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死亡通知单》有感
一直钟情于美剧的我,对国产剧从来都是嗤之以鼻,更不会去看被拍成电视剧的国产书籍。当朋友介绍这部书时, 我也是抱着一种排斥的心情,根本不打算去翻看。还好朋友抓住了我喜欢悬疑刺激的心态,用自己阅读过的感受“打动“了我。
看第一章时就被书中的剧情深深的吸引。先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警察开始追查十八年前的案子,接着被嫌疑人杀死,引出了书中的男主角(刑警队队长)一号,接着随着每一个人物的出现开始引出当时的历史与发生的事件。书的开头有一种《达芬奇密码》的感觉,之后的叙述却完全符合中国作者的风格和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如没有西方书籍中类似哲学的探讨或思辨式的思考,只有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感慨和经历的反思。每一个人物的面部描写非常细腻,用这一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全篇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语描写。情节更是跌但起伏,没有牵强的局面,任何人物的改变和剧情的发展,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有一种道家“无为而有为”的赶脚。
全书有一个重点也是我很想与看过本书的朋友探讨的一点,就是如果Eumenides不去伤害任何无辜(比如警察),那你是否会愿意用他的存在来伸张正义。有一部人物设定与此相关的美剧叫《嗜血法医》,感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看一看。
我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作者的名气而爱上他,却会因为他其中的一部作品而爱上他所有的作品。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看《万物生长》时,对冯唐的迷恋,几乎在kindle上下载了他所有的书籍,结果在看完《18岁给我一个姑娘》《活着活着就老了》这两本书以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如果说《万有引力》里,一个男人对性的所有感觉都描写的真实而不做作,那么他剩下的作品在我看来,却不断用这一话题重复,吸引着年轻的读者,利用他们对爱与性充满猎奇的心态,来铺开一本书。
这也导致了我在看完《死亡通知单》后,不再敢去看周浩晖老师的作品。还记得看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解忧杂货铺》时自己充满了激情与好奇,然后一口气看完了他所有知名的悬疑小说。看完后也许只是图一时的刺激,并没有对任何一本书做具体的分析与思考,导致现只知书名,却忘记了书中的内容,甚至主角。让人有一种一个作者如果写书的风格永远一成不变,那看一本他的成名作就不必要再去研读其他作品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思维可能比较混乱,所以这也就是杂感而已了。
看第一章时就被书中的剧情深深的吸引。先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警察开始追查十八年前的案子,接着被嫌疑人杀死,引出了书中的男主角(刑警队队长)一号,接着随着每一个人物的出现开始引出当时的历史与发生的事件。书的开头有一种《达芬奇密码》的感觉,之后的叙述却完全符合中国作者的风格和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如没有西方书籍中类似哲学的探讨或思辨式的思考,只有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感慨和经历的反思。每一个人物的面部描写非常细腻,用这一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全篇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语描写。情节更是跌但起伏,没有牵强的局面,任何人物的改变和剧情的发展,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有一种道家“无为而有为”的赶脚。
全书有一个重点也是我很想与看过本书的朋友探讨的一点,就是如果Eumenides不去伤害任何无辜(比如警察),那你是否会愿意用他的存在来伸张正义。有一部人物设定与此相关的美剧叫《嗜血法医》,感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看一看。
我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作者的名气而爱上他,却会因为他其中的一部作品而爱上他所有的作品。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看《万物生长》时,对冯唐的迷恋,几乎在kindle上下载了他所有的书籍,结果在看完《18岁给我一个姑娘》《活着活着就老了》这两本书以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如果说《万有引力》里,一个男人对性的所有感觉都描写的真实而不做作,那么他剩下的作品在我看来,却不断用这一话题重复,吸引着年轻的读者,利用他们对爱与性充满猎奇的心态,来铺开一本书。
这也导致了我在看完《死亡通知单》后,不再敢去看周浩晖老师的作品。还记得看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解忧杂货铺》时自己充满了激情与好奇,然后一口气看完了他所有知名的悬疑小说。看完后也许只是图一时的刺激,并没有对任何一本书做具体的分析与思考,导致现只知书名,却忘记了书中的内容,甚至主角。让人有一种一个作者如果写书的风格永远一成不变,那看一本他的成名作就不必要再去研读其他作品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思维可能比较混乱,所以这也就是杂感而已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