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无人喝彩;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2018年1月读书观影
看上去很美,无人喝彩;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浮出水面;无知者无畏,给我顶住…
写在前面
很久之前就计划要降低阅读速度,因为读得太多,消化便成了问题。但这个计划一直都没有实现,因为我的怠惰,愿意多读而不愿意常写,希望到明年能够实现少而精的目标。幸好这个月的读书以小说为主,不太费脑子。也没有造成什么负担。
本月读书的主题是王朔,把新经典2015年出版的“王朔作品精选”看完了,也是良莠不齐,但比同类小说好太多。王朔的文章充满痞气,但不使人生厌;王朔的故事充满套路,但并不显重复;而偶尔有令人叫绝的妙语,也使人拍手称快。有一点不好的是,王朔的小说大多是冲着电影电视写的,阅读体验不佳。最近在读《美人赠我蒙汗药》,只读了几篇便被吸引;王朔厉害,老侠牛逼。
本文标题来自王朔的小说题目,本来还可以更长的:看上去很美,无人喝彩;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浮出水面;无知者无畏,给我顶住……
本月观影的主题从《辛普森一家》过渡到《哈利波特》,算是有不小的进步。《哈利波特》一共八集,因沉迷而一口气刷完,算是见证了三个人的成长;最大的感受是,赫敏太好看了~
——2018年2月3日
读书部分
1.[美]妮古拉·尹《你是我一切的一切》
这是一本关于爱和勇气的小说,也堪称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下班前三个小时打开这本书准备先随便翻一翻,然后就不能自已地读完了,译文很流畅,情节安排、插图绘制也非常精彩,细节和悬念都特别棒。
我认为一本好的小说会使人不自觉地产生各种联想,想起曾经历过的最美好、最丑恶、最惊心动魄、最绚烂多姿的往事,它可能使你兴奋,使你痛苦,使你沉默;如果能给读者这样的体验,就绝对是一本好书,《你是我一切的一切》就是如此。书名来自玛德琳对《小王子》的解读:“爱值得付出一切,一切”,乍一看是一个很俗套的辩证爱与勇气的故事(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但这种热烈、纯粹而略有伤感的爱情仍然能够打动每一位诚恳的读者。结局很意外,也很动人。
2.[巴西] 保罗·柯艾略《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我很不喜欢保罗·柯艾略的文风,讲故事不如一般的通俗小说有趣,论深刻又比不上大多数严肃文学,反而总是透露着一股浓浓的鸡汤味,尤其是那本最负盛名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至于这本稍微带点标题党的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莫名其妙,到后面关于疯人院的几个人的故事反倒觉得有趣,维罗妮卡、玛丽、爱德华这三个人的经历,在疯人院汇在一起,也很有趣味。
但整体上还是摆不脱鸡汤的味道,比如这一段:“我来到人世间,经历了所有的一切,尝试过自杀,摧毁了自己的心脏,遇见了你,与你一起爬上这座城堡,让你把我的脸铭刻在心。我在这人世间走了一遭,唯一的理由是让你回到那条半途而废的路。”真的比今天的鸡汤高明不到哪去。
3.定宜庄《生在城南》
“北京口述史系列”的第四本,内容从内城到外城,书名是《生在城南》有些不太准确,因为大多是后来搬过去的。本书所涉及到的人物,有名人,有名人的后代,也有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有学者,有京剧演员,有和尚,也有买卖人。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和有代表性了。
这些口述史有真有假,需要读者乃至访谈者甄别,但定宜庄也说了,“口述史并不是直接就能拿来使用的可靠史料,它呈现的只是人在身处特定环境和事件时的记忆、心态,以及表达的方式。”
本书中有三篇涉及到京剧,因为定宜庄不懂,因此没有写出趣味,这就是对访谈者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要对所访谈的内容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否则就可能错过非常重要的信息。另外有一篇讲一个僧人圣安师,则有趣许多,其中居然还有他为十世班禅守灵的照片,也很厉害了;这篇中谈到“信佛”与“学佛”的关系,很受用。
4.定宜庄《城墙之外》
“北京口述史系列”的最后一本,主题是城郊。虽说是城郊,最远也只到了西苑和圆明园(北五环),让我这个住在回龙观的农村人情何以堪。北京的城郊虽然以耕地为主,但也不是一般人们想象的农村,而是带有与城市息息相关的特性,是整个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整个系列中这些个体化的叙事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未必全真,也不能避免“为亲者讳”,但他们这种个人的视角能够补充相当多的信息。全书访谈的人物,也主要是以1949年左右即在北京的老北京人,因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视角,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北京现代史了;而由于北京在中国的地位太过特殊,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窥见中国的那个年代。本书对于新中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虽有回避,但也能从文字里读出一些,有的有趣,有的令人唏嘘。这套书的质量还是非常好的,唯一就是定价太高了。
