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女彩鸾
吴彩鸾,猛女。唐太和末,有书生文箫寓锺陵紫极宫。一日于西山遇之,竟许成婚,而归锺陵。箫贫不自给,彩鸾写孙愐《唐韵》,运笔如飞,日得一部。鬻之,获金五缗,尽则复写。如是,仅十载稍为人知,遂潜徃新兴越王山,二人各跨一虎,陟峰峦而去。

《明一统志》的几笔勾勒,有不少传奇的成分。不过里面提到的抄书事件,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主角正是吴彩鸾,留存下来的书迹现在珍藏于故宫。这可是大有来头的东西!

抄书,在古代是个行业。印刷术产生之前,书籍一直是由人手工抄写并在社会上流传的。人们把抄书称为“佣书”, 抄书人叫“佣书人”。古代的佣书者中有专业抄书的匠人,文化不高,识字不多,但善于抄写,而从事这一行的,更多的是贫寒文人。
彩鸾抄写的韵书正是需求量最大的一类书籍。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 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对于读书人,工具书自然是案头必备的。

仔细看看这部韵书,能发现不少赫赫有名的印章。比如右上角的“乾隆鉴赏之宝”,右上方的“宣和” 印玺和乾卦印,还有右下方的“项墨林父秘笈之印”。

如果我们剔除种种附会的情节和浮夸的形容,简单概述的话,这就是唐代较为常见的一本手写字典,凑巧抄书者是一名女性。正是这个“凑巧”引发众多古人高潮,也让这件作品得到了非同寻常的礼赞。
以下纯属材料堆砌。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跋张持义所藏吴彩鸾唐韵》:“右仙人吴彩鸾书孙愐《唐韵》,凡三十七叶,此唐人所谓叶子者也。按:彩鸾隐居在钟陵西山下,所书《唐韵》,民间多有。余所见,凡六本,此一本二十九叶。彩鸾书其八叶,后人所补,气韵肥浊,不相入也。”名人寓目,顺便还责骂了一下狗尾续貂者。
《宣和书谱•卷五》载“彩鸾以小楷书《唐韵》……字画虽小,而宽绰有餘,全不类世人笔,当於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已经由官方背书,开始进行大力宣传。
魏了翁 (1178年—1237年) 《吴彩鸾唐韵后序》: “余得此本于巴州使君王清父,相传以为吴彩鸾所书。虽无明据,然结字茂美,编袠用叶子样,此为唐人所书无疑。” 蜀学大家为彩鸾点赞。
王恽(1227年—1304年)《玉堂嘉话》曰:“吴彩鸾龙鳞楷《[广]韵》,后柳诚悬题云:吴彩鸾,世传谪仙也。一夕,书《广韵》一部,即鬻于市,人不测其意。稔闻此说,罕见其书,数载勤求,方获斯本。观其神全气古,笔力遒劲,出于自然,非古今学人可及也。”这次把柳公权也拉上做代言人了。
周密(1232年—1298年)《云烟过眼录》卷一: “吴彩鸾书《切韵》一本。其书一先为廿三先、廿四仙,不可晓,字画尤古。”大词人道出了“古”这个极高的评价。
柯九思(1290年—1343年)《跋吴彩鸾书唐韵真迹》: “右女仙吴彩鸾书《唐韵》真迹。彩鸾之事,备载书史,小字能宽绰,此仙之妙于书也。况得五声俱全,尤为可宝。”鉴赏大家已经要跪拜了,连呼彩鸾“女仙”。
更奇特的在于这件东西拥有独一无二的装帧。唐前的书籍装潢如书画的手卷形式,而韵书用如字典,需时时翻检,每查一字一韵便须卷舒一次,实在不大方便,所以改用叶子书之。吴彩鸾书《刊谬补缺切韵》所用硬黄纸,质地坚韧耐用,而书写字迹多有磨损,可见当时翻检之勤。此卷共二十四幅,除首页外均两面书,因此它决不可能象一般书画手卷那样来装。细看每幅正面右纸边处,似曾有粘装之损痕,因此可以推想此卷在唐时其装演似现在的字典辞书,唐人称此为叶子书。到宋时,由于受到人们的珍护,宣和内府才改为如今看到的龙鳞装这一装潢形式。明洪武年间曾经裱褙工人曹观重装,仍旧保留了宋时原装形式。

