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15本书帮你学会向内看

大家都知道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始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个神人,他是个致力于临床精神分析的医生。他不仅研究病人,也常常进行自我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就成了《梦的解析》。这书出版了以后,在当时形成了一股精神分析运动的风潮。今天呢,小编给大家推荐了15本精分好书,想要更深入了解精神分析的读者可以读一下。
下面推荐的这15本书可以帮你更深入了解精神分析。下面短评来自豆友~

1
@童俊:女性只有完成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母亲怀里分离,恋父,最终放弃恋父再回到母亲身边来,对母亲认同,发展女性气质,如此,她才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性感的、能够去爱的、既有母性也有女性气质的一个女人……对于如何认识女人,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女性,我强烈推荐阿琳的这部女性心理学巨著——《女性的力量》。它会刷新你的女性观,带给你关于女人的新的洞见。
推荐阅读:
2
@千江阅:不落俗套的人物传记小说,看了那么多弗洛伊德,这本才真正让我爱上他。不过既是小说,总有些艺术加工。一直没看到其他书上说的荣格因为老弗跟小姨子有一腿才离开他,不过小姨子终身未嫁跟他们在一起实不免引人遐想。但我更接受荣格是因学术分歧跟他分道扬镳,正如阿德勒。
推荐阅读:
3
@水秀乡:观察克莱茵的分析技巧,不禁想起温尼科特对于小猪猪的连续分析,两人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所有对儿童的精神分析都以性本能、性驱力为指向,对父母性行为的攻击欲望、对将要面世的弟妹的仇恨、对阉割的恐惧等等构成了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的主干。在分析中,他们要将这样的诠释清晰明白地告知孩子,由于要尽快获得儿童的接纳与认同,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消除阻抗,所以这样的告知相对于成人分析来讲,要来得更快更直抵核心。书中,克莱因提供了众多详尽的实操的案例,使得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窥见她对于儿童精神分析的实际工作,仅仅就这一点而言,本书已经具有了极为珍贵的参考价值。
推荐阅读:
4
@乡村土狼:当你遇见一个人,深入了解他的性格之后,在探究他性格形成的缘由中,很容易地会从他的环境着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学说指出,人的精神疾病和性格缺陷,多是童年时期造成的。克莱茵的《嫉羡与感恩》也是这一理论的发扬扩展,并对这个理论增加了她的理解和扩展。
成人具有成熟的心智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他与相处环境的互动形成的,包括嫉羡与感恩。探究这种心理的外在层面,可以去分析成人所处的环境;而追寻这种心理的起因,则可能要从他出生之后的那个环境和接触的第一个客体出发。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也在印证一个道理:凡事有因有果,追本溯源方得真知。
推荐阅读:
梅兰妮·克莱茵新书预告
5
@向北向北:独处有益,所以有些人会去追求它,比如练习冥想。当然,冥想也是无论开朗与否都能练习的。其实写日记也代表着允许自己独处,允许一种为了私密声音的私人工作。照例,写日记也不是安静型人的专利。一个人刷手机朋友圈和微博是独处吗?我觉得,即便那时候你也是一个人,却是同时在跟很多人对话,你的没有说出口的评论和观点扰乱着你的内在世界,这跟人数众多的聚会没有本质区别。但读书另当别论,那代表着你跟作者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所以,你看,我们真应该少刷朋友圈、多读点书吧。
“从人群中走出,自己找到自己。回到独处中,回到真我中,在别处的,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有幸独处而不孤独,那真是时间最好的礼物。”《穿越孤独》里的这句话也送给你,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人,愿你拥有丰富的安静。
推荐阅读:
6
@向北向北:当你能分清欲望和执着,亦不把欲望当做逃离现实的借口,那么,去爱,去尝试,别畏惧淋漓尽致。无论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自我成长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欲望将指引你到新世界,而沉溺和拒绝只能让你的生活带着遗憾归于沉寂。这当然很难,需要借由书中提到的欲望之道的四条原则长时间、不间断努力,但却是开阔生命的有益之举,这也是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
推荐阅读:
7
@武志红:读一位学者的传记,是一个很好的去魅过程——消除那些太过表面的理解。温尼科特是我非常喜欢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所以能够读到这样的专辑,我觉得非常荣幸。
@徐钧:这是一本很好的传记性作品,在叙事过程中也深刻地阐述了温尼科特的理论和临床的各方面。这本书值得向精神分析工作者、心理学家、心理学爱好者推荐。
推荐阅读:
8
@申荷永:作为“男人”,总是要外出“打猎”或“工作”的,甚至是不惜走得很远……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还要记得回家的路,还要克服回家途中的困难……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信心和责任……《父性》一书是关于父亲的心理学,也是一部关于父亲的当代启示录。
@李孟潮:《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定义了有效的“父亲功能”的七个方面:第一,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第二,花时间陪孩子;第三,养育孩子;第四,恰当地规训孩子;第五,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第六,保护和供养;第七,成为孩子的模范。
推荐阅读:
9
@九夜灯:对精神分析创始人最全面的精神分析著作。从各个角度深入辨析了弗洛伊德及其学说创立发展,刻画其有意识与无意识所展现出的内在动因,并由此提出一个被世人忽视的异常事实,既“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法、心理学理论,但却最终演变为精神分析运动”,在书中,弗洛姆描述到“在医学界从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转变成一场运动…由秘密委员会作为中心指导,不断清除异己,建立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性超级组织”,归根结底,是由创始人个性主导和其籍由改造人类达到改造世界的愿望牵引。这场运动的发展伴随着创始人及秘密委员会认定的分裂与背叛,展现了准政治特性和宗教信仰般的“七只戒指”守卫着被创始人理念束缚的科学理论。弗洛姆特别善于提出正确的矛盾点和疑问,然后一针见血的分析解剖,好像一个技艺精巧的外科手术医生为我们解析弗洛伊德的人物像。
