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回顾,10部有意思的电影
应某网站之约评的2017十佳片,为避免榜单同质化,包括本年度奥系提名、豆瓣评分人数3W以上在内的热门均未列入。谈不上十佳,只是分享一下个人认为有意思的十部影片:
十、失物招领 Lou
标签:皮克斯、动画、短片
片越短,越难拍。这个校园霸凌小品创意十足,有趣暖心,难得的是角色弧还非常完整(联想今年BP两大热门,一个被吐槽人物过于扁平,一个被诟病前后转变强扭)。探照灯没搞定的事,跳跳灯做到了,而且,只用了短短6分多钟。
九、99号牢房内的博弈 Brawl in Cell Block 99
标签:美国、惊悚、犯罪、暴力美学
这类电影有多个名称:邪典,Cult Film, B movie, Grindhouse Film等等(在使用中概念时有交叉),它们通常低成本制作,崇尚激情和暴力,以低级趣味挑战所谓的高级趣味。观看它不太需要头脑的理性,而更需要胃口的彪悍。
话虽如此,本片制作水准仍然过关,文戏部分也颇为顺眼。情节和情绪铺陈呈递进式推进,越往后越刺激,爆发部分像脱缰野马般生猛劲爆。某些画面,即使对B级片来说,也算刚硬的了。
八、日常对话
标签:中国台湾、私电影、纪录片、同性
贵在真诚。影片围绕导演自己的母亲展开,同志母亲视点和底层叙述视角融合呈现,折射的社会议题广泛且高度敏感,看似毫无铅华却感人至深。片中同志母亲的形象显然迥异于《卡罗尔》式的优雅内敛,但独一无二,对以往许多影片中的女同和母亲角色都是种颠覆。
七、一日情人 L'amant d'un jour
标签: 法国、爱情、黑白
加瑞尔延续了新浪潮手法+法式浪漫的风格,以微距镜头抓到的生活原态般的黑白画面,探讨了肉体和精神的忠诚、女性性欲及隐藏的厄勒克特拉恋父情结,体现了对两性关系的洞察之力。影片的另一显著特色在于非常有趣的对称结构,比如开场两种听觉刺激、结尾两人位置互换、两个对应的女性形象(女儿和情人)等等,文本堪称精巧。
六、九三年夏天 Estiu 1993
标签:西班牙、自传体、家庭
2017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散点叙事年度佳作。导演一定非常幸运,只有极之幸运的人才会在一段创伤回忆中注入如此多的柔润温情。故事讲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手持摄影突出了纪实风格。情节看似简单闲散,情绪掌控却始终饱满,小女孩的可爱童趣和心理变化捕捉得异常真切,这是自波兰女导演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的《候鸟》之后最好的女童视角影片。
五、圣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标签:英国/爱尔兰/美国/希腊、恐怖
从未在任一影片中见过如此多的变焦,镜头不厌其烦地从全景缓缓推进,从近景慢慢拉远,不安感渐渐渗透。此外,经常把人物置身穹顶之下的广角、去表情化的对白、诡异的宗教配乐等,都令这个看似同态复仇的故事倍显惊悚离奇,视听语境比《龙虾》等前作更为纯熟。
在兰斯莫斯一向热衷的隐喻层面,也越发抽象含蓄,不复玩弄噱头的低幼,道行又高了,然而这仍然是一个残酷的暗黑寓言。
四、好时光 Good Time
标签:美国、犯罪
以一个犯罪故事剖析边缘人物,以一个逃难之旅玩味类型元素。片中哥俩玩到衰,片外哥俩玩到嗨,视听手法大胆醒目,大量夜景、迷幻电音、霓虹彩光、摇晃快切镜头,透满躁动、焦虑、恐慌和绝望。两个变焦长镜头骚得入骨(夜车航拍、囚车内不甘的哥哥和训练室茫然的弟弟面部特写切换)。影像风格很容易想到雷弗恩,但萨弗迪兄弟更注重整体节奏和观众情绪的把控,片尾两场戏的调度更是浓缩了整部戏的情感内核,令观众的代入感达到峰值。穷途末路,困兽犹斗,当结局早已注定,所有的挣扎努力不过是选择到达终点的方式。
三、鬼魅浮生 A Ghost Story
标签:美国、爱情、奇幻
从《好时光》躁动的节奏感,到本片刻意营造的静态感,都为传统电影模式注入了多种崭新的可能。前30分钟三个固定机位长镜头就先声夺人,床上温存、床单回魂、麻辣吃派,处处暗流涌动,大量固定长镜、静止画面、慢节奏彷如时间与空间的凝固和缓慢轮回。影片基调优美节制,又处处感伤感性。后半段多时空穿梭及结局床单崩落的设定则使得结构精巧,蕴意厚实。爱与生命,甚或鬼魅,都终将遁入虚无,时间洪荒里没有地老天荒。片中的告白至今仍不忍卒听:
“I'm waiting for someone.”
