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笔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笔记
Chapter1⃣️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一直辅导小学生作文,关于“学生不喜欢上学”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有所提及,却很少会深入的、系统地、理性地分析这个现象。也许课堂上会有所调整;也许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说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讲小话;也许内心里面会有种想法,这个孩子这么不想学,不要也罢。
我也回忆起儿时读书的场景,不是特别喜欢,也说不上讨厌。最开心的莫过于放假、自修、体育课;最紧张郁闷的是第二天就要开学,甚至当天晚上彻夜难眠。
直到不久前,高中学校有个孩子从自家跳楼自杀,留下遗书,坦言自身的压力,永远做不到你们心目中的小孩,还有很多没有看的风景、没有做的事、没有爱过的人的遗憾。内心不禁感概万千,一条生命的消逝,是在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了,做的最后的妥协吗?
也许我们内心会宽慰自己,不一定每件事都那么极端的,也不一定是学校的压力。我也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很多归因。但是,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有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深入思考。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不喜欢去学校呢?
我们先来聊一聊近阶段出现的一个现象:风靡朋友圈的小程序“头脑王者”、“跳一跳”,大家跳的步数几百几千,头脑PK分数段位简直就是大神级别。
我也好奇过,陪我侄子玩了几回。那么问几个问题:这个游戏好玩吗?烧脑吗?为什么好玩?你获得了什么?
也许会说重拾高中的知识;我坚持好久,眼疾手快跳到1000步,刷新纪录,荣登榜首。
发现没有这些运用的知识都是你会的,刷新纪录要的是你不断的repetition,机械重复。实际大脑思考的程度比你重新学习一项知识,哪个难度高?这也就是本书提到的第一个原因: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人类的确擅长某些类型的思考,尤其是和其他动物相比,但我们很少用到它们。大脑能做很多事情,思考并不是它最拿手的。
如果我们都不擅长思考,那么我们是怎样度过一天的呢?上面几段已经提到了,其实我们面对的大多问题都是已经解决过的,因此我们只需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
所以学生在学校面临的是不断思考,做这项人类不怎么擅长的事,做起来缓慢、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不一定掌握)。这是不喜欢上学的其中一个原因。
那么什么时候愿意思考,什么时候不愿意?
尽管我们的大脑不是那么喜欢思考,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却是如此。我们喜欢玩填字游戏,会从事IT方面烧脑的工作。解决问题会使人带来愉悦感。当然没有解决或者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很大的愉悦感,甚至会让人感觉沮丧。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样样精通,有些学生会解数学中的方程问题,但让他写一篇作文却是焦头烂额。脑力活动吸引我们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但不是所有的思考都一样吸引人,换句话说,内容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老师讲课的方式只是填鸭教育,学生的注意力会保持多久呢?会听进去多少呢?
当内容不足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会在什么情况下有长久的力量呢?
问题的困难程度。也就是课上的提问,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会设置各种梯度的问题,由浅到深,照顾到各个程度的学生。
这也是回答学生不喜欢上学的第二个原因:解决太简单或太难的问题,让学生找不到愉悦感,激发或维持不了学生内在的好奇心。
以上2点作为外界因素的归因,那么内部归因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了解思考的机制会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让思考变得困难,怎样帮助学生的思考变得容易,是他们更喜欢学习。
如果你问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背诵关于冬天的诗句,解决方程问题,孩子从记忆库中搜索知识,运用解方程的方法来处理。但你如果让他解决微积分,这无疑是难如登天。
因为他的记忆中存储着前两项的知识,但是后者却没有。很显然,长期记忆中存储着正确的程序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我们的记忆会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影响存储的数据。
因而,人们思考的方式更依赖于记忆,遵循做过的步骤。
总结这一章:人们的大脑不是完全为思考制造的,思考是缓慢的、需要精力的,并且是不确定的。尽管如此,成功的思考会带来快乐,我们喜欢解决问题、理解新的想法,而且有选择地寻找思考的机会。
回归本章开篇问题: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校能否持续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1.备课的时候,备教材、备学生、备问题。课程丰富有趣,让学生多参与课堂,设置问题梯度,体会回答问题后的愉悦感。
2.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分层次目标。不要一杆子打死,因材施教。
3.坚持写教学反思,多归因,找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