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唐才子传(一)
一、王绩
说到东皋子王绩,就不得不让人想起他那首广为人知的《野望》(”东皋薄暮望“)。王绩,字无功,其老家绛州龙门即河津,隶属于江西运城,跟王勃、王维算是同姓同籍。如细扒,三人应当是远亲近戚吧。王氏从南北朝开始就是豪门世族,其父王琳是梁武帝妹婿,其兄文中子王通声名远扬。出身世家的王绩在束发之年(志学之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胆量和才识,游长安谒见杨素,即被视为”神仙童子“。身为前朝官吏,到唐高宗时当官当了一段时间就挂冠归去了。性嗜酒,撰《酒经》、《酒谱》各一卷。人称”斗酒学士“,自称”五斗先生“,并著《五斗先生传》。从这点看他本人应该是很欣赏陶渊明的处世态度的,贞观十八年去世前还模仿自撰《自祭文》陶潜,给自己写了墓志铭。他后来的退隐生活还是蛮令人羡慕的,坐拥着殷实的家底至少不用发”退耕力不任“的概叹。
二、崔信明
每读传记,经常能看到传主从小就崭露出才思敏捷的过人之处。崔信明也不例外。向以知人著称的高孝基曾对人说,“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 信明出生于青州,隋大业时当过尧城令(安徽)。窦建德建立夏国,称雄河北时,信明的弟弟投诚任官,当时劝他也一起。信明不愿意,逃隐到太行山中。贞观六年被征召为兴势丞,迁秦川令。同样是仕新朝,舍此取彼,可见其见机之智。不过《唐才子传》用了“仕贼”一词,显然认为信明不肯“仕贼”之举是忠义的。但仕夏与仕唐在本质上又有什么不同呢!信明以文自矜,当时他的诗句“枫落吴江冷”应该很出名。据说,当时的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在江中遇到他,提到这句诗时,还让他把其余诗作拿来看。不过郑世翼这家伙很不厚道,还没看完就说“所见不逮所闻”,把诗卷一下扔到水中,拍拍屁股驾船走人了。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不过嫌弃完还毁人诗卷的真真少见。《唐才子传》最后说“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诗被扔到水里没留底稿呢,还是因为被郑世翼挫败了创作积极性?
三、王勃
勃,字子安。好吧,不得不承认看到他的字我有点想太多了。也是一个出名甚早、才高发抖之人。不到二十岁就经由宰相刘祥道上表荐举,得授朝散郎,属从七品上之官。后被沛王召为署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斥出府。曾经藏匿过死罪官奴,后来怕被人举发,反而把官奴杀了。(此举与《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里的王朗相比如何。)最终事发,幸逢大赦免去死罪。他老爹福畤受到牵连,左迁交趾令(今在越南境内)。王勃陪同前往经过南昌。今天我们读到的《滕王阁序》就是在彼时彼地写的。到南方乘舟入海时,不幸溺死。时年二十九。跟李贺一样,才高命短,英年早逝,惜哉。(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
四、杨炯
陕西华阴人(华阴,秦晋豫三省结合之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高宗显庆六年,当时有童子科举,年仅十一岁的杨炯就考中神童,当了校书郎。皇太子舍奠,表其为豪俊,充其为文馆学士。后来任有婺州盈川令一职。少年得志,鲜有藏其锋芒之人,炯亦然。他鄙视朝士矫饰,经常称他们为“麒麟楦”,解释说“今人假弄麒麟戏,必画有麒麟的皮革覆在驴上。看似麒麟,一旦去掉皮,仍是驴罢了。”听此言者,当然忌恨他。炯赴任盈川前,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因素知其苛刻,便以《箴》赠行,意在劝诫。上任后,炯果然以酷称。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炯对四人的排名先后的意见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样的说法,张说认为算是谦虚的了。
五、卢照邻
字昇之,范阳(河北涿州)人。调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卫,因病困扰而辞官。辞官后待在长白山草阁,靠方士的丹药续命。不料遭遇父丧,恸哭时将丹药呕出,病因此加深了。想到大限将临,便到具茨山(河南新郑)下买园数十亩,修葺整饬一番后,以之为墓,仰卧在上面。自叹生不逢时,高宗时崇尚吏,自己独尊儒。武后尚法,自己独推黄老。武后封嵩山,屡聘贤士,自己却早已放弃。于是悲切地写下《五悲文》以自明心志。后来手足挛缓,有十年起不来床。曾作《释疾文》“覆焘虽广,皆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跟亲人诀别之后,自投颍水(自河南郑州至安徽颍上)而死。有人推论其享年60。号为幽忧子,其集因之名《幽忧子》。
《释疾文》序:馀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卷;不学邯郸步,两足铺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今为《释疾文》三篇,以贻诸好事。盖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删《书》者其有栖遑乎?国语之作,非瞽叟之事乎?骚文之兴,非怀沙之痛乎?吾非斯人之徒欤,安可默而无述?故作颂曰……
“《释疾文》三篇”分别是《粤若》、《悲夫》、《命曰》。《命曰》篇末“馀于是乎答然而丧其偶,倏尔而失其知。思故池之渌水,忆中园之桂枝。栩栩然若有得,茫茫然若有亡。叹旁佛兮觉悟,魂已归乎北乡。其往也人皆为之避席;其返也鸟不为之乱行。”卢已经开始在幻想死后灵魂出窍的画面。读来甚是可叹。多愁多病之人,岂止弱质女流乎?