“Who?”
“I don't remember.”
二、食人录 Caniba
标签:法国、纪录片、人类学视角
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又一新颖视听力作。他们舍弃了对杀人食尸案件的还原,而把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年迈的佐川一政与兄弟的对话,来探究其既敏感脆弱又沉溺于感官享受的心理状态,原始背景音、浅焦摄影和焦点虚实的大特写纵贯全片。和前作《利维坦》大异其趣,主导权不再交给摄影机,而层层建构全方位切近描述对象。从纤毫毕现的表层观察,到心理学层面对基因和环境的深度挖掘(家庭录影),再到片尾首次移步户外结束,完成人类学视角的介入——有多少异类,他们疏离于人群,但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极端影像表述方式与极端题材若合一契。
一、方形 The Square
标签:瑞典/德国/法国/丹麦 、金棕榈、讽刺喜剧
本年度最具话题性、争议性、复杂性,也最值得玩味的影片之一,自戛纳以来获得的评价就非常两级,一方面固然招致某些影评人的差评,视与听、手册年度盘点时都不客气地给了它一个冷脸;另一方面,则溢美之词不断,拿到金棕榈、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顺利入围了奥外提名。
鲜明的作者风格,敏锐的社会学视角,轻松的调侃和自黑。。。个人年度最爱,也看好奥斯特伦德成为伯格曼之后又一张瑞典名片。
十、失物招领 Lou
标签:皮克斯、动画、短片
片越短,越难拍。这个校园霸凌小品创意十足,有趣暖心,难得的是角色弧还非常完整(联想今年BP两大热门,一个被吐槽人物过于扁平,一个被诟病前后转变强扭)。探照灯没搞定的事,跳跳灯做到了,而且,只用了短短6分多钟。
九、99号牢房内的博弈 Brawl in Cell Block 99
标签:美国、惊悚、犯罪、暴力美学
这类电影有多个名称:邪典,Cult Film, B movie, Grindhouse Film等等(在使用中概念时有交叉),它们通常低成本制作,崇尚激情和暴力,以低级趣味挑战所谓的高级趣味。观看它不太需要头脑的理性,而更需要胃口的彪悍。
话虽如此,本片制作水准仍然过关,文戏部分也颇为顺眼。情节和情绪铺陈呈递进式推进,越往后越刺激,爆发部分像脱缰野马般生猛劲爆。某些画面,即使对B级片来说,也算刚硬的了。
八、日常对话
标签:中国台湾、私电影、纪录片、同性
贵在真诚。影片围绕导演自己的母亲展开,同志母亲视点和底层叙述视角融合呈现,折射的社会议题广泛且高度敏感,看似毫无铅华却感人至深。片中同志母亲的形象显然迥异于《卡罗尔》式的优雅内敛,但独一无二,对以往许多影片中的女同和母亲角色都是种颠覆。
七、一日情人 L'amant d'un jour
标签: 法国、爱情、黑白
加瑞尔延续了新浪潮手法+法式浪漫的风格,以微距镜头抓到的生活原态般的黑白画面,探讨了肉体和精神的忠诚、女性性欲及隐藏的厄勒克特拉恋父情结,体现了对两性关系的洞察之力。影片的另一显著特色在于非常有趣的对称结构,比如开场两种听觉刺激、结尾两人位置互换、两个对应的女性形象(女儿和情人)等等,文本堪称精巧。
六、九三年夏天 Estiu 1993
标签:西班牙、自传体、家庭
2017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散点叙事年度佳作。导演一定非常幸运,只有极之幸运的人才会在一段创伤回忆中注入如此多的柔润温情。故事讲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手持摄影突出了纪实风格。情节看似简单闲散,情绪掌控却始终饱满,小女孩的可爱童趣和心理变化捕捉得异常真切,这是自波兰女导演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的《候鸟》之后最好的女童视角影片。
