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化观点讨论“人类认知”
自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起,人类开始尝试从进化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至今160年的时间过去了,人类通过进化论的根基去融合多个学科,衍生出进化论在各个领域的成果。今天,我想讲的即是其中之一,即从进化论到心理学到人类的认知机制,通过这160年间的3本经典著作去分享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 这3本书,分别是:《梦的解析》《自私的基因》《进化心理学》。这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的3个阶段,为什么说这是“螺旋上升”呢? 首先这3本书初次出版的时间都间隔了几十年,是人类这段时间里人类的沉淀;其次,《梦的解析》讲了大量“性”的理论,非常暗黑,而《自私的基因》却把人们拉回来,告诉人们“性”不重要,并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最后《进化心理学》既承载了前人的积淀,也通过实验和数据去验证并再次强调进化适应器对人类心理和认知的影响。 下面,我们介绍下这几本书详细的观点。 1、《梦的解析》 据说上世纪改变世界的3个犹太人,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而最后一位,弗洛伊德,他的成名作即《梦的解析》,而弗洛伊德也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的分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人类正常能够感知到的部分;潜意识是人类正常无法觉知的部分,但却是内在意识中作为驱动的意识。就像水面上的冰山,意识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是潜藏在海底的部分。 而潜意识很多就与性相关,俄狄浦斯情结即童年时期的恋母情结、弑父情结,长大后如果人类内心的力比多没有得到释放,就会压抑着巨大的能量去寻求释放。 当我在高中读这本书的时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内心都非常痛苦,对人性很失望。我经常在思考却没有结论,既不愿意相信这个理论,却又没有找到能够反驳这个理论的依据。直到后来对进化意义理解多了,才最终释然,我引用后人对弗洛伊德这个评价:“弗洛伊德让我们完成了对人类心理中对‘性’的启蒙,让我们领略到以前从未涉足的世界,但却矫枉过正。“ 2、《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道金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演化生物学家,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这本书主要的理论是:基因进化 → meme/觅母/文化进化 → 机器进化。什么是meme进化呢?例如,上世纪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依然有野蛮人存在。这些没有经过教化的社会,纯粹基因决定了他们的能力,但我们不同,我们出生后继续经历文化进化(像掌握沟通、社会机制、掌握社会分工的本领),这样我们的能力就比野蛮人强很多很多了。他们进化只发生在胚胎阶段的染色体缠绕,而我们出生之后还在继续经历文化的进化,同时,前人的知识沉淀了,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前进,从而我们的能力更强大。 (1)meme进化的序曲: 10万年前,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走向亚欧大陆。而与此伴随的,是智人把原来生活在欧洲亚寒带的更为强壮的尼安德特人灭种。现代欧洲人的基因中,仍然有非常少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科学家推测当时发生了人种之间的屠杀,但是极少的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共同繁衍了下来。对于这次灭绝,科学家的假说很多,分别是:智商低下、沟通障碍。智商低下:是基因层面的,但是沟通障碍,就是文化进化落后了。由此,人类开始了即将历时10万年的文化进化征程。 (2)meme进化的强音 时间来到2200年前,中国正走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走入秦王朝大一统的时代,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6国的钱币,更名“秦半两”。与此同时的西方国家中,正是思想启蒙的时期,涌现删除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基督教出现。 文化进化展现出其最炫目的光华。比如说,律法,定义了社会人行为的边界,使得每个社会人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防备敌人,从而能用更多的时间去发展精细化的技能。又比如说,钱币,创造出虚拟的金融世界,遵循虚拟规则的人类得以超越物理世界,延展了客观世界的边界。大家开始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人脑中虚拟的规则,那么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的边界将极大,不利于细化的分工,从而不利于促进文明的前进。 (3)meme进化的尾声 100年前,意识形态冲突、宗教理念(什叶派/逊尼派,新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东西方文明,文明与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所言,“全球政治格局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不同的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地共处。” 为什么说到了meme进化的尾声呢?因为人类即将进入机器进化时代,从智人走向神人。 文化进化仍然受到约束,例如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花大量的时间重复学习父辈掌握过的知识,这是极大的浪费,另外,我们语言沟通的效率非常低,按照信息论的概念,我们每分钟交流的熵非常低。这些都是基因和文化进化所不能解决的。而此时,我们需要进行机器进化。肉体人类的缺点表现在:1、知识积累:父辈的传承;2、信息的交互慢:课堂;3、周边消耗:吃饭,但是机器不需要吃饭。然而,未来可预期通过机器手段将人类智商瞬间提升到10000。据说爱因斯坦的智商不过200,普通人智商110,差距已经这么大了,而智商10000的神人视普通人,应该犹如普通人看小猫小狗吧。另外,正如《三体》中的云天明,在三体世界中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复原。这与凯文凯利的机器永生、道金斯的meme永生,是同个推理。 肉体腐朽,信息永生。人类迎来新一轮进化。 3、《进化心理学》 作者是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是进化心理学最知名的人物之一。进化心理学最核心的理论是适应期理论,这里介绍几个很好玩的实例。 各位觉得人为什么会感觉到疼痛呢?身怀绝技“金钟罩铁布衫”少林寺高僧不是更能打吗?进化理论认为,痛感天然地驱使你远离损害你身体的伤害源,试想下,假设一个无痛感原始人采摘一个带刺的野果,被刺扎得流血了还继续采摘,这样的人终将会因为失血过多或者伤口感染而死去,这样的人是没有进化优势的。 为什么会有妊娠反应呢?孕妇为什么会感到恶心想吐呢?后来研究表明,诱发妊娠反应的食物,通常是对腹中婴儿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虽然对成人无害,但对婴儿有害,进化压力,或者说妊娠适应器,推动了人类产生妊娠反应。 为什么人类会自杀呢?自杀不就让人无法繁衍基因吗?据研究说明,当人觉得自己存在会让身边具有相同基因的人的生存受到损害时,人才更容易自杀。所以一个解释是这样的:因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具有自己体内50%的基因,如果自杀能让这50%的基因更好地存活下去,对于基因而言是有利的。 另外,男性的嫉妒心理成因、女性的诽谤心理成因,前者出于抚养一个不含自身基因的子女的损害,后者的诽谤对象更倾向女性、诽谤方式通常更喜欢指向不贞洁,都是出于进化的适应器。 进化心理学有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即是:希望成为心理学分支中的“元理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都是解释现象的,而进化心理学是解释现象底层的成因的。这样的说法也许夸张了,但想引用一位教授的评价来评价:“在对人的研究中,如果想要对人类经验的某些主要领域——比如美、母性、亲属关系、道德、合作、性行为、攻击性——进行解释,那么只有进化心理学才能提供比较连贯的理论。” 分享了以上3本书,介绍了认知机制的发展后,说下自己的一些随想。 随想1:对美的感知不真实。 传统对于美感的定义来说,觉得美是一种非实用的东西、或者仅仅是精神实用的,但它肯定不是客观实用的。然而,我们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并不是这样。比如,调查发现腰臀比是0.7的女性最受男性欢迎,而这个比例的女性生殖能力最强。再比如,我们喜欢的色彩和景象往往是自然界存在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例如人类厌恶蛇、树林燃烧的黑烟)。此外,美学上所公认的规范(如简洁性、一致性、对称性)都存在实用主义的解释方式。例如Muji的风格很简约,使人的心理很放松。可以这样解释:即人类大脑感知到的信息很少的时候,比较安全,不会感觉到紧张,等等。这些都可以找到进化理论的依据或心理成因。 那么,如果说对美的感知是进化而来的,是具有实用性的,那么美是否就不是客观的呢?换个说法,美感的感知,也许只是人类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 随想2:这个世界不真实。 1、三维世界。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三维的世界?我们的眼睛接收的光是一个二维平面的、视网膜也是二维平面的,但是我们看到了三维的世界图景,为什么呢?因为: (1)大脑修正了画面。 (2)我们通过大脑的想象去还原世界,但是大脑是懒惰的,大脑只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机制去还原“进化意义上有用”的世界模型。 正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世界可以有效解释世界,但是在微观光速领域却无法解释,需要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去解释,不是说牛顿力学是错的,而是牛顿力学是我们可以理解的简单模型而已。我们看到的东西,仅仅是视觉接收到的二维缩影信息的一个简单还原而已。就是说,世界是视觉+想象构建出来的一个比较实用的模型而已。 当我们去看墙角时,墙角的阴影让我们的视觉系统判断这是一个凹进去的空间,色彩的晦明变化让我们区分了这个世界的三维构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附了下面2个图,其中第一个图因为视觉的阴影,让人产生了错觉,以为途中人飞了起来;第二个图中,只要掩盖了阴影,马上不觉得这个人飞了起来。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明,我们不是被阴影骗了,而是我们进化而来的感知系统对客观世界做了加工,而这些加工是消无声息,难以觉察的。正是客观世界的光与影,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


