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上半年阅读总结
查看话题 >18年上半年读书记录(1~6月)
在整理完17年乱七八糟的读书记录之后,决定18年还是按月趁着还有记忆的时候更新日志,等到年底就不用满脸问号:什么?我读过这本?这本讲的什么来着?
如果读到这篇日志的朋友因为我的记录决定去读里面的一些书,给我点个赞呀~
----------------
(无所事事并且半死不活的)上半年结束啦!
18年上半年一共读了81本(45本电子书,36本实体书),总数都已经超过17年全年读的书了!(17年上半年就没读几本书……)在多抓鱼上也出了一些二手,但是为什么我觉得我的书架没有变空一点反而更挤了呢……
下半年还是老老实实给自己定目标吧……以查资料为借口买的书,到最后完·全·没·有·读啊!
这篇日记已经够长了,下半年重开一个_(:з」∠)_
*统计用的就是EXCEL!每月统计就是最基础的excel输入,设置了个有颜色的表格格式;
↓这个1~6月读书记录用的是数据透视表,都是最基础的简单功能()

---------
1月
除去两本绘本(《这里》&《利维坦之书》),一共读了18本。实体书9本,电子书9本,正好对半分。
……不过老实说月末整理列表的时候我陷入了人生的困惑:什么都没做的咸鱼一月,我居然读了18本?怎么读的??
【删除】瞎读【删除】
(然而列在【想读】列表里的几本写作相关的书一本都没有读_(:з」∠)_)
自己最喜欢的几本,当然不是说其他书我就不喜欢(只是再多放几本这篇日志就太长了……)
并没有看改编美剧,因为太火了看之前倒是隐约知道一些。发现有电子书就随手点开,一口气读完。看之前没有看任何简介、书评,原本以为是一个结构已经形成很久的国家,看到奥芙弗雷德的回忆才知道原来她曾经有过自由的美好时光。在事态变化时,他们以为只是暂时——然而不是。
看这本书时,像是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走,又像是看着瓢泼大雨连绵不绝。使女们看着被吊起来的尸体,我们看着使女们,谁看着我们?
看过同名电影后看的这本书。一个温暖、亲切、充满爱意的故事,但也有孩童、少年们以及曾经经历过这些的成年人们都能够理解和感受的“无知的恶意”、现实的焦灼、自我的迷失。喜欢坚持自己的教学方针、可亲可爱的校长;喜欢第一个和奥古斯特坐在一张餐桌上,充满勇气、生机勃勃的萨默尔;喜欢口不择言过、但为了友情挥拳的杰克;喜欢尽管会觉得奥吉夺走了父母的关爱,但依旧爱着奥吉的姐姐;喜欢不离不弃、永远对奥吉表达着自己爱意的父母。当然,还有其他对奥吉表达着这个世界美好善意的成人和孩子们。
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奥吉来写的,但不仅仅是在写奥吉。正如校长在颁奖时所说,奥吉是那个"以自己安静的力量激励了大部分心灵"的人。奥吉让孩子们理解或者是无意间践行了何为善意的行为,何为做人的品行……以及如何去面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更“有力”的书,看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最初的假定和好奇而是沉浸其中。文字表述并不以动人为目的,也没有多么绚烂或者引人瞩目的隐秘往事,而是在克制、隐蔽、仿若一笔带过的表述中写完了她的一生。
ps.我本来以为是非虚构…………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小说()
临终之语。这本不是小说。
讲述了一个患了绝症的医生如何与家人朋友一起面对死亡的故事。作为医生,保罗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冰冷的病例,而是人与生命。也正是对无数生命的感知,使得他能够直面自己的死亡。最后的人生于他而言并不是一段徒劳的抗争和垂死挣扎,而是对生与死持续的探索,是直面死,也是继续呼吸,继续活着。
人在面对死亡时会是什么感受?会做什么?读这本书时,能够清晰明了地从字里行间看出保罗“已经准备好了”。他回首往事,回首自己选择医生这一职业以及研究方向的前因,回首自己在工作时的追求,回首与妻子的相爱与所生的隔阂,回首确诊时的感受,以及奔走于工作和治疗之间匆匆过去的日子……
面对死亡,一切都是回首。
但他活过、爱过、抗争过,即使不愿意接受死亡,但依旧做好了准备。整本书是平静的、克制的、乃至于幽默的,含泪的微笑。主题是沉重的死亡,行文却是“轻松”的活着。在面对死的时候,获得了生的勇气。
看这本的时候真的是只想傻笑,各种撒娇卖乖,真是可爱。不过情书的前提当然是有情人……
摘取一段与撒娇卖乖无关的,太长了所以分一下段。
【如果到三十岁我还是这样没出息,我真非自杀不可。所谓有出息不是指赚三百块钱一月,有地位有名声这些。常常听到人赞叹地或感慨地说,“什么人什么人现在很得法了”,我就不肚热那种得法,我只要能自己觉得自己并不无聊就够了。像现在这样子,真令人丧气。
读书时代自己还有点自信和骄矜,而今这些都没有了,自己讨厌自己的平凡卑俗,正和讨厌别人的平凡卑俗一样,趣味也变低级了,感觉也变滞钝了。从前可以凭着半生不熟的英文读最艰涩的Browning的长诗,而得到无限的感奋,现在见了诗就头痛,反之有时看到了那些又傻又蠢气的电影,倒要流流眼泪,那时我便要骂我自己,“你看看你这个无聊的家伙,有什么好使你感动的呢,那些无灵魂的机械式的表演?”真的我并不曾感动,然而我却感动了。
一个人可以和妻子离婚,但永远不能和自己脱离关系,我是多么讨厌和这个无聊的东西天天住在一个躯壳里。】
对亚佐美“想要去死”的愿望感到困惑的健也,以一个“愚蠢”、“鲁莽”的姿态闯入与亚佐美相关的人的生活中,对这些麻醉自我,认为自己没有做错、生活十分痛苦的人发出了“不如去死”的质问。 觉得自己痛苦的人其实都想要活着——这才是人生的常态。而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却想要去死。这是无法理解的吗?

