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文艺复兴——雕塑
从建筑转到雕刻和绘画领域,我们会看到这些领域的伟大代表都是布鲁内莱斯基的好友和学生。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随布鲁内莱斯基一同去罗马考察古迹的青年艺术家多那太罗(Do-natello,1386—1466年),逐渐成长为15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多那太罗艺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透彻的古典精神和高超的写实技巧,所以当代人士认为多那太罗的雕塑作品不仅可以向古希腊看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古希腊,这对于一位文艺复兴艺术家来说已经是最高的评价了。


多那太罗的后半生继续为艺术家提供学习的典范。在他为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各地教堂创作的雕像和浮雕中,无论男女圣徒还是大小天使的形象都在不断加强和提高新雕刻的古典风格和写实水平,尤其可贵的是他还开辟了两个可与古典雕刻直接挂钩的新园地:裸体雕像和英雄人物的骑马像。前者的范例是《大卫像》,后者的不朽之作则是《加塔梅拉塔骑马像》(Equestrian statue of Gattamelata)。大卫是以色列的著名国王,少年时即杀死敌酋为国立功,佛罗伦萨市民一直把他作为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来崇拜,因此他在人文主义的政治宣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佛罗伦萨政府曾多次请多那太罗雕刻大卫像。他第一次之作是大卫身披战袍的大理石像(1408年);第二次就是大卫完全裸体的这尊青铜像(1432年)。采用裸体表现英雄和圣贤是古希腊和罗马最突出的一个古典传统,文艺复兴艺术发展以后,自然会尽力恢复这一传统。我们在马萨乔的绘画和吉贝尔蒂的浮雕中都看到了这一点,而多那太罗的裸体大卫则是雕像中最早的成功范例。艺术家抓住大卫少年杀敌的情节,把少年英雄清秀轻捷的身材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手握宝剑,脚下踏着敌酋的首级,身姿采取最飘逸的古典动态平衡式,整个人体的刻画极为精确。所以此像一出,当时人们认为多那太罗已具有超过古典艺术的水平。


与多那太罗同龄的一位雕刻家南尼(Nanni di Banco,约1386—1421年)在放置上述两座圣徒雕像的同一个教堂——佛罗伦萨圣弥额尔教堂的另一个临街神龛中,雕了《四圣徒雕像》,也是古典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

。如果把浮雕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艺术领域,那么我们还可以看到第四位完全可与他们并肩而立的新艺术大师,那就是与布鲁内莱斯基曾为一项浮雕工程展开投标竞争并获得胜利的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年)。吉贝尔蒂承担的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Florence Baptistery)青铜门的浮雕,事先固然已被视为当时数一数二的艺术工程,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吉贝尔蒂会为这座青铜门花费21年工夫(1403—1424年)。更有甚者,当它完工以后,是如此令人满意,于是建造委员会又立即决定请他为洗礼堂另一个大门再做一座更完美的青铜门。显然,当时佛罗伦萨艺术界和广大市民都对这第二座青铜门怀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希望,而吉贝尔蒂也充分利用了当时新艺术大奏凯歌的有利条件,花费了27年的工夫(1425—1452年),完成了这座有天堂之门美誉的世界浮雕艺术的极品。21年再加27年,这位艺术大师竟为这两座青铜门忙碌了一生!但他的收获也是完全值得的,尤其是那座天堂之门,精美卓绝,确实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一位现代评论家曾感叹说:“即使我们今天有刻制它的技术能力,我们却失掉了那种精雕细琢的耐心与和谐优美的精神!”



15世纪后期,新建筑产生了一位可与布鲁内莱斯基相媲美的大师——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年)。他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文主义学者,除文学和经济学的著作之外,所著《建筑论》、《雕像论》更是文艺复兴艺术理论的奠基之作。阿尔伯蒂的建筑设计对古典细部的运用更见娴熟和充分,并重视按古典城市的榜样发展民用和市政建筑,因此他设计的佛罗伦萨富商住宅——鲁切拉宫(Palazzo Rucellai)极受时人赏识。这种3层楼的邸宅原从中世纪城市房舍发展而来,在此之前,布鲁内莱斯的学生米开罗佐(Michelozzo,1396—1472年)对此作过探索,著名作品就是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阿尔伯蒂巧妙地把罗马建筑中的3层古典柱式墙面划分移用到新时代的宫室建筑中,3层各按柱式的不同而显粗细之分,墙面石砌基本一致,不过把底层的窗户大加缩小,但仍兼顾到加强防御的作用。



此外,新建筑家继续发展了布鲁内莱斯基在巴齐礼拜堂上首创的以中央圆顶构筑内部空间的尝试,终于实现了中心型教堂建筑的设计。所谓中心型,就是以一个大圆顶统辖全体,建筑的四面等长,不像传统的基督教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形。这种中心型教堂基本上是古罗马万神庙的建筑理想的新运用,既具有古典风采,又符合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最受到新建筑师的青睐。到15世纪末,佛罗伦萨建筑家桑加罗(Giuliano da Sangallo,约1443—1516年)在普拉托城的圣马利亚教堂(Santa Maria delle Carceri)显示了这种中心型建筑的范例。从它的外表可以看出,它只是一个具有圆顶的四方大厅,四边伸出附属的门廊祭台,而且四边的门面都相同,都是以古典双壁柱作框边的两层楼,屋顶为古典山墙,整个建筑在方正简明之余也不乏和谐与庄重。而教堂内部则更鲜明地表示了中心型建筑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心圆顶如太阳般统领四方,4个大拱通过穹帆上承圆顶,又通过拱壁下连大厅。整个结构干净利落,全部以方和圆两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为建筑形象的基础,古典细部穿插其间,形成了既有中心又有均衡之美的内部空间。尽管这座教堂规模不大,却能给予人以深刻印象。


15世纪后期的两位雕刻大师——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约1435—1488年)和波拉尤奥洛(Antonio del Pollaiolo,约1429—1498年),同时也是造诣很高的画家,显示了这时新艺术家精通雕刀画笔的多才多艺的特色。委罗基奥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老师,据说他发现这位天才学生画艺确比自己高明之后,便弃画而专注于雕刻,而波拉尤奥洛的绘画则比他的雕刻还要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