2、色彩。 可见光频率范围:4.2*10^14 – 7.8*10^14 Hz,非常窄。可见光频谱外的世界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猫可以看到红外线的世界(波长即色彩,那可见光之外的电磁波是什么颜色呢?如果猫可以看到红外线,猫看到的是什么色彩呢?),如果物体反射出其它频率的光线时,会是什么颜色呢?根据细胞组织学,人的晶状体中,包含了3类锥状细胞:红锥状细胞、绿锥状细胞、蓝锥状细胞。所以我们感知到了3基色组成的色彩世界。除了这3种颜色外的其它色彩,都是人类3类锥状细胞组合而成的。即是说,我们看到的紫色是拼起来的,黄色是拼起来的,橙色也是拼起来的。 不同的生物对同一频率光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说,夜视动物(老鼠等)基本没有锥状细胞,那么他们无法分辨色相(光的频率),只能分辨亮度(光的强度),所以看到的是黑白世界。又比如,据说螳螂虾有12种锥状细胞,那么它们大概就可以区分红绿合成的“黄色”和单一频率的黄色。我不知道螳螂虾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是它们可以看见更丰富更绚烂的色彩。 除了频谱极窄的可见光,非可见光部分的色彩(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我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但一定比我们看到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我们看到的色彩不真实。 真实物理世界没有色彩,只有频率。

3、世界的维度。 量子物理中的超弦理论和随后的M理论指出,世界是11维的,10位空间维+1维时间维。我们觉知到的维度也是不客观的,我们觉知到的世界是不客观的。 人类的感知是由于进化而来,那么世界是人类所“解释”的,而非世界本身。色彩是人类为了某种进化意义上的目的而产生的幻觉。 我们的大脑欺骗了我们三十年了,视觉看到的东西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视觉成像、记忆中,“脑补”了非常大量的信息,是进化成的感觉系统。 或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宇宙的一个侧面。 或许,这个世界是所有人类的集体幻觉,只是恰巧因为我们有相同的进化历程,所以恰巧我们的幻觉是相同的而已。 随想3:人类本身就是机器人。 既然时空不真实、感知不真实,那么我们是真实的吗?人类认知即经验积累后,不断重塑、类比,神经连接的强度和密度即智商与认知。我感知到我活着?我感知到我在作出判断?假设我在这里,神经元接收到外人特意给我的电刺激,让我感觉到很开心,让我感觉到我在吃美味佳肴,我确实有了这样的感知,那么我真的在吃美味佳肴吗?还是说这只是电信号?如果某个人死了,他又是怎样呢?如果还有大脑,给大脑感知到高兴的刺激、感受到仿真的输入和输出。 我们看的东西都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一个研究这样说:媒体可以塑造一个社会的认知,你所认知到的自以为是自由思考结果的东西,不过是媒体影响了思维的结果。换言之,自由意志本身就是输入人类的经验所产生的类比。 在这个因果律的宇宙中,我们既是这个宇宙演进中的“果”,也是下一时刻的“因”,但我们是无意识的。我们的经历和基因,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主观意识和自由意志,而同时我们的经历也是国家意志可以去塑造的。“生活”是面临一些刺激输入,输出进一步推动“生活”,历史的经验和认知业务也许就是人的思维本身,人也许没有“自由意志”。 客观存在很可笑,物质很可笑,主观意识也很可笑。某种程度而言,人类是机器人。 最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同,抑或抗拒,或许每个人对以上见解不同。因为写下本文的根源是公司的内部分享,考虑不同的受众,当时摘引两段话,给了两个不同的结尾。 结尾1:我们人类对于世界的主观认识、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否太过高傲、太过主观武断,“人在生物界中的独特性和超越性似乎成为了某种学术底线;人的终极价值,仿佛必须建立在独一无二和不可解释上,无怪乎有人将进化论看作是第二次哥白尼革命。而从这一意义上讲,在《物种起源》出版160多年后的今天,这场革命还远未完成。” 结尾2:也许,我们也可以认知得轻松一点,“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在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这种利他主义在自然界里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我们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但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最终,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自私的是基因,崇高的是人类。” 思维纯粹只是思维,但不涉及价值判断。 不管最后你相信了哪个结尾,也不管你觉得哪一方是正确错误。也许思维本身无法验证对错,但是希望思考的过程或其中某一两处思绪的闪光点,能给各位带来一点思考或者启发。
我整理了这3本书在京东上链接,希望大家喜欢:
书籍1:《梦的解析》
书籍2:《自私的基因》
书籍3:《进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