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说:我的梦想是“世界和平”
海晏河清瓷尊是中国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特制的皇家瓷器,当时的瓷器制作工艺已十分精湛,在器型、用料、色彩以及装饰技法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海晏河清瓷尊原名为清粉彩描金海晏河清燕耳尊,其器型端庄,整体比例适中,器身上施深沉温润的霁蓝釉,同时集合了描金、粉彩、浮雕等多种工艺于一身,显得庄重华丽又不失俏皮灵动,体现了清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艺。

海晏河清瓷尊的外壁施漂亮的霁蓝釉,在中国瓷器上施蓝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到了元代,景德镇御窑厂把钴作为呈色剂烧出了青花瓷。到了清乾隆时期,蓝色釉进一步发展,其中以霁蓝釉最为引人注目,它色泽深沉、浓淡均匀,极具观赏性。

在霁蓝釉的外面还运用了描金工艺,所谓描金就是用纯金加工的金粉在瓷器上描绘图案。这件瓷尊从上到下有多处描金,使其更具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接近底足的部分采用的是粉彩工艺。这种工艺比较复杂,首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上,用笔将颜色釉按深浅浓淡的不同洗开,由于砷的乳浊作用,它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出现明暗浓淡的变化,给人以粉润柔和之感。瓷尊底部的粉彩装饰质感很强,明暗清晰、清新脱俗。

除了霁蓝釉、描金和粉彩以外,工匠在海晏河清瓷尊的器身两侧采用浮雕工艺雕刻出一对白色海燕,他们与蓝如深海的釉色,相得益彰,更显洁白灵动。

这件瓷尊的烧造过程很是复杂。从入窑上说,烧釉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烧完釉以后就要彩绘,这时又要用低温烧。从成型上来讲,这件瓷尊有两个海燕,这需要手工捏塑成型,捏好后再把海燕与器体合到一起。所以这件海晏河清瓷尊从拉坯、捏塑再加上素烧,高温烧、低温烧,需要多次入窑烧造,这是相当难的工艺。每一次入窑都有一定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海晏河清瓷尊是一件陈设用瓷,它工艺复杂、用料考究、色彩丰富。相传这件瓷尊是由乾隆皇帝亲自把关为圆明园海晏堂量身定做的。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一生对圆明园的修建投入大量心血,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景区内最大的宫殿。

“海晏”一词出现在中国唐朝人郑锡的《日中有王字赋》中的“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在这里“河”指黄河,“晏”是平静的意思,“河清海晏”四个字加在一起就是说:黄河水变清,大海也风平浪静,以此寓意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乾隆皇帝给这座建筑起名“海晏堂”意在称颂大清王朝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海晏堂建成之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下旨要景德镇官窑特别烧制一对瓷尊陈列在海晏堂内。然而设计这对瓷尊并非易事,它们既要有海晏河清的美好寓意,又要能配得上海晏堂的恢弘气势。而最终这对瓷尊的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皇帝本人。

相传有一次乾隆处理完朝政在河边散步,看到水面上低飞的燕子,突然来了灵感,随即说:海晏堂摆放的瓷尊要施霁青釉,在瓷器的两边可以做两只海燕的形状作为瓷尊的耳。乾隆皇帝认为霁青色象征着河清,而海燕又与海晏两字谐音,这样设计就能体现海晏河清的美好寓意了。景德镇御窑厂按乾隆皇帝的要求,经过千辛万苦反复烧制,终于在乾隆皇帝五十寿宴当日献上了这对精美的瓷尊。乾隆皇帝下旨将它们陈放在圆明园海晏堂内,因此也把它们叫做海晏河清尊。
景德镇御窑厂当年烧制的本是一对瓷尊,而现在只得见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另一件却不知所踪。
大部分说法认为在清末的那次圆明园浩劫中,它们当中的一件被侵略军带到了海外,另一件则劫后余生留在了国内,也就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这件。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两件瓷尊当时逃过了那场浩劫,并没有被掠到国外。光绪帝时,慈禧为了讨好外国人,在中南海仪銮殿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两层西式洋楼,也起名“海晏堂”,随即慈禧又命人将这对海晏河清瓷尊摆放在这里。后来这个“海晏堂”被拆除,两件海晏河清尊一件辗转到了民间,后被国家博物馆购回;另一件则流落海外,历经辗转,又回到国内,后为私人购得,此后便不明下落。

海晏河清瓷尊是乾隆时期的御制瓷器,表达了乾隆皇帝希望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这件瓷器也体现了乾隆时期的艺术审美和瓷器烧造的高超工艺,是乾隆时期精美瓷器的典型代表之一。
乾隆年间的景德镇官窑经历了康熙、雍正的发展后,制瓷技艺及相关的管理更加成熟,因此,乾隆时期的瓷器无论在瓷业生产规模上,还是在制瓷技术上以及产品的精美程度上都达到了中国瓷器历史上相当高的水平,《古铜器考》中赞其:“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乾隆时期的瓷器有的以造型奇巧著称,有的以工艺繁复取胜,纹饰艳丽繁复,风格富丽典雅,颇有大国之气魄、盛世之气象。
【联系我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周内瓷片上新日,欢迎有藏友共鉴。
观瓷书院珍藏明清时期典型瓷器,更多信息。可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观瓷书院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