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想要成为天海祐希
大概是在两年前,忽然有了重温《女王的教室》的冲动。之所以是叫重温,是因为在大概小学的时候,看过几集TVB引进的粤语版,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这部片子的名字有着很深的印象。并且印象中这是一部很恐怖的片子。
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因为这次的重温,让我掉进了一个名为天海的深坑,再也爬不上来。
关注了老阿姨两年多,因为很多原因,直到今天才翻开她的自传。没想到,竟然就一口气看完了,用了大概3个小时。当然,我看的是粉丝自发翻译的中文版本,可能并不能完全触达天海的本意,但是也已经足够了。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是天海目前为止出版的唯一自传性质的书,主要讲述和宝塚有关的经历,写在退团后的六年之际。宝塚出来的演员,身上多多少少都会带着宝塚的痕迹。天海也不会例外,但是她最特别的地方是,她身上残留的宝塚气息不是刻意的男役行为和仪态,而是在宝塚的时光里修炼出来的自信、从容、优雅、谦逊的气质,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成为和自己一体的存在。
宝塚,是我打下重要基础的地方。宝塚的遗产,在我心里一直活着。
宝塚和女优是天海演艺事业的一个分界线。在离开宝塚六年后,外界提及天海祐希依然绕不开宝塚男役这个前提,可见宝塚这个光环是多么地耀眼,足以遮盖掉很多属于个人的痕迹。很多从宝塚退团的OG进入到演艺圈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问题,上节目也好上剧也好,别人都会以宝塚OG的身份进行介绍。但是,天海祐希毕竟是天海祐希,她努力了那么多年,终于成为了女优天海さん,以天海祐希的名义进行演艺活动,而不是宝塚OG。这当中经历过什么,光是想象都会觉得很艰难了,而她却是若无其事地走过。这个人啊,真的是提起都会让人感到敬佩的存在,只要是提起关于她的事迹,都会让人有不愧是我的偶像的自豪感。
大概是因为她太特别了,所以很多人看待她的时候,会觉得她很傲慢。毕竟她生活的国度里,是很讲究集体精神和中庸合群的。在不理解的人当中,也包括很多她的粉丝。认为她并不热爱宝塚的舞台,只是把那个地方作为自己的铺路石。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宝塚舞台,她又怎么会不热爱这个地方呢?这是她哭过笑过努力过奋斗过的地方啊,这里藏着她最珍贵的时光和回忆,怎么会不热爱呢?
对于宝塚,每个人都有自己爱的方式、喜欢的方式。我也一样,我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宝塚。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天海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热爱。是她走得太快了吧,以至于,旁观的人就会觉得她想急于甩掉宝塚的帽子。不过,一个已经学会翱翔的鹰又怎么会因为贪恋眼前的风景而放弃远方。
她觉得,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只不过恰好工作的性质,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她罢了。所以在宝塚也好,在演艺圈里也好,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色而感到沾沾自喜。在自传中提到,她曾去占星家镜先生那里了解自己的星运,占卜的结果是“辉煌之星”,换做另一个人,大概都会因为这个结果而感到几分自满的,但是她却认为容貌、环境、运气,都是父母给予的礼物。她希望自己可以更努力,不要辜负了父母给予她的宝贵礼物,不要让父母丢脸。始终保持着清醒,始终保持着谦逊,我觉得作为一个演艺圈人士,每天都接受很多的掌声和赞美,还能够保持着这样的心态,真的让人感到敬佩:天海祐希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父亲经营着建筑公司,母亲是两家美容院的老板,按理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不算是显赫豪门,但至少也是不愁吃穿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成长的天海却很能够保持着自己对金钱的克制,不会乱花钱。并且,她渴望着独立,在进入研一,有自己的工资后,就已经拒绝父母的经济援助,只花自己挣的钱了。
对花钱有种罪恶感,绝对不买和自己身份不符的昂贵服装。做素面朝天的我,普普通通的我。
成为众人关注的宝塚新星了,总会在意一点别人的目光,希望可以把自己装扮得更好去获得更多的掌声和赞美把。天海却偏偏不,保持自己一贯的样子,做原原本本的自己。她说,她讨厌被套上固定的模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讨厌卖人设吧。这一点,在她接受采访的时候也体现得很明显。不会刻意地为了迎合他人,而做出让步,把自己精美地包装起来,而是更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些提问,摆明了就是想诱导人回答“成为TOP后,我要好好努力”。他们也认为TOP就应该这样说。可我偏偏不信这个邪。对于我来说,如果回答“成为TOP后,我要好好努力”,就等于否定了我以前的努力。我一直、一直在努力,我这样评价过去的自己。
对于中伤宝塚的人,她会毫不客气的回击。但是对于宝塚的后辈们,她却不忘细心地叮咛,那是一个讲求严格规则与秩序的地方,也是一个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高压与感动并存,和宝塚有关的事情基本上是占据了生活的一切,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很容易就沉浸在这个世界里,久而久之便于大社会脱节了。天海用她的人生经验提醒着她的后辈们,热爱着这里的一切,也不要忘记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要因为拼命,就看不到宝塚以外的世界。”