单看外表而言,与一般书画手卷无异。但如果展开,就能发现其先以一面书取首页粘于命纸上,第二页接首页尾,只用右纸边粘于命纸上,其余各幅亦用右纸边相粘,每幅纸边相粘处间距均约一厘米,所谓“鳞次相积”正是这样。卷舒开来,检阅使用如同翻看现在的书册一样,如此既起到保护书卷的作用,又便于查看。
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流传有序。然而这么厉害的东西差点就搞丢了。清亡时此卷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七玺存四,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失而复得,故宫的专家们洒下感动的热泪。于同年,心急火燎地将此本影印出版,签题《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这才为稀世之珍续上了一命。
问题终归还是来了,这么厉害的吴彩鸾怎么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假人”,似乎仅仅存活在零散的史料中,难道她只是一个被制造的形象?
一位改变中国的长者曾有感而发:“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
彩鸾在一个女子无德便是才的时代能够留名青史,当然靠的是自我奋斗,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在身后遭到了历史进程的美化。当人物变成传说,从人间升腾仙境,我们依旧有迹可循,散布的信息中必然存在解读真相的线索。

首先,一切“传奇”的原始出处,正是唐代裴铏所著《传奇》一书。裴铏是传奇文学鼻祖,晚唐时候的人,留下了《聂隐娘》和《昆仑奴》这样的传世名篇。着重描写吴彩鸾的文章却取名《文箫》,不到千字,却极富节奏感,附上原文:
大和末岁,有书生文萧者,海内无家,因萍梗抵钟陵郡。
生性柔而洽道,貌清而出尘,与紫极宫道士柳栖乾善,遂止其宫,三四年矣,钟陵有西山,山有游帷观,即许仙君逊上升地也。
每岁至中秋上升日,吴、越、楚、蜀人,不远千里而携挚名香、珍果、绘绣、金钱,设斋醮,求福佑时钟陵人万数,车马喧阗,士女栉比,数十里苦癏阓其间有豪杰,多以金召名姝善讴者,夜与丈夫闲立,握臂连踏而唱,其调清,其词艳,惟对答敏捷者胜。
时文萧亦往观焉,睹一姝,幽兰自芳,美玉不艳,云孤碧落,月淡寒空。
聆其词理,脱尘出俗,意谐物外。
其词曰:
“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萧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
生久味之,曰:
“吾姓名其兆乎?此必神仙之俦侣也。”
竟植足下去。
姝亦盼生。
久之,歌罢,秉烛穿大松径将尽,陟山扪石,冒险而去。
生亦潜蹑其踪。
烛将尽,有仙童数辈,持松炬而导之。
生因失声,姝乃觉,回首而洁:
“莫非文萧耶?”
生曰:
“然。”
姝曰:
“吾与子数未合而情之忘,乃得如是也。”
遂相引至绝顶坦然之地,侍卫甚严,有几案帷幄,金炉国香,与生坐定,有二仙娥各持簿书,请姝详断,其间多江湖沉溺之事。
某日,风波误杀孩稚。
姝怒曰:
“岂容易而误耶?”
仙娥持书既去,忽天地黯晦,风雷震怒,摆裂帐帷,倾覆香几。
生恐惧不敢傍视。
姝仓皇披衣秉简,叩齿肃容,伏地待罪。
俄而风雨帖息,星宿陈布,有仙童自天而降,持天判,宣曰:
“吴彩鸾以私欲而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
姝遂号泣,与生携手下山而归钟陵。
生方知姝姓名,因诘曰:
“夫人之失,可得闻乎?”
姝曰:
“我父吴仙君猛,豫章人也。《晋书》有传。常持孝行,济人利物,立正祛邪。今为仙君,名标洞府。吾亦为仙,主阴籍,仅六百年矣。睹色界而兴心,俄遭其谪,然子亦因吾可出世矣。”
生素穷寒,不能自赡。
姝曰:
“君但具纸,吾写孙愐《唐韵》。”
日一部,运笔如飞,每鬻获五缗。
缗将尽,又为之。
如此仅十载,至会昌二年,稍为人知,遂与文生潜奔新吴县越王山侧百姓郡举村中,夫妻共训童子数十人。
主人相知甚厚,欲稔。
姝因题笔作诗曰:
“一斑与两斑,引入越王山。
世数今逃尽,烟萝得再还。
萧声宜露滴,鹤翅向云间。
一粒仙人药,服之能驻颜。”
是夜,风雷骤至,闻二虎咆哮于院外。
及明,失二人所在。
凌晨,有樵者在越山,见二人各跨一虎,行步如飞,陟峰峦而去。
郡生闻之惊骇,于案上见玉合子,开之,有神丹一粒,敬而吞之,却皓首而返童颜。
后竟不复见二人。
今钟陵人多有吴氏所写《唐韵》在焉。
即使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也是源自生活的。我们可以开始进行一番推理了。
很容易理解吴彩鸾的真实生活年代在裴铏著书之前,在韵书成书之后。 裴铏生卒年均不详,但是可以知道他在咸通九年(868年)为节度使从事。吴彩鸾抄写的《刊谬补缺切韵》为王仁昫所著, 大概写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裴铏故事起首“大和末岁”,大和是唐文宗的年号(827年—835年),应该是一处真实的记录。
接连出现了几处地名:钟陵郡和游帷观。游帷观是道士许逊的飞仙之所,在南昌南郊。吴彩鸾出现在此地,应该就是本地人。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成都古仙人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显然出了偏差。而且可见将吴彩鸾附会为东晋道士吴猛之女并非没有来由,因为吴猛本就是豫章人士。
吴彩鸾如何出场?
——“幽兰自芳,美玉不艳,云孤碧落,月淡寒空。”
并且念了两句诗:
“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萧驾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
尚未谋面,便给人一种钦定终生的感觉。如此热烈奔放,如此才华横溢,分明是青楼女子!
裴铏早有铺垫:“多以金召名姝善讴者,夜与丈夫闲立,握臂连踏而唱”。彩鸾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才应召而来到了游帷观。联系到之后彩鸾竟能日书一部《唐韵》,这种种高超的才艺,在当时即使是富贵人家的小姐也不一定具备,恐怕只有青楼名妓才有条件磨砺而成。
情节没有有效信息。需要警惕的是时间和地点。“如此仅十载,至会昌二年”。会昌是唐武宗年号,会昌二年是842年。如果是刚好十载,往回推断才子佳人相遇的时间就该是大和六年。他们甜蜜生活十年之后逃离了大都市,奔向山野“新吴县越王山”。新吴县就是江西奉新县,越王山在当地会埠镇。 看地图感觉也不是很远。