五、圣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标签:英国/爱尔兰/美国/希腊、恐怖
从未在任一影片中见过如此多的变焦,镜头不厌其烦地从全景缓缓推进,从近景慢慢拉远,不安感渐渐渗透。此外,经常把人物置身穹顶之下的广角、去表情化的对白、诡异的宗教配乐等,都令这个看似同态复仇的故事倍显惊悚离奇,视听语境比《龙虾》等前作更为纯熟。
在兰斯莫斯一向热衷的隐喻层面,也越发抽象含蓄,不复玩弄噱头的低幼,道行又高了,然而这仍然是一个残酷的暗黑寓言。
四、好时光 Good Time
标签:美国、犯罪
以一个犯罪故事剖析边缘人物,以一个逃难之旅玩味类型元素。片中哥俩玩到衰,片外哥俩玩到嗨,视听手法大胆醒目,大量夜景、迷幻电音、霓虹彩光、摇晃快切镜头,透满躁动、焦虑、恐慌和绝望。两个变焦长镜头骚得入骨(夜车航拍、囚车内不甘的哥哥和训练室茫然的弟弟面部特写切换)。影像风格很容易想到雷弗恩,但萨弗迪兄弟更注重整体节奏和观众情绪的把控,片尾两场戏的调度更是浓缩了整部戏的情感内核,令观众的代入感达到峰值。穷途末路,困兽犹斗,当结局早已注定,所有的挣扎努力不过是选择到达终点的方式。
三、鬼魅浮生 A Ghost Story
标签:美国、爱情、奇幻
从《好时光》躁动的节奏感,到本片刻意营造的静态感,都为传统电影模式注入了多种崭新的可能。前30分钟三个固定机位长镜头就先声夺人,床上温存、床单回魂、麻辣吃派,处处暗流涌动,大量固定长镜、静止画面、慢节奏彷如时间与空间的凝固和缓慢轮回。影片基调优美节制,又处处感伤感性。后半段多时空穿梭及结局床单崩落的设定则使得结构精巧,蕴意厚实。爱与生命,甚或鬼魅,都终将遁入虚无,时间洪荒里没有地老天荒。片中的告白至今仍不忍卒听:
“I'm waiting for someone.”
“Who?”
“I don't remember.”
二、食人录 Caniba
标签:法国、纪录片、人类学视角
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又一新颖视听力作。他们舍弃了对杀人食尸案件的还原,而把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年迈的佐川一政与兄弟的对话,来探究其既敏感脆弱又沉溺于感官享受的心理状态,原始背景音、浅焦摄影和焦点虚实的大特写纵贯全片。和前作《利维坦》大异其趣,主导权不再交给摄影机,而层层建构全方位切近描述对象。从纤毫毕现的表层观察,到心理学层面对基因和环境的深度挖掘(家庭录影),再到片尾首次移步户外结束,完成人类学视角的介入——有多少异类,他们疏离于人群,但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极端影像表述方式与极端题材若合一契。
一、方形 The Square
标签:瑞典/德国/法国/丹麦 、金棕榈、讽刺喜剧
本年度最具话题性、争议性、复杂性,也最值得玩味的影片之一,自戛纳以来获得的评价就非常两级,一方面固然招致某些影评人的差评,视与听、手册年度盘点时都不客气地给了它一个冷脸;另一方面,则溢美之词不断,拿到金棕榈、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顺利入围了奥外提名。
鲜明的作者风格,敏锐的社会学视角,轻松的调侃和自黑。。。个人年度最爱,也看好奥斯特伦德成为伯格曼之后又一张瑞典名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