5.王朔《知道分子》
王朔的鸡贼之处在于,他批评鲁迅、批评老舍、批评金庸,批评很多很多人,连带着自己也批评了,使得别人没法再去批评他,或者说别人再批评也不如他自我批评深刻和有趣,因此索性就不批评了。王朔是一个离我比较遥远的作家,他活跃的时候我既不怎么看书也不怎么看电影,等我开始看书看电影的时候也没怎么看过他;今天再看确实很有意思,很酷,有点痞,但没有印象中的那么犀利,是一个很厉害的写作者,比同时代许多人强,仅此而已。或许是做编剧的原因,语言偏口水,偶尔有俏皮话和一些精辟的句子。他写“知道分子”的分辨依据,“爱在文章里提他不认识的人和他刚看过的书”,就是我啊。
6.王朔《看上去很美》
“那个黄昏很美,方枪枪到死都会记住这景象。晚霞似一把通天大火在斜垂的天幕上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大地。流云一朵朵飞动,到处风起云涌,像爆炸决口的大河滚滚奔腾。”这是方枪枪逃出保育院看到的傍晚,最美好的不是景色,而是那种年少时的那种放肆和张扬,以及那种对于少年的回忆。几年之前我就看过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小红花)》,当时只觉得好玩,现在读原著才深有感触,不断地艳羡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回忆。我小时候自作多情喜欢过的陈北燕、陈南燕以及吴迪们,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反正我是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不记得长相,不记得姓名,甚至不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可能我真的应该多看看这类小说。就像成年人喜欢回忆青春一样,半大不小的年轻人特别喜欢回忆少年,这就是为什么罗大佑的《童年》永远能拨动心中的那根弦。
7.王朔《致女儿书》
父亲写给孩子的书,冉云飞的《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很不错,前一段时间看塔那西斯·科茨的《在世界与我之间》也很棒。相比之下,王朔这本就有点过于絮絮叨叨,形式也比较怪异。梁启超、傅雷、曾国藩的家书我没有看过,想来水平应该远不止这样。
8.王朔《动物凶猛》
最喜欢《动物凶猛》一篇,电影那么好,剧本有很大的功劳了。“顽主”系列中最喜欢《一点儿正经没有》。
王朔的小说不能算是特别好,但可以看出来很用心,读起来很流畅,经常有一股痞气,但也不使人厌烦。我觉得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套路。人类创作小说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像阿西莫夫、JK罗琳那样完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很少的,大多还是循着一个常规的范式,讲述并不算特别的故事。要在许许多多这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花点小心思弄点别出心裁的创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点王硕就做得特别好,特别有自己的风格,所以王硕成为了“永远绕不过去的存在于永在”。
《动物凶猛》中有个故事特别有趣,一位自称“北炮”家属的大男孩,被揭发是“北京灯泡厂”,从此黯然消失——大院里的孩子是不与没有身份的人打交道的。
9.王朔《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看完整本书再回头想一想《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个故事,觉得并没有特殊之处,但不知为何读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震动。可能是那种绝望和循环使人恐慌吧。王硕的所有故事其实都挺雷同的,人物的特征与性格都能够找到特定的模式,带点痞气、又不乏温情。
但王朔的厉害之处在于,尽管人物都差不多,但却不会使人有重复的感觉,也不像是在阅读一本长篇小说,至于关键在哪,我还没有读明白。另外一个我觉得王朔的很厉害之处在于,遣词造句的功底很强,有时候一句长句一个句号也没有但读起来也不费劲。我自己是写不来小说的,关键是对话不会写,这一点王朔也很厉害。
10.王朔《我是你爸爸》
感觉有些崩,情节变幻有些猝不及防,但总体还算顺畅。可能是没有相关的经验,我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都觉得很不自然。马林生这个角色倒很有意思,他有时扮演一位开明的父亲,有时又像是专制的君主;但面对马锐这个不安分的男孩,开明则失去了规范,专制又缺乏制裁,因此总是很无力。“我是你爸爸”,经常衍生出“我是为你好”,而这句话的背后的关键词是,“你得听我的”,这是大多数亲子关系之所以失败的原因。马林生的确只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他有知识分子的一面,能够尊重、包容;而他的“小”的一面,则在于他不能够坚持原则和底线。
