。翻译不外乎转换,一个目标朝着另外一个目标的转换,也就是用你手里的东西,去换作者的东西。
这就好比是做买卖,面对的是一座金山,你至少得有一座银山,才具有交易的基础。当然,至于怎么换,这里边当然会存在手段和策略的差异,但如果你手头没货,你就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翻译也好比用兵,译者从来都是两线作战(必须同时面对作者和读者),有多少钱粮兵马可用,完全取决于你手头有多少选择权。天下原本就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争,所有的以少胜多,胜的都是智力和天赋,因此少的都不一定少,多的也不一定就多。
天赋,是纵横恣意的根本,是挥洒自如的豪迈。没有天赋,翻译就是苦,是厄。
三、 几根傲骨
译者不得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傲气源于无知,源于荒诞的欲望,而傲骨则出于自信,发于积累。
有傲气者,大抵会觉得老子的译本天下第一,其他译本皆不入我眼,殊不知翻译原本就是一种动态的交锋--语言在变、文化背景在变、作者在变、译者在变、读者在变--这世上根本就不存最好的译本之说。
这么说吧,一个作者,写了一部著作,呕心沥血,一日出版,无不欣欣然,可回头细看,又有几人不会留言遗憾?不会觉得"哎呀,当时要这么这么着就好啦"?或者,"呀!当时我是怎么想到这个句子的"?也就是说,一个作者对于自己的著作,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兴许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你作为一名译者,所做的解读也不过就是一家、一时之言,又何来最佳之说?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虽然是一句千古流传的车轱辘话,但至少告诫你,不可托大。
更何况,一名成长中的译者,过了一段时间后,回头再看自己之前的译作,大多会发现诸多的不如意,又哪来的自得自满?
再说读者,所谓一千个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用我说破了吧?
而傲骨,代表的则是一份底气:每接到一本书,都必定能做好;每译完一本书,都必定已尽了全力,绝无敷衍、勉强之嫌。
傲气,是一种无知的放任,其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而傲骨,则代表的是一种兢兢业业的进取和一份尽力而为之后的淡然。
此外,有了傲骨,你也就有了拒绝的勇气,有了受之的坦然。
四、 几分练达
此练达既包含文化的练达,也包括为人处世的练达。
文化的练达,实为翻译之根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际,哪种语言弱了,都成不了事,而且还是短板效应。懂外语即可以翻译,其实是天大的误会。懂外语(译出语)仅仅是其中一项技能,中文(译入语)不懂,你如何译入?或者说,你如何译得漂亮?
许多译者一开口就是自己的外语有多厉害,在国外待了多少年,这就好比一个长跑运动员一出场就亮自己的左腿,炫耀它的结实和漂亮,但等到右腿亮相时,却只剩下空空的一截裤管一样。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又会不服气了:我上了那么多年学,自从一会说话说的便是中文,你说我不懂?又错了,你那叫识字,谈不上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素养。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文学,也包括历史、音乐、艺术、地理和艺术。翻译,你以为翻译的是文字,其实译的是你自己,是你的文化和修养。
两种语言的交际,前有作者和他所代表的文化,后有读者和他们所代表的市场,说白了就是在两个鸡蛋上跳舞,一只脚代表一种文化的积累和沉淀,那只脚上的功夫浅了都不行,虽说不会是一地的鸡毛,但至少一地的蛋黄和蛋壳是免不了的,那就叫做出乖丢丑。
此 外,身为图书译者,是不大可能和中介机构扯上什么关系的,都是单兵作战,因此沟通、谈判、议价等等都是必修课,这就要求你在为人处世方面须得有一定程度的练达才好。
练达,并不是世故,也不是虚伪,而是懂进退、明事理,是顺利完成一个能让彼此都感觉舒服的交易过程的保障,既不是虚张声势,也非任人宰割。
在这一过程当中,患得患失是大忌,千万别总觉得一旦接不下这单活儿,下面该怎么办,没有哪一位译者是因为拒绝一份不合适的工作而饿死的。因为,即便是每一份工作都不适合你,也跟你据不拒绝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而是说明你不适合这一行,趁早抽身为是。
文学翻译说高尚也高尚,说现实也现实,个人的建议是从高尚处着眼,从现实处入手,但凡开口就淡理想、情怀的,你赶紧绕着走--因为很简单,你单薄的生活背负不起对方的"高尚"理想,你没必要为任何人的理想买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