2月
这个月春节回家没有带实体书,只带了手机和kindle。鉴于之前用蜗牛阅读用得还蛮多的,于是趁着春节假期买了蜗牛阅读打半折的年会员。
2月共计读了21本书,电子书13本,实体书8本。电子书基本都是在买了蜗牛的会员之后读的,读了六本的伊坂幸太郎的小说。这个月读的比上个月还要随便……
这个月主要推荐的是四本。
1.《给青年诗人的信》
这一本我之前读过电子版,不过应该是前几年了,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而且这种书都是常读常新,还打算多读几遍。
原本以为只是关于写作,然而在读的时候,却仿佛是收到了给自己的信,得到了温柔、亲切的宽慰。 人性是共通的,人是共通的。关于写,关于孤独,关于忍耐,关于悲哀……比起诗人前辈对后辈关于写作、写诗的谆谆教导,更多的是一个人生的长辈对青年人的人生箴言——但又并非严肃的耳提面命,而是烛火中,壁炉前,轻声又不失坚定的话语。
2.《活着就很伟大》
因为读的时机恰如其份而给的五星XD
推荐真正想要了解抑郁症的人读,不推荐带着预设意见来读(会更想怼人);推荐给想要和抑郁症患者相处的人读,这或许很不容易,但也十分感谢;推荐给曾经长期抗争过、失去过生的意志、将一切已经当作寻常的人读,但愿你能够获得一点安心的力量。
但愿健康的人能够明白世界上存在想要去死的人,但愿沉陷黑暗的人能够理解还有很多想要活下去的人。
即使“我的问题成了我的身份标签,我的痛苦成了我的性格表现,我的黑暗成了一种特征。然而,全世界都在朝我大喊,告诉我这不是真的,这不是我的整个人生。”
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朵》
耳闻许久,虽然一直没有读却也早已知道这说的是什么故事,故而更加懒得去读。过年回家百无聊赖随手点开来,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读完。以记录体讲述了一个“白痴”被改造成天才,又因为改造失效而逐渐退化为“白痴”的故事。读之前的不以为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被遗忘,待看到结尾,查理再度走进教室,喊出纪尼安小姐的时候,我的眼泪终于止不住和爱丽斯一起夺眶而出。
4.《毒木圣经》
一个男人带着他的妻子和女儿们走进丛林,他高呼着:“塔塔·耶稣是班加拉!”他认为自己和自己的信仰理应是世界的中心,却成为了这个故事中缺席的一员。他存在于女性们的叙述中,最终应了经文而消失。在这个由五个性格迥异、结局不同的女性多角度叙述的故事中,个人的情感、宗教信仰的争议、政权的更迭……交织为一体,人与世界共同背负着罪恶,就这样向前去,走向光亮。

3月目标,少读点……
3月
嗯……3月只读了11本,看表面和我月初的目标(不超过十本)相差不多,但是……本质目的并没有达到……
因为为什么读这么少,因为,中间有大概十几天沉迷刷长篇女频文的时候……(掩面)
这个月6本实体书,5本电子书。18年第一个季度一共读了52本书。
3月依旧是瞎读的一个月()
纸质真的超差……差到我根本就不想翻……为什么连电子书都没有!
虽然纸质超差但是我还是推荐一下,比较喜欢台译的《无用的人生》。原本买这本书,是因为“得了癌症的老太太豁达度过的人生”这种主题,让我想到了1月读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了之后却几乎忘记了这件事,而作者自己也只是偶尔才提了几句而已。
六十多岁意味着什么呢?对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什么颤巍巍的形象。然而转念一想,我的父母也已经快六十岁了,倒也依旧是精力十足的模样。在如今这个寿命延长的时代,五六十岁恐怕还算是中年吧。
在这本六十八岁,自称“老太婆”的作家写的日记里,她还在痴迷韩剧和韩剧里的帅哥,一边担忧着自己是不是变成了痴呆,一边还在因为看病的医生年轻帅气而开心愉悦。会因为自己脱口而出的恶言说着自己“神经病”,在开心活泼的日常中也会承认,“向自己妥协才是最难的。六十年来,我始终都无法向自己妥协。 我最想绝交的人是自己。 ”
这一本我给的是三星,因为看完之后感受到的是浓重的无力,和我的预期完全不符……但是还是推荐读一读。
“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人是无法避免衰老的。无论是面对父母逐渐老去的事实,还是眺望自己终将老去的未来,不由得让人觉得,与一瞬的死相比,缓慢且漫长的衰老才是更令人恐惧的现实。人到老年时是否还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如何抱有自己最后的尊严?独自一人就无法面对临终?老有所依就一定能安详地活到最后的终点?如今,临终服务依旧是一个缺口,“老了没有人照顾”依旧是部分人用来说服单身者的理由之一,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不是攒够了钱、或者有了可以依赖的后辈可以解决的问题……什么地方能够提供给老人足够的关怀与尊重?什么时候能让青年人也能够不畏惧老去和老去将要面对的生活?
3. 醒来的女性
一本很“女权”的书。不是太喜欢,也不会讨厌。主要原因是不太喜欢看倾向太明显的小说,但也得承认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你常常会忘了这是一本小说,书中所写的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三本都是关于二战,因为安妮日记是重读,就没有标注了。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的书已经读了三本半,争取四月读完全部的。
没有什么可说,多说都是徒劳。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