11.朱健国《不与水合作》
贺雄飞选中的一匹黑马,前半部非常精彩,后半部则注水严重。第一部分讲何清涟,非常惊艳,观点犀利不输于何;中间讲张志新、讲鲁迅、讲余秋雨,稍微逊色;最后一部分则纯粹是时评,即使在当时估计也算不上很好,遑论现在。
二十年前思想更加自由,从出版既可以看到,虽然朱健国在后记中提到有多处删节,但也有相当大的尺度;不知道原文是怎样的。朱健国应该算是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内心有着清晰的道德界限,最高的自然是马寅初、顾准、陈寅恪这样宁折不弯的知识分子;其次是巴金、老舍、曹禺这样没有失节但略有瑕疵的知识分子,而像郭沫若之流则弃如敝履。也算是很有本色了。朱健国的文章,如今大多发表在海外,也真是应了这本书的书名:不与水合作。《不与水合作》是书中一篇,对比陈寅恪和郭沫若,读起来也很有意思。
12.[美]弗朗斯·德瓦尔《猿形毕露: 从猩猩看人类的权利、暴力、爱与性》
人类喜欢研究动物,尤其是猿、猴子等,很大程度上还是在研究人类自己,他们去发现动物的某些特质,然后套用到人类身上,看能否奏效;他们将人类与动物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异同,再进一步得出结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类成为了人类,换句话说,为什么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和巴诺布猿——没有成为人类?这个答案可以有很多种,德瓦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答案,人类男性愿意协助母亲照顾子女,促进断奶时间提前,从而人类有更大的可能性繁衍。当然,这一理论只能在灵长类动物之间进行比较,如果要追问“老鼠为什么没有成为人类”就很荒唐了。人类研究人类经常会有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把自己定义成“会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动物”就是一个例子。
13.[英]凯文·拉兰德《未完成的进化》
相比于已有的关于进化论的大众科普,本书的事例有极大丰富,观点也比较新颖,作者关于文化进化的一些讨论,给了我许多启发。但稍微查一下资料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不足,本书核心观点其实既不新颖,也非独创,其中“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只是大多都出现在论文和学术研究中,较少被大众所知,国内引进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多。所以,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优势,就是在载体上具有传播的价值。遗憾的是,就目前看来本书似乎并不具备畅销的潜质,大众可能对这种进化论的“新观点”并不感冒。
14.郑也夫《神似祖先》
一直在找一本生物学的入门读物,一直听说陈阅增的《普通生物学》,但太厚太教材因此一直都没有读。郑也夫这本《神似祖先》,初版的书名是《生物学阅读札记》,也大体上符合我的要求。读完之后才觉得这本书简直是太棒了,无论是脉络还是条理都非常棒,可以作为非生物学学科的读者入门。郑也夫是社会学出生,跨学科的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郑也夫有个观点,二十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我深以为然,因此也开始对生物学感兴趣了。回头把参考书目中列出来的书找些看看,然后再把阅读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等学科。
观影部分
1.辛普森一家(第十季)

2.追凶者也

3.鼩鼱的巢穴

4.羞耻

5.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6.哈利·波特与密室

7.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8.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9.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10.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11.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

12.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往期回顾:
“永远别说连自己都不懂的话”||2017年9月、10月读书观影
野原新之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双重思想」与「一流智力」 (1人喜欢)
- 公共说理不应该滥用情绪化的语言——从“跪”这个字想到 (13人喜欢)
- 碎片化读书丨不合时宜的问题是有害的 (5人喜欢)
- 从小米汽车事故想到一则希腊神话 (10人喜欢)
- 洗狮子,历史上的第一个愚人节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