六、骆宾王
算来最早读到的诗《咏鹅》是出于骆之手。《传》说他七岁能赋诗,说的大概也就是这首吧。武后时,因上疏言事,得罪贬至临海丞。后不得志,弃官而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骆前往投靠,受命为府属。并为敬业作檄文声讨武后。据说武后看到之后,很佩服他的文才,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按说他也在朝廷当过官啊,不也还是被贬了吗)。后来徐敬业兵败,骆竟不知所踪。孟綮《本事诗》说他落发为僧,遍游名山。《资治通鉴》则说兵败时就被杀了。总之去向成了迷。至于《传》写宋之问在灵隐寺夜吟偶遇骆那段,依据的应该是《本事诗》的说法吧。
七、杜审言
审言,字必简。京兆人,杜预远亲。咸亨元年(高宗,670)宋守节榜进士,为隰城尉。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属恃才傲物之徒。当时,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来对人说:“味道必死。”别人吃惊地问为什么,对答到:“他看到我的判,必当羞愧而死。”又曾夸口说:“我的文章须得屈、宋作衙官,我的书法当得王羲之背面。”时人大概都会觉得他在开国际玩笑。犯事被贬吉州司户(江西庐陵)。武后执政后将其召还,打算任用他。问他说:“卿喜否?”审言扬尘舞蹈拜谢。武后让他作《欢喜诗》,完成得不错,便授了著作郎。武后的作风很拿人,当时的审言与优孟衣冠何异?后来还当了修文馆直学士。审言卧病时,宋之问、武平一前去探访。没想到此公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他们说“深受造化和小子们相苦,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在时,压着你们太久了,现在将死,只是遗憾没能见到可以替代我的人。”杜老,你这么自矜,你家杜甫造吗?好吧,小杜还是颇以杜老为豪的,曾作诗说“我祖诗冠古。”。
说到东皋子王绩,就不得不让人想起他那首广为人知的《野望》(”东皋薄暮望“)。王绩,字无功,其老家绛州龙门即河津,隶属于江西运城,跟王勃、王维算是同姓同籍。如细扒,三人应当是远亲近戚吧。王氏从南北朝开始就是豪门世族,其父王琳是梁武帝妹婿,其兄文中子王通声名远扬。出身世家的王绩在束发之年(志学之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胆量和才识,游长安谒见杨素,即被视为”神仙童子“。身为前朝官吏,到唐高宗时当官当了一段时间就挂冠归去了。性嗜酒,撰《酒经》、《酒谱》各一卷。人称”斗酒学士“,自称”五斗先生“,并著《五斗先生传》。从这点看他本人应该是很欣赏陶渊明的处世态度的,贞观十八年去世前还模仿自撰《自祭文》陶潜,给自己写了墓志铭。他后来的退隐生活还是蛮令人羡慕的,坐拥着殷实的家底至少不用发”退耕力不任“的概叹。
二、崔信明
每读传记,经常能看到传主从小就崭露出才思敏捷的过人之处。崔信明也不例外。向以知人著称的高孝基曾对人说,“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 信明出生于青州,隋大业时当过尧城令(安徽)。窦建德建立夏国,称雄河北时,信明的弟弟投诚任官,当时劝他也一起。信明不愿意,逃隐到太行山中。贞观六年被征召为兴势丞,迁秦川令。同样是仕新朝,舍此取彼,可见其见机之智。不过《唐才子传》用了“仕贼”一词,显然认为信明不肯“仕贼”之举是忠义的。但仕夏与仕唐在本质上又有什么不同呢!信明以文自矜,当时他的诗句“枫落吴江冷”应该很出名。据说,当时的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在江中遇到他,提到这句诗时,还让他把其余诗作拿来看。不过郑世翼这家伙很不厚道,还没看完就说“所见不逮所闻”,把诗卷一下扔到水中,拍拍屁股驾船走人了。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不过嫌弃完还毁人诗卷的真真少见。《唐才子传》最后说“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不知道这是因为当时诗被扔到水里没留底稿呢,还是因为被郑世翼挫败了创作积极性?