不要成为谁的复制品。
不要被谁所控制。
不要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不要只蹲在一个地方。
世界并不是只有一个。风格价值观、生存方式,也不仅仅一种。道路千条万条,从中发现、发明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真的很快乐,比什么都高兴。
写这本自传的时候,她三十四岁。她给自己当时状态的评价是:随心而行,率性而为。中日的父母面对儿女的婚姻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是天海却没有因为父母的催促而讲究。她很清楚一点,想要结婚的时候才是适婚的年龄。而不是什么法定结婚年龄到了,就应该要结婚。
不是没有了谁的支持就过不下去。没有恋人也一样很努力,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充实。现在的状态没有什么不好的。
不想再回首往事时感到后悔。想竭尽全力过好每一天,即使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宽裕的晚年”。
即使是一个人也好好地努力生活。心怀感恩、心怀善良、心怀谦卑、独立而努力、帅气又美丽、自然却闪闪发亮,天海祐希是这样的天海祐希。每当提起她,都会感到很自豪,这样优秀的人,是我的偶像啊!
想要成为像她一样优秀的存在,想要成为天海祐希。
也谈谈我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产生共鸣,进而演化出其他各种复杂的情绪。
虽然「为了明天吹来的风」是天海的自传,但是其中她提到的宝塚经历却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一段时光——一群年轻人因为三个字母而聚集到一起的故事和一起经历的时光。
虽然比不上宝塚的残酷严格,但是ACM也是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一起为自己的梦想和青春努力奋斗着。
所以当我读到「为了明天吹来的风」里天海提到宝塚音校里,本科生在预科生入学第一天就严格地教导他们宝塚的传统,给予他们历史的传承。不由得让我又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岁月了。
对天海自传那一段印象非常深刻:教授完应该遵守的规则后,本科生对预科生,并不是高人一等的颐指气使,而是严肃地告诉她们,大家同在,“明天开始,就是正式本科生对预科生的态度了,会更加、更加严厉。不管怎么样,请一定拼命努力,不要落下。因为我们也在拼命努力。”
这是把自己的信任托付给对方,发自肺腑的话语。只有同在一个团队里,才能明白这份信任的宝贵。所以她们也才可以共同面对严厉苛刻的规则的约束。
我是在参加完ACM的训练营后才慢慢懂得这些的,所以有时候回想起当时关于团队的事情,总会感慨,经历了这么多磕磕碰碰,总算是明白了这些道理,没有白走这一遭。但是因为自己醒悟得晚,对于跟随着自己的后辈,又难免会显得没有足够尽责,没有肩负好带领他们、给予他们团队应该有的传承的责任。每每想到此处,又总会是自责不已。因此,对于天海在宝塚的经历,又有几分是羡慕的,上下级生制度虽然严厉,但是大家都是互相为对方着想,并努力承担好自己的责任的。
在自传中,天海体现了两个很鲜明的特质:一个是保持努力,一个不给自己设限。想起了实习期间的老东家大老板的一次演讲,里面提到了他认为优秀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特质,其中就有一条:不设限。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面临一个挑战目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难,自己是不可能达到的,于是在实际的行动中畏畏缩缩,其实并没有把自己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导致结果也确实不太乐观,更是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到了下次就更不敢面对远大目标。于是,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套牢在这个圈子里了。
优秀的人,往往不会认为需要完成的那个目标就是自己的上限,他会在努力达到要求的目标后,还尽力尝试突破,不给自己设定枷锁。因为没有心理那把枷锁的束缚,所以也能跑得更远,结果往往超出预期。
大老板的讲话内容,我记不得太多,唯独是对“不设限”这一点,记得特别清晰。我平常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我的胆小并不是体现在不敢看鬼片这一类的,而是害怕去跟人打交道、不敢向他人过多表现自己。这一性格也导致了我平时展示给人的形象是不够自信,有时候也表现为不够认真努力,有种得过且过的样子。也就是说,我对自己“设限”了。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就想展示给大家这样的我,我也想要自信满满地站在大家的面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但是总是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可能,我活在了自己划定的圈套里了。大概和我对自己的期待有关吧,也希望成为一个不设限的优秀年轻人。所以就对“不设限”这一点记得特别清楚了。而当看到自传里,天海描述的自己“不设限”的特质的时候,不由得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共鸣。
怎么说呢,真的很想成为像她一样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