雷次宗(386年—448年)《豫章古今记》载“药王山,在新吴县西北五十里,晋吴猛骑虎入山处。”一音之转,说的是同一个地方。顺便也把彩鸾、文箫二人跨虎而去的结局牵带了出来。由此可见传奇的许多桥段是从吴猛那边继承过来的,所以吴猛可以称得上彩鸾在文学形象上的父亲了。顺带一提 《搜神记》言吴猛为蜀郡人,所以有人把吴彩鸾搞错为成都道姑也不是无端生事。 不过这种误会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传奇故事里榨取到的信息也够了。吴彩鸾受过良好的教育,然后在某种时机被文箫带走。大概就是落魄书生与风尘女子你侬我侬信誓旦旦之类的桥段,还好文箫不是负心郎,重诺守信。也许夫妻并不追逐富贵荣华,有过一段抄书度日的经历,而且优良的书写品质让彩鸾名声在外,大家争相传颂着这位奇女子。或许盛大的声誉反倒打搅了这对夫妻的生活,他们归园田居,逍遥世外。圆满的结局给了后人无限遐想,流传的书迹不断印证着彩鸾的存在。神仙眷侣的生活让文人雅士羡慕不已,他们吟诗作赋,乐于构建一个女仙彩鸾的形象。活人最后活成了仙人。
元儒四家之一的虞集感叹到:
“豫章城头写韵轩,绣帘窣地月娟娟。
寻常鹤唉霜如水,书到人间第几篇。”
