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盛宴 – 印象派
印象派与我们
最近在奥赛和小皇宫看了不少的印象派的画,为冬日阴雨连绵的巴黎增添了一份阳光和温暖,看到画作让人不禁期待夏日的清凉、草地和短裙。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以细微可见的笔触、开放格局的构图、室外自然景观为特点,抓住光影变化下景观的不同特点是印象派开创的全新绘图手法。描述的内容以室外自然景色、市井娱乐生活以及人像为主。
我是看不懂古典主义的画的,所以卢浮宫对我而言仅仅是旅游景点,来个亲戚朋友带着去一趟卢浮宫,看看宏伟的法国小哥哥小姐姐的裸体雕塑,还有各种带着翅膀的小天使、粉嫩的裸体女人的画像,还有欧洲古代贵族精致奢侈的生活,然而画作的历史意义和背景全然不知,想拜读《极简欧洲史》最后也不了了之,不得不承认我就是一俗人。
还有现代艺术,无论是毕加索的抽象主义、马蒂斯的野兽派还是现代艺术中的行为主义,我一概看的云里雾里。我认为要能欣赏抽象派的画,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要有充沛的情绪,去体会画作背后的愤怒、嘲讽或者悲伤,而这些情感的聚集大多源于丰富的阅历和对生活比较深刻的认识,而这些我还不具备,欣赏不了。
我觉得印象派其实欧洲绘画中最容易欣赏的,内容以花花草草、吃吃喝喝为主(为此印象派饱受学院派的诟病,认为印象派的画作太俗不登大雅之堂),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画作的社会背景也比较容易理解;唯一可能就需要多调动下情绪,体会一下画家当时的主观情绪。
作为一个外行人,我大多情况下是看热闹,看不出什么门道,不要提什么笔触的运用、色彩、远近、构图。看了这么多印象派的画,我看唯一就内容我能说出点东西了。
19世纪70、80年代的法国
印象派起源于法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到拿破仑政权被推翻,到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民主政治,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整体上那个时候的巴黎处于不停的动荡和变革时代。
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出现了很多类似我们这样的劳动人民、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城市逐渐发展壮大,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和平民化 – 野餐、社交、饮酒、跳舞等。社会等级被打破,画家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社会变化,开始在画作中给普通的劳动人民或者市井小生活更多的描绘。与此同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使得日本的浮世绘画作流入欧洲,无论在描绘的内容还是笔触、色彩、构图方面,都给了法国印象派很大的影响。
比如古典主义是这样的调性,不懂背景知识的我走马观花看一圈感觉哪一幅都一样,脑子里剩不下什么,只想去吃烤鱼:


而印象派的描绘的市井生活是这样的,看来我还是喜欢比较接地气的事情:

这幅是Édouard Manet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色彩鲜亮、描绘了一顿日常野餐:两名身着华贵的绅士在侃侃而谈,身边的两名裸女一个在倾听,一个在后面戏水,虽美女在旁,两名男子仍然目不转睛。当然当时社会还没开放至此,女性还是穿衣服的,这里的裸女现在其实有很多种解读的方式,可以说裸女是打破古典主义和人性光辉的代表,也有的说法认为这反应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男性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尤其是资产阶级,有大笔金钱,挥霍无度,女性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品。

这幅是Pierre-Auguste Renoir的《红磨坊街的舞会》,著名在于光和影的结合,画面前端坐在椅子上的男性后背的斑驳是阳光透过树叶射进来的,同时仔细看画面后端的树上还悬挂着霓虹灯,这幅画被后人称为是人造光和自然光的完美结合;其次这幅画其实也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穿搭,红磨坊街是当时巴黎的三里屯,来这里聚会的人穿搭都代表当时的潮流,比如男性的黑色高帽和黄色草帽,女性的choker和纯色和条纹高腰长裙等,其实研究起来还蛮有意思。

还有这幅,是Claude Monet的《The Turkeys》,光影的敏锐捕捉就不用说了。我觉得这幅画不一样,非常可爱宁静,画面重点不是裸体美女、贵族小哥,不是雪、河流、天空、麦田等常见的景观,而是一群公鸡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能捕捉到这个画面的老头真的是太可爱了!
Edgar Degas
Edgar Degas是印象派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的画不同于莫奈、梵高、马奈等人的画作,Degas对人像的描绘十分执着,尤其是对芭蕾舞演员。他说“Dance is an art of movements, of those that can be voluntary.[…]Our limbs can perform a suite of figures which are linked one to the other, and whose frequency induces a form of exhilaration ranging from languor to delirium, from a sort of hypnotic abandonment to a sort of frenzy. The state of dance is created.”

我这个人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看复杂的画看不懂,只能看点花花草草,感叹几句真美啊,人像画我就更不爱看了,也不知道这画的人是谁,也不知道他和我有什么关系,两人双目对视,互不认识,还是走开了。但是我特别喜欢看Degas的芭蕾舞小女孩们,一个个在画像中就非常有活力的样子,神情也很生动,很讨喜。比如这幅代表作《舞蹈课》:

画中展示了当时巴黎的一个典型的芭蕾舞课堂,教室中间站的那位应该是tutor,芭蕾舞小女孩们一个个围在旁边,有的可能刚刚练完,显得有些疲惫;有的正在准备,可能下一个就是她了;画面中间那个系深蓝色ribbon的小女孩已经站好了四位脚,准备开始表演了。
画中的小女孩们都非常放松,似乎都没有注意到画家在一旁画他们。其实Degas作为文艺青年,也是一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他首创使用拍照的方式来记录下绘画内容,回去照着照片画画,主要为了保持当时场景的生动性和自然的状态。
而且,可以看到这堂芭蕾舞课程中,全部都是小女孩在训练,但是我们平常在芭蕾舞台上都会看到男演员,为什么他们没有出现在这个课堂里呢?因为当时的芭蕾舞课堂确实是男女分开上课的,男性被认为是力量较强,承担的舞蹈动作也比较剧烈,在舞台上是主要的地位,而女性一般都是舞台上的配角。但现在早已不是这样了。
最后,其实也可以看到当时的训练其实是很辛苦的,芭蕾舞演员的培养其实从小孩子4-5岁时就开始了。而且仔细看画面前端系绿色ribbon的小女孩的鞋,看上去非常柔软,都是丝绸质地的,和现在的前面有硬板的芭蕾舞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时的演员是真的站立在脚趾上,非常辛苦。
令我觉得更加有意思的是,潮流轮流转,200年前就已经流行的choker现在又开始流行起来了。
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说“Paris est une Fete. Si vous avez de la chance de vivre à Paris quand vous êtes jeune, alors n'importe où vous irez après, Paris sera toujours avec vous, car Paris est un festin mobile,”(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无论以后你去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想起了多年前在北大宿舍里窝着看《Paris in the midnight》和《Paris, je t’aime》,想想现在来巴黎已经快3年了,时光荏苒,然而在巴黎的回忆确是挥之不去。对巴黎这个城市、巴黎人和法国文化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趁这在巴黎的最后2个月,多看看多、听听、写写吧。
我想,200年前的黄金时代的巴黎应该比我能想象到的,更繁华,更有趣,更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