三、王勃
勃,字子安。好吧,不得不承认看到他的字我有点想太多了。也是一个出名甚早、才高发抖之人。不到二十岁就经由宰相刘祥道上表荐举,得授朝散郎,属从七品上之官。后被沛王召为署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斥出府。曾经藏匿过死罪官奴,后来怕被人举发,反而把官奴杀了。(此举与《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里的王朗相比如何。)最终事发,幸逢大赦免去死罪。他老爹福畤受到牵连,左迁交趾令(今在越南境内)。王勃陪同前往经过南昌。今天我们读到的《滕王阁序》就是在彼时彼地写的。到南方乘舟入海时,不幸溺死。时年二十九。跟李贺一样,才高命短,英年早逝,惜哉。(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
四、杨炯
陕西华阴人(华阴,秦晋豫三省结合之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高宗显庆六年,当时有童子科举,年仅十一岁的杨炯就考中神童,当了校书郎。皇太子舍奠,表其为豪俊,充其为文馆学士。后来任有婺州盈川令一职。少年得志,鲜有藏其锋芒之人,炯亦然。他鄙视朝士矫饰,经常称他们为“麒麟楦”,解释说“今人假弄麒麟戏,必画有麒麟的皮革覆在驴上。看似麒麟,一旦去掉皮,仍是驴罢了。”听此言者,当然忌恨他。炯赴任盈川前,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因素知其苛刻,便以《箴》赠行,意在劝诫。上任后,炯果然以酷称。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炯对四人的排名先后的意见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样的说法,张说认为算是谦虚的了。
五、卢照邻
字昇之,范阳(河北涿州)人。调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卫,因病困扰而辞官。辞官后待在长白山草阁,靠方士的丹药续命。不料遭遇父丧,恸哭时将丹药呕出,病因此加深了。想到大限将临,便到具茨山(河南新郑)下买园数十亩,修葺整饬一番后,以之为墓,仰卧在上面。自叹生不逢时,高宗时崇尚吏,自己独尊儒。武后尚法,自己独推黄老。武后封嵩山,屡聘贤士,自己却早已放弃。于是悲切地写下《五悲文》以自明心志。后来手足挛缓,有十年起不来床。曾作《释疾文》“覆焘虽广,皆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跟亲人诀别之后,自投颍水(自河南郑州至安徽颍上)而死。有人推论其享年60。号为幽忧子,其集因之名《幽忧子》。
《释疾文》序:馀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卷;不学邯郸步,两足铺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今为《释疾文》三篇,以贻诸好事。盖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删《书》者其有栖遑乎?国语之作,非瞽叟之事乎?骚文之兴,非怀沙之痛乎?吾非斯人之徒欤,安可默而无述?故作颂曰……
“《释疾文》三篇”分别是《粤若》、《悲夫》、《命曰》。《命曰》篇末“馀于是乎答然而丧其偶,倏尔而失其知。思故池之渌水,忆中园之桂枝。栩栩然若有得,茫茫然若有亡。叹旁佛兮觉悟,魂已归乎北乡。其往也人皆为之避席;其返也鸟不为之乱行。”卢已经开始在幻想死后灵魂出窍的画面。读来甚是可叹。多愁多病之人,岂止弱质女流乎?
六、骆宾王
算来最早读到的诗《咏鹅》是出于骆之手。《传》说他七岁能赋诗,说的大概也就是这首吧。武后时,因上疏言事,得罪贬至临海丞。后不得志,弃官而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骆前往投靠,受命为府属。并为敬业作檄文声讨武后。据说武后看到之后,很佩服他的文才,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按说他也在朝廷当过官啊,不也还是被贬了吗)。后来徐敬业兵败,骆竟不知所踪。孟綮《本事诗》说他落发为僧,遍游名山。《资治通鉴》则说兵败时就被杀了。总之去向成了迷。至于《传》写宋之问在灵隐寺夜吟偶遇骆那段,依据的应该是《本事诗》的说法吧。
七、杜审言
审言,字必简。京兆人,杜预远亲。咸亨元年(高宗,670)宋守节榜进士,为隰城尉。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属恃才傲物之徒。当时,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来对人说:“味道必死。”别人吃惊地问为什么,对答到:“他看到我的判,必当羞愧而死。”又曾夸口说:“我的文章须得屈、宋作衙官,我的书法当得王羲之背面。”时人大概都会觉得他在开国际玩笑。犯事被贬吉州司户(江西庐陵)。武后执政后将其召还,打算任用他。问他说:“卿喜否?”审言扬尘舞蹈拜谢。武后让他作《欢喜诗》,完成得不错,便授了著作郎。武后的作风很拿人,当时的审言与优孟衣冠何异?后来还当了修文馆直学士。审言卧病时,宋之问、武平一前去探访。没想到此公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他们说“深受造化和小子们相苦,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我在时,压着你们太久了,现在将死,只是遗憾没能见到可以替代我的人。”杜老,你这么自矜,你家杜甫造吗?好吧,小杜还是颇以杜老为豪的,曾作诗说“我祖诗冠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