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平等吗?生态学家的视角

在佛教文化中,流行“众生皆平等”一说。佛教强调所有生物的法理是平等的,后被人们逐渐理解成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特别是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众生皆平等”的观念对后世影响至深,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佛教众生平等的观点,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也产生了影响,赋予了现代人尊重生命,呵护自然万物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传统的生态伦理观点对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直到如今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在道家文化中,讲究博爱,顺应自然。道家讲“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生命之间没有贵贱和等级之分,应该都是一样的。特别是庄子的“齐物”思想,直接说出了自然不分彼此的看法。即便微不足道的“蝼蚁”、“梯稗”,甚至连没有生命的“瓦甓、屎溺”等在自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观,被后世同样所敬仰,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慧源泉。
当代环境主义中兴起的的生态学哲学--深生态学(Deep Ecology)在基于大量的物种记录,生态系统研究,以及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很多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生命物种平等”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人类应该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每个物种与人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不应该被过渡利用、破坏和污染而灭亡。生态哲学中的生命物种平等观念,在某些层面与佛道等宗教哲学中的生命观念不谋而合。这种尊重生命的观念被世人广为接收,渊远流传。
然而,众生真的平等吗?在生态系统之中,真的每个物种都是一样的吗?它们的功能和作用真的都是一样的吗?

生态学家Bob Paine对物种是否平等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Bob Paine 开创性地将“控制”实验(kick-it-and-see ecology)的方法引入了生态学,把系统中特定的物种敲除,然后研究敲除后的生态反应,并最终提出了Keystone Species(关键物种)的新概念。Bob开创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关键物种的概念,对后来的生态学领域影响至深。关键物种概念认为,在生态系统中,有的物种就是发挥着重要功能,没有它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失衡或奔溃的风险。而其它一些有的物种则处于较为微弱的地位,敲除与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
关键物种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细细说一说。1963年,Bob在华盛顿的一片海滩开展了生态学实验。实验很简单,他们把海滩上的海星完全KO掉,然后监测整个海岸生态系统的情况。一年后,发现贻贝完全占据了整个海滩。之前的海帽、海葵、藤壶全被消失了。五彩缤纷,物种丰富的海岸生态系统,在海星消失之后,变成了单一的贻贝完全占据了。简单的实验得出了惊人的结论:生态系统中并非众生平等,有的物种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假如关键物种消失之后,不仅会引发系统失衡,而且会导致其它一些物种的消亡。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北美西海岸的海藻森林。如加州海岸中发育者非常茂盛的海藻森林,蔚为壮观,为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其特的是,历史上有的地方的海藻林竟然消失了,海底世界一片荒芜。为恢复海藻林,生态学家和环保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发现,原来海藻森林若想健康存在,必须得有海獭才行。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海獭被皮毛商人捕杀之后,海藻森林失去了最高级别的“控制”。海獭以海胆为食,海胆则吃海藻。当海獭被捕之后,海胆大量繁殖吃光了海藻,最终导致海藻森林变成不毛之地。其它生活在其间的鱼类、蟹类等等都没了生存空间,走向了消亡。毫无疑问,在海藻森林生态系统中,海獭的作用比其它一些物种要重要。
生态学家Bob Paine把生物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trophic cascades,汉语翻译为“营养级联效应”;他把海星和海獭这样扮演关键作用的物种称之为keystone species,即关键物种。海星和水獭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无疑比其它更大,而且通过营养级联效应发挥着重要功能。假如没它们的有效控制,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导致其他物种的灭亡。其它如河流系统里的河狸、北美森林里的狼、海洋生态系统的灰鲸等都属于关键物种。

现如今,关键物种这个词在生态学或环保领域已经成为经典,被写进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教科书。虽然很多人并未听过Bob Paine这个人,但一定听过关键物种、营养级联等这些著名的词语。Bob Paine从小就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后来不仅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生态学家,它还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导师,他指导了相当多的学生,在他的影响下相继开创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诸多方向。用自然杂志编辑的话就是,他开创了一个生态学王朝,并且彻底改变了生态学的研究角度和思考方法。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功能的大小,最主要是把这些生态学的研究成功,融入到传统的“众生平等”的传统知识中来,以便做到知识的共通,增进自然保护工作。平时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互怼,谈论物种的价值,甚至相互谩骂。其中不乏自然相专业人士。虽然读书时肯定都学过关键物种、生态级联等术语,但遗憾中国生态学家几乎没有研究出什么经典的中国案例或中国故事,人们自然也极其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保护价值。当我们在讨论保护的时候,我们自然难以将很多重要的生态学概念传给决策者、领导和公众,保护自然也就缺乏思考的角度和工作的深度,甚至陷入了“保护这种东西有什么意义”的无休止争论之中。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每个物种都有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但有的物种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有的物种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没了他们系统就会崩溃,没了他们其他物种也得跟着完蛋。反之,关键物种保护好了,其他物种则跟着受益。即便在生态系统里,有的物种就是“老大”,它能通过我们所不知道的复杂关系网,罩着其它“小弟”。自然系统也有“英雄”和“人物”(关键种),这一点似乎和人类社会是有几分相似的。 人类自然也需要成为关键物种,通过聪明的设计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和“众生平等”。
参考文献 Yong E. Scientific families: Dynasty[J]. Nature, 2013, 493(7432):2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