推荐阅读:
10
@申荷永:在《发展与罪恶》中,作者走得很远,远至波斯,远至希腊,远至公元前……但是,仍然都是为了当下,仍然是为了普通或现实意义上的“发展与罪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发展的限制与界限。
没有限制的增长等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貌似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正面临危机,过度发展的危机。
@李孟潮:我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把众神抛到脑后,心中没有众神,则必然自封为神,而把阻扰我们发展的各种生物,都视为需要消灭的恶魔。
肇嘉说:“无视界限的征服已然成瘾,无视死亡的存在也成了生命导向的神经症……死亡在意识领域中被驱逐,并因此导致了所有限制性禁忌被摧毁……弗洛伊德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理解,他曾断言说,人类会把自己转换为代用的上帝。”
推荐阅读:
11
@红警苏红不懂爱:可以说,心理学的探讨,很多情况下与观望者的视角和立场有着很大的关系。《战争与和平》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身为俄罗斯人,把拿破仑描绘成一个小丑一样的凡夫俗子,竭尽讥讽之能事,而在法国作家雨果的笔下,如他的小说《悲惨世界》中,拿破仑却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我们中国对拿破仑的立场,也因为从五六十代对苏联史学的追随到接受西方历史学的嬗变,拿破仑的形象也实现了从小丑到英雄的转变,特别是拿破仑对中国的睡狮的预言,更使中国人对拿破仑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意味。由此看出,同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观看个体的扫描下,会呈现出完全对立而迥异的纹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对历史的心理学描述必然受制于作者的观看立场,使得作者对心理的探讨只能代表一家之言,显然与历史真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不管怎么说,能够从心理学这个维度,帮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层面,观看世界历史的细部与沟回,毕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更让我们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富有价值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不失为一本富有趣味性与新鲜感的心理学兼历史性双轨制著作。
推荐阅读:
12
@曾奇峰:文明进步的绝对标准是:我们比父辈懂得更多;我们的后代,一定比我们懂得更多。这不是抛弃,而是对智慧的积累的忠诚。当然也是感情上的忠诚,因为一代不如一代的结果,会使我们的祖先难以安息。
回到这本书的题目:对话的目的,就是要在千百年后,仍有对话,有更有趣、更大规模的对话。对话就是终极意义,它是所有存在的目的。
推荐阅读:
13
@缪绍疆: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也可能是最有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但和大众理解有差异的是,这种方式是反社交的,有着几乎最严格的规定,分析师和病人要杜绝任何可能的社交行为,在这种框架下,病人的内心得以展开,激情和幻想被允许其正当性。而这种严格的设置本身就有着施受虐的意义,因此长程精神分析一定会有施受虐的部分。分析师去体验,去容纳,也去限制,然后病人来学习这些。
福柯认为,精神分析是基督教忏悔实践的现代版。忏悔能够使个体获得解脱,重新和至高者和解,在精神分析中,个体在分析师的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激情和欲望,加以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分析师要能够在病人的激情中存活下来。但和牧师有神可以依托、可以信仰不同,分析师是在人文主义的背景下成长,他如何去探索人性的险峻幽暗,而又不被激情湮灭,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些参照。
推荐阅读:
14
@红警苏红不懂爱: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对西方文化的修正,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作者能够从全球文化的角度考量心理学的存在意义,思想角度已经相当博大了,这本书也是一本很不像心理学的著作,而是以心理学的角度去透视社会及全球文化的一本解析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中心理学的参与系数,从中更好地看清西方文化的心理本质与张力因子。
推荐阅读:
15
@水秀乡:成人的自以为是,或者冠冕堂皇的言辞,使得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咬犬道太生活中的完全“禁止”,无嘴太郎长达三年半的沉默,事实上都取决于“他们内心是否拥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小红帽庭子,她的内心对于父母形象的认知与父母自己、其他人对于这对父母的认知也是截然不同。我们以为的并不是孩子以为的,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有巨大差异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并正视这样的差异。山中康裕先生在书中提出的知识型家庭的陷阱、与时代的样貌的关联等等问题无不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每个案例都是活生生的,《孩子的心灵》让我们得以窥见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路历程同样是每个人的自我发现之旅。尽管这样的相遇或许是沉痛,或许是悔恨,但,警醒总是好的。并且,来得越早越好。经由孩子,我们会命中自己。
推荐阅读:

世图北京公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书单|纪念尼尔斯·玻尔,这些书一定要看 (3人喜欢)
- 爱情的进化理论:繁衍,不择手段地繁衍? (2人喜欢)
- 人物|惠斯通:光学领域自学成才的“爽文”男主 (3人喜欢)
- 治身疗心!陪你走过2023春夏秋冬的25种世图心理经典
- 人物 | More Is Different!凝聚态物理一代宗师安德森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