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
时隔两年重读《陆犯焉识》,在书末焉识回到上海与婉喻相见的章节泣不成声,只想慢点再慢点读。
一直在纠结这场归来是不是晚了。这时的婉喻已经得了痴呆症,记忆在慢慢消失,直到最后只知道自己在等人,却连名字也记不得。在这场漫长的等待中,婉喻是幸福的,她一直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爱就是付出,她也在享受着这种付出。而焉识,从一开始的抗争,到牢笼中的反思,真的一定是要给他一场无期流放,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爱的。他的爱来得太晚了。
觉得有趣的地方是焉识的儿子,子烨,陆家唯一一个“有用场”的人。他继承了焉识的聪慧,却学会了如何低头做人,识人眼色,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没能学会、也不屑于学习的“用场”。他是有骄傲与清高在的,只是怕了,因为这个时代而害怕,他输不起。
读到最后看到小女儿丹钰与工人刘新之间的感情,唏嘘不已。即使有那么多头衔,却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一些普通人的快乐。还是无奈吧。
书的末尾,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离开,不知所踪。这里容不下他了,但天地广阔,已经流浪了这么多年,又哪在乎最后的这些。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啊。
一直在纠结这场归来是不是晚了。这时的婉喻已经得了痴呆症,记忆在慢慢消失,直到最后只知道自己在等人,却连名字也记不得。在这场漫长的等待中,婉喻是幸福的,她一直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爱就是付出,她也在享受着这种付出。而焉识,从一开始的抗争,到牢笼中的反思,真的一定是要给他一场无期流放,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爱的。他的爱来得太晚了。
觉得有趣的地方是焉识的儿子,子烨,陆家唯一一个“有用场”的人。他继承了焉识的聪慧,却学会了如何低头做人,识人眼色,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没能学会、也不屑于学习的“用场”。他是有骄傲与清高在的,只是怕了,因为这个时代而害怕,他输不起。
读到最后看到小女儿丹钰与工人刘新之间的感情,唏嘘不已。即使有那么多头衔,却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一些普通人的快乐。还是无奈吧。
书的末尾,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离开,不知所踪。这里容不下他了,但天地广阔,已经流浪了这么多年,又哪在乎最后的这些。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