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不是一种美德?
1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隐约记得是小时候听我妈讲的。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不敢入”和“不入”是两个概念。“不敢入”是因为有所畏惧,“不入”是自己的选择,后者好像显得更崇高一些。据传说,禹因为其父治水不成被舜陷害的前车之鉴,故而“劳身焦思,居外三十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如果可以选择,他一定是想回家的吧?不是不想,是不敢。
完整的故事是这样的:
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代表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代表着古代人的“献身精神与主人翁的责任心”,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听这个故事的小时候,我父亲还是个军人,一年也只有一次探亲假。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爸爸几乎是缺席的。听“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虽然也很佩服大禹的高尚,却也难免犯嘀咕:就进去看一眼、进去说说话、进去抱抱儿子、进去吃顿饭……又能怎样?
现在再完整地回想这个故事,我觉得应该佩服的是大禹的妻子。守30年活寡,独自抚养儿子长大,还不是跟大禹一样地担惊受怕、“劳身焦思”?
毕竟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个民间传说。以前我觉得“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种美德,现在却觉得这种“价值观”实在是值得商榷。
相反,我觉得这种故事更闪亮着人性的光耀。
有个将军视察边防,问正在执勤的士兵:“小鬼,想不想家?”
士兵稍息立正恭敬回答:“报告将军,不想!”
将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不想家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走后,士兵含泪在上衣口袋里拿出家人的照片,向家乡行注目礼。
这是正常的人的情感。
2
以前每到年终评选先进,往往要给被表彰奖励的人填写其“事迹材料”,那些事迹,通常要在表彰会、年会上作为“上榜理由”被在公众面前表扬出来。文字材料中,多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舍小家为大家”等等的嘉许之言,也常会有“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的赞美之词。
以前我也常会为“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的事迹感动,现在也觉得这种“价值观”实在是舍得商榷。
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人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把商品也几乎输送到了全世界。去欧洲国家旅游,导游会告诉我们,这种勤劳在很多国家被诟病,比如有的国家明令要求周六日歇业休息,警察发现商家如果在休息日开店是要罚款的。中国人去了,勤劳能干为了赚钱可以24小时不眠不休……但是,这种行为,是在破坏当地的商业生态和规则,并不被认可。
成龙作客高晓松的“晓说”节目,说自己年轻时候都不休息,后来到好莱坞发现国外的演员该休息的时候一定会放假休息,他自己后来才改变了观念,不止自己一个礼拜起码休息一天,而且给员工放假,休息好才能工作好。后来他带头促进香港成立演员工会,以更大限度地保障演员的权益。
我所了解的“最佳雇主”通常都会把“安全”,特别是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个不把公民、员工休息权放在重要位置予以对待的社会和企业,是不值得尊敬的。
最近一段时间,看到很多“带病坚持工作”甚至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新闻。媒体用的依然是几十年前一贯的评价体系,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价值体系,所以特别的唏嘘。
如果我有个儿子,如果他学医,如果他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一定会叮嘱他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你才是家里、是单位、是社会的支柱,如果你连续工作18小时、24小时、36个超负荷工作倒下,牺牲了你自己,才是这个家里、是单位里、是社会上最大的损失。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你,才是最宝贵的啊!
“工作狂,没时间休息,把工作放在个人生活之上”并不是全世界认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连续工作XX个小时的中国医生突发中风死亡”的新闻在国际上传播,并不是正能量的事情。
如果我有个儿子,如果他是医生,我不会让他”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的健康,我不愿让他成为媒体报道里的“最美医生”“最可爱的人”,我不想让他英年早逝。
如果我有个儿子,如果他是个警察,如果他已为人父,上有老下有小,我一定会叮嘱他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你才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你连续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不是在与犯罪分子的直接交锋中倒下,而是因为带病坚持工作、因为“过劳”牺牲了自己,才是这个家最深的痛和走不出的悲哀。
你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啊!
我不想让他成为媒体报道里的英雄,成为最可敬的人,感动谁的人,我不想接受蜡烛和致敬,我不想让他英年早逝,不想白发人送转发人。
我